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03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文化价值的重估与创新。庭院经济正在探索一条文化引领下的乡 村振兴之路。当一个个庭院焕发新生,不仅串联起产业发展的链条,更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推动庭院经济持续发展,在文化保护层面,可建立庭院文化遗产评估标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 行"文化积分制",重点支持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院落。在活化利用层面,应创新"庭院+"模式,开发沉 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展示效果。在产业融合层面,推动构建"庭院经济联合体", 促进资源整合,培育特色文化IP,实施"文化名师计划",引进专业人才。在制度保障层面,将文化空间 纳入乡村规划保护,建立文化收益反哺机制,开展示范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多层次政策协同,使庭院经 济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旅游市场正悄然兴起一股"慢游"新风尚,"反向游""奔县游""小院游"等日益成为游客选择的新型出游方 式。与"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开始倾向于追求"庭院悠闲度假" ...
你好,兰州!
上海证券报· 2025-05-28 02:08
兰州牛肉面行业 - 兰州牛肉面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遍布3000多家面馆,品控标准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1] - 牛肉面被视作兰州人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代表城市朴实豁达的特质[1] - 1至4月新增海内外门店1092家,实现营业收入约165亿元[2] - 新增预包装全产业链企业9家,产值约15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约50亿元[2] 兰州文旅产业创新 - 从文创"绿马"到"黄河大合唱"等案例实现文化破圈传播[3] - 兰州马拉松吸引超31万人报名,中山桥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3] - 文旅发展注重文化沉浸感,将城市角落转化为故事场景[3] - 传统与现代融合,体现"守正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3]
素人创作打造浓缩叙事新形态
环球网· 2025-05-26 11:25
哔哩哔哩"1分钟动画剧场"创新内容生态 - 公司推出"1分钟动画剧场"以独特创意满足碎片化内容需求,每期围绕年轻用户热议话题制作10部1分钟原创动画短片,全年共四期 [2][3] - 该IP秉持"不靠炫技,以现实为创意注脚"理念,挖掘扶持原创动画UP主,邀请插画艺术家、动画导演及人气UP主参与创作 [3] - 作品《当国宝下班后》将文物拟人化结合现代职场梗,上线四天获190万播放量,展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叙事的创新融合 [4] 短视频行业垂直化创作趋势 - 在信息过载背景下,用户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趋小众与垂直,短视频算法推动个性化表达加速匹配目标受众 [5] - 视频博主范十三通过武侠主题内容积累213万粉丝,创新运用智能语音模块实现"御剑飞行"等特效 [5] - 二次元博主谢安然以153万粉丝规模传递洛丽塔文化精神,展现Z世代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 [6]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 "1分钟动画剧场"通过高浓缩叙事实现"视觉震撼到情感共鸣闭环",为文化传承开创全新路径 [2][4] - 视频博主郝家豁通过短视频重绎经典课文,如《木兰辞》《范进中举》等,赋予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6] - 行业观察到"万物有灵"创作思维正在兴起,将历史元素转化为连接古今的情感媒介 [4] 创作者生态建设 - 公司通过原创动画UP主扶持计划构建多元共生生态,支持缺乏资源的动画人参与创作,覆盖编剧、美术等多环节 [3] - 平台内容创作者中非专业人士占比显著,反映网络技术迭代推动创作主体多元化 [2]
慢功夫巧手艺“雕琢”海南文化“质感”
海南日报· 2025-05-26 09:5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坚守传统工艺53年,其绣坊拥有60余名绣娘,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3][4] - 符秀英从种植棉花到完成黎族龙被需耗时6年,目前其手艺已传承至第三代 [3] -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黎祥将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黄花梨木雕创作,代表作品《永恒的敬礼》和《海岛女民兵》分别耗时半年和一年完成 [5] 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 - 设计师王彬妮创新融合黎锦与现代服饰,推出"拼绣"黎锦旗袍,结合香云纱与非遗工艺丁字针、旗袍剪裁 [5] - 王彬妮尝试"黎锦+马面裙"、"黎锦+西装"等多元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6] - 黄黎祥探索通过3D扫描和机械化生产将木雕转化为文创产品,扩大市场覆盖 [5] 文化产业商业化 - 符秀英的黎锦产品面临机器织锦竞争,但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以保持工艺原真性 [4] - 黄黎祥的木雕作品定位为"海南礼物",计划通过展览和文创产品形式推广 [5] - 王彬妮的黎锦服饰通过文博会平台展示,吸引观众关注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6]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书院文化传承 - 江西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等历史名院,文宇阁书院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成为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 万载县历史上曾有49所书院,如张岩书院、龙河书院等,部分书院如龙河书院已发展为现代教育机构(万载中学),体现书院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4] 文宇阁书院概况 - 书院由80后创始人袁宇建立,现为江西省最大民办公益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含图书260万册、期刊10万册、古籍1000余册),年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 [4][10] - 书院免费开放并实现与万载县图书馆通借通还,30万册图书进入全县流通系统,辐射周边31个行政村10万余群众 [5][6] - 政府通过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投入575万元资金支持书院建设,提供45亩集体用地,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5] 地方文献与学术价值 - 书院收藏30多万种地方文献,包括5.7万种新编地方志(接近国家图书馆数量)、校史校志及家谱,涵盖政治、经济、民俗等多领域,具有"补史之缺"的学术价值 [8] - 国家图书馆专家协助编录《文宇阁藏中国新编地方志(提要)目录》,未来计划推进文献数字化以扩大传播 [8][9] - 红色文化展览馆收藏1万件红色藏品和3万册特色藏书,累计接待15万人次,6万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 [13] 社会影响与活动 - 书院开展阅读推广、理论宣讲等活动,2024年举办300余场活动,参与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次 [12] - 镇馆之宝为全套1500册文渊阁版《四库全书》(2008年以52万元购得),旨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12] - 书院理念强调"藏书开放",通过免费借阅和无门槛服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图书丢失率极低印证村民惜书风尚 [5][6]
江月何曾照一地,花林依旧幻千年:《春江花月夜》吟的是何处
新浪财经· 2025-05-23 22:08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 张若虚是唐朝初期扬州人,名列"吴中四士",曾担任兖州兵曹,但史书对其记载极少 [9] -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描绘的江海交汇场景引发多地对其创作地的考证 [6][8] - 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被认为描写了长江入海口的景象 [9][14] 各地对《春江花月夜》创作地的考证 泰州"高港说" - 高港区在唐朝可能是扬州的入海口,当地学者认为张若虚在此观看"海陵潮"后创作 [9]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被认为描写了江北水边平地的静态景象 [10] - 高港区建有春江湿地公园,园内勒石《春江花月夜》以呼应诗歌意境 [10][12] 江都"三江营说" - 江都区大桥镇古称"白沙",被认为是诗中"汀上白沙"的描写对象 [12] - 三江营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淮河入江水道与太平江交汇处,与诗中场景有相似之处 [15] - 当地游客在观赏江景时会自发诵读《春江花月夜》诗句 [17] 邗江"瓜洲说" - 瓜洲镇建有张若虚艺术馆,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近1400万元,系统展示诗歌文化 [20][22] - 学者认为初唐时期瓜洲为江中沙岛,符合诗中"芳甸"的描写 [20] - 艺术馆通过考证张若虚行踪轨迹,论证瓜洲可能是诗歌创作地 [22] 其他地区观点 - 镇江学者提出"南岸说",认为诗中月升月落的描写需站在长江南岸才能看到 [26] - 常州采取"拿来主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打造"春江八景",直接应用诗歌意境 [28]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评价与影响 - 该诗在唐、宋时期未被重视,明代起逐渐受到推崇,清代被誉为"孤篇横绝" [30] - 闻一多评价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奠定了其文学地位 [30] - 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思考对李白、苏轼等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31] 诗歌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应用 - 江苏多地围绕《春江花月夜》打造文化IP,引发良性争议并促进文化传播 [20][28] - 诗歌的多元解读(哲理、相思、乡愁等)使其具有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32] - 现代文旅项目通过物理载体(公园、艺术馆等)传承诗歌意境,而非拘泥于考证 [28][32]
(文化中国行)古丝路上新生代“文物医生”:在“有意思”里续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13:57
行业趋势 - 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行业年轻从业者数量显著增加,26岁"文物医生"王旖萱等新生代力量正成为行业主力[1][2] - 高校系统化培养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专业课程和实训室培养技术人才[3] - 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交流重要平台,西北四省(区)100余名选手参与7大类修复项目竞技[2][3] 技术发展 - 现代文保科技应用提升行业吸引力,跨学科研究和科技投入使年轻从业者持续增加[3] - 修复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等7大专业领域[2] - 考古勘探与田野调查等传统技术仍为核心技能,年轻从业者通过实地考察强化理论实践结合[2][3] 人才结构 - 行业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21岁"小工匠"张肇轩等00后从业者开始崭露头角[2] - 高学历人才比例提升,兰州大学等高校专业背景从业者增多[2] - 国际化人才开始涌现,从业者计划赴日本研读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等专业方向[3] 市场机遇 - "考古文博热"持续升温推动行业需求增长,西北地区文物保护市场潜力显现[1] -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强调需要政策与科技双重赋能[4] - 公众参与度提高为行业创造新机会,文化遗产守护正形成社会共识[4]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外事助残等工作
西安日报· 2025-05-23 11:26
科技创新与产业战略 - 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紧密结合西安实际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 - 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 笃定创新立市 产业强市 文化兴市战略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 [2] 国际合作与经贸发展 -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通道优势 积极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开展经贸 产业等领域合作 [2] - 积极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共享减贫经验 加强交流互鉴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 [2] 生态环境保护 - 认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 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3]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 科技助残与社会治理 - 全面落实惠残助残政策 大力推进科技助残 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3] 数字化转型与法规建设 -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党内法规工作科学化水平 [3]
潮!北京胡同里的“网红打卡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12
胡同文化保护与创新 - 北京市完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全力守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3] - 胡同保留老北京原汁原味烟火气,同时涌现文化创意工厂和时尚新地标[3] - 工业遗址如北京胶印厂改造为77文创园,保留工业符号并形成文艺生态圈[8][9] - 77文创园每年举办"77文创生活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聚集地[9] 传统商业活化案例 - 增盛魁小吃店创立于1928年,传承三代保留地道京味小吃[5] - 小吃店通过社交平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吸引专程前来的顾客[5] - 93号院博物馆由四合院改造,专注非遗传承与体验[10][11] - 博物馆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11] 文化跨界融合 - 蓝色音符俱乐部将爵士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结合,打造中式融合爵士风格[13] - 国际音乐家如肯尼·贾瑞特改编中国民歌《茉莉花》为爵士版本[13] - 福荣记港式早茶店融合香港元素与国际风味创新茶点[14] - 老石饺子铺推出十几种芝士口味水饺,吸引国际游客[14] 历史建筑再利用 - 东四胡同博物馆占地千余平方米,完整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肌理[6] - 车郡王府建筑遗存保存完好,屋顶壁画等历史细节得到珍视[7] - 77文创园改造保留烫金模切机、旋转钢梯等工业符号[8] - 改造后的文创园成为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9]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广州永庆坊见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17:26
永庆坊改造与运营成果 - 永庆坊占地面积11.37万平方米,保留79处建筑遗产并引入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地标 [2] - 2023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商户数量从2016年36家增至130多家,物业出租率超98% [8] - 2024年街区营业额超2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显示强劲的商业增长潜力 [8] 非遗文化业态发展 - 非遗街区聚集12家大师工作室,涵盖广绣、饼印、活字印刷等业态,其中"字活"活字印刷体验店通过互动体验活化传统技艺 [4][6] - 广绣工作室推出1800多种颜色、30余种绣法的创新产品,如音箱、冰箱贴等,年销售额显著提升 [7] - "余同号"饼印店作为五代传承项目,吸引海外侨胞定制手工饼印,体现非遗商业化价值 [6] 文旅融合与产业规划 - 粤剧艺术博物馆年办千场免费惠民演出,日均3场,带动文化消费与游客粘性 [8] - 政府计划加快微改造进度,培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链,打造广州首个产业集聚区 [11] - 街区通过"绣花式"改造保留岭南建筑特色(骑楼、满洲窗等),同时引入潮品商店等新业态,形成"旧建筑+新内容"模式 [2][4] 文化IP与消费场景创新 - 活字印刷、广绣等非遗项目通过体验课程(如剪纸、饼印制作)转化为消费场景,提升游客参与度 [6][7] - 粤剧元素与名人旧居(如李小龙祖居)结合,强化街区文化IP吸引力 [7][11] - 街区设计兼顾居民生活与商业运营,楼上居住区与楼下商业区共存,形成独特烟火气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