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

搜索文档
总书记西藏行丨记者手记: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新华社· 2025-08-24 22:08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 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于8月20日抵达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以最高领导人身份出席此类活动 [1][4] - 庆祝活动包括群众载歌载舞、大会主席台发言、文艺晚会《雪域欢歌》等 现场气氛热烈隆重 [4][15][18] 西藏经济发展成就 - 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1965年的155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5年的121倍 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5年的199倍 [6] - 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时的35.5岁提高至72.5岁 反映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6]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公路总里程达12万多公里 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 国际国内航线183条 极大改善西藏与外界连通性 [7] - 青藏铁路2006年全线通车 林芝至拉萨"复兴号"仅需3个多小时 交通效率大幅提升 [12] 民生改善与社会变迁 - 拉萨河谷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实施高原搬迁工程 实现"一迁跃千年"的生活质量飞跃 [6] - 从水桶到水管、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油路、毡房到楼房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18] 民族团结与政策支持 -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治藏稳藏兴藏"四件大事" 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推动战略性谋划 [13] - 湖南援藏医生等跨省支援案例 体现全国对西藏发展的支持 促进民族团结 [7]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 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擘画"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蓝图 [13] - 群众游行展示"幸福拉萨""开放的日喀则"等7地区特色 体现文化自信与发展多样性 [21]
中央代表团离开西藏返回北京
新华社· 2025-08-23 17:08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在出席西 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考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于23日从 西藏乘机返回北京。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副团长胡春华带领林芝分团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和林芝市第一中学,实地 调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教育工作情况。随后,代表团来到林芝市城市规划馆,了解城市建设情 况。 中央军委委员、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张升民带领山南分团来到桑耶寺,了解"三个意识"教育、加强和创新 寺庙管理以及文物保护等工作情况,并向桑耶寺赠送贺幛。 中央代表团在离开西藏时,自治区举行了欢送仪式,表达雪域儿女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 国人民的感恩之情、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坚定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张国清带领昌都分团来到昌都市实验小学,了 解昌都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与学生们亲切交谈,勉励大家认真学习,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 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代表团副团长洛桑江村带领那曲分团来到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了解 高海拔地区异地办学促进教育高质 ...
新华社评论员: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雪域篇章
新华社· 2025-08-22 00:57
政治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身份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1] - 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 - 要求持续深入抓好稳定 发展 生态 强边四件大事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1] 历史成就 -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成立 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 [2] - 60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民族团结巩固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2] - 党的十八大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2] 发展战略 - 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为工作着力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 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 -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改善就业教育医疗民生工作 [4] 组织保障 -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4] - 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 "两路"精神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4] -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4]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
证监会发布· 2025-08-21 15:05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 庆祝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 约2万名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参与 [3] - 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 王沪宁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讲话 蔡奇出席 [2][3] - 大会包含升国旗唱国歌环节 群众游行分为4个单元共26个方队和彩车 [3][6] 中央贺电与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 中央军委联合致贺电 [2][4] - 王沪宁代表中央赠送习近平题词贺匾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4] - 强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聚焦稳定 发展 生态 强边四件大事 [5] 西藏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 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 [4] - 60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民族团结巩固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4] - 党的十八大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5]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5] - 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5] - 群众游行设置"旗帜引领""四件大事""奋进新时代""走向未来"单元 展现发展愿景 [6]
西夏陵申遗成功 实证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1 13:49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6]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2] - 申报遗产区范围3899公顷 缓冲区40569.5公顷 总计44468.5公顷[10] 历史价值与地位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10] - 实证了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10] - 出土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包括建筑材料、陶瓷器、武器等[9][16] - 出土近4000块残碑 包含西夏文和汉文双语碑刻[16] 建筑特色与布局 - 陵区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32处防洪工程遗址[9] - 采用集中式布局 沿贺兰山走势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12] - 9座帝陵均包含阙台、碑亭、月城等标准建制 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12] - 建筑融合唐宋陵寝制度与佛教元素 创新融入党项习俗[11][13] 文化交融特征 - 建筑构件如绿釉鸱吻融合龙与鱼元素 体现中原文化吸收创新[15] - 石雕力士支座展现胡人风貌 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15] - 西夏仿借汉字创制近6000个西夏文字 形成双语文化现象[16] - 出土丝织品包括素罗、纹罗等精良品种 体现纺织技术进步[17] 保护管理措施 - 1972年开始系统保护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 已完成9座帝陵、44座陪葬墓本体加固[20] - 建立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20] - 采用土坯砌筑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20]
一门课如何让“Z世代”紧抱成“石榴籽”
中国青年报· 2025-07-06 10:55
高校思政课程创新 - 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 通过历史故事和鲜活素材展现民族交融历程 [3][5] - 课程突破传统"中原王朝史观"和单一民族叙事 纠正西方错误史观 采用有形有感有效的教学方式 [5] - 北京联合大学通过红色音乐会 红色足迹研学等创新形式 让抽象的民族理论变得可触摸 [6][8] 跨民族交流实践 -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苗圃"项目组织6省14县100多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文化交流 探访革命圣地与科技基地 [6] - 暑期300余名师生将赴14个边境县市 与各族青少年持续开展实践交流 [6] - 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学生依火伍牛通过西电东送3万亿千瓦时数据(三峡年发电量34倍) 理解民族共生关系 [5] 民族文化融合案例 - 内蒙古牧民1959-1961年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 "草原母亲"哺乳汉族幼童的史实成为课程典型案例 [3] -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 明清"改土归流"等历史事件被用于讲解民族平等理念和区域自治制度渊源 [8] - 西南边疆民族跨村寨协作抗灾 共耕共收的当代实践被拍摄成《千年之约》纪录片 [9] 教育成果转化 - 陕西师范大学近千名大学生通过"云端支教"服务1300余名少数民族小学生 搭建数字桥梁 [10] - 北京联合大学新疆籍硕士玛依娜·阿得力别克选择返乡 将课程助教经验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10] - 课程设计"树立认知-升华认同-引导行动"三阶段 最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转化 [11][12]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