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这封“家书”陪伴我与祖(籍)国共奋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华侨领袖与文化交流 - 陈立人作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长期致力于华侨文物收集与捐赠工作,将东南亚华人社会资料捐赠给华侨博物院等机构 [10][11] - 胡志光担任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推动中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并促进中荷农业技术合作 [13][14] - 蒋忠华创办罗马中华语言学校,近20年培养超1万名学生,采用沉浸式体验课堂传播中华文化 [15][16] - 张俭组织加拿大龙文化节,每届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亮丽名片 [17][18]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 - 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从70名学生发展为超1000人规模,通过春节联欢会、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 [15][16] -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举办6届龙文化节,包含高桩舞狮、传统武术等百余个文化摊位 [18] 华侨与祖籍国联系 - 胡志光通过创办玉壶国际贸易公司、荷兰华人投资控股公司等平台促进中欧经贸合作 [14] - 陈立人自1986年起频繁往返中新两国,处理陈嘉庚纪念事务并感受华侨华人与中国血脉联系 [11]
只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教育行业与学术传承 - 中山大学中文系注重通识教育,大四必修逻辑学和教育学,并进行3个月教学实习 [3] - 中文系在1986年实施写作强化训练,要求大一学生一年内提交100篇1000字以上作文,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 [9] - 学术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约5000万字,其中《全明杂剧》部分约600万字即将出版 [7] 学术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 研究者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出版50万字《周易辨原》并涉足岭南文化研究 [7] - 通过与物理学家讨论"场"理论,启发5万字篇幅探讨诗词"意境"的创作理论 [8] - 数学与生物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促进对"美"的理解,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 [8] 文化传承与出版成果 - 研究者主编90万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系统梳理戏剧发展脉络 [7] - 退休后持续产出学术著作,2023年出版《唐诗三百年》,《宋词三百年》即将面世 [10] - 学术团队继承"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强调文献爬梳与实证研究 [6] 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 - 倡导"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鼓励学术争鸣 [4] - 采用戏曲舞台实践与文本研究结合的教学法,要求参与剧团编导工作 [6] - 通过古籍校注任务刻意磨练学生耐性,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6]
中华文化笔墨传——访台湾书法家洪启义
新华网· 2025-04-27 17:32
中华文化传承 - 书法被强调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保护与传承,尤其篆书与隶书等早期书体最具旨趣 [1] - 中国书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 - 汉字构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体现中华先民智慧,是文化瑰宝 [4] 书法艺术与技法 - 洪启义师从谢宗安学习"汉魏合体书",专注隶书、篆书、魏碑各三年,总计十年学艺 [2] - 书法创作需"追求神采,抒写性灵",依赖技巧精熟与创作心态的物我两忘 [2] - 竹笔书法因竹纤维笔头的特性,线条瘦劲有力,符合"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 [3][2] 两岸书法交流现状 - 大陆通过官方举办大型书法比赛推动传承,吸引年轻群体学习,而台湾因"去中国化"导致校园书法课消失 [7] - 洪启义作品被大陆多地(山东、河南、天津、陕西)收藏,并呼吁两岸以书法为精神纽带加强交流 [7][8] - 强调两岸文化同源,书法是"不可能割断"的联结,需珍惜和平并保持交流平台开放 [7][8] 书法学习方法论 - 学书法需结合历史文化阅读,理解字源演化以提升精神境界,而非仅练习书写技巧 [6] - 实务派主张通过名师引导、勤学苦练及临摹熟练后追求神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