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从应用侧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变化
2025-05-06 10: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煤矿、深海科技 - **公司**:特斯拉、小鹏、比亚迪、小米、乐聚、志源、优必选、北京国创中心、上海国地中心、宇树、智元、足迹、北京国尚中心、易佳和、极氪、东风柳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超 80 种 2025 年产销目标上万台以上 但批量化终端市场应用订单较少 主要用于自研自产、数据采集、科研及商业展示[1][7] 国产供应链作用 - 国产供应链优于特斯拉供应链 2025 年政策催化下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产销目标上升 参照其他行业发展趋势 政府投资和引导推动行业发展 场景落地增加数据采集量 加速模型迭代和终端应用能力成熟度提升 国产配套链未来弹性和超预期程度可能更好[2] 未来行业领军者 - 车企潜力大 有坚实供应链且可迁移智能驾驶技术 如小米已开始探索 虽未大规模制造应用但后劲足 本体厂商如乐聚、志源、优必选等也可能成龙头 有明确产品且专注特定场景应用 方法论正确有望形成竞争优势[4] 核心部件与功能切换 - 2022 - 2023 年关注核心部件 因应用场景少且量不大 特斯拉预期量产超百万台后考虑零部件需求弹性 但目前本体和零部件厂商扩容 造好机器人需求迫切度降低 部分零部件批量化后价格或下滑 需从核心部件视角向功能角度转变以实现放量[5][6] 发展瓶颈 - 灵巧手与柔性连接问题 3C 行业线缆连接和零部件组装需人工操作 需解决柔性连接实现产业化[8] - 动作流训练与泛化能力不足 单个动作训练通过率高 连续动作有障碍 特定物品抓取策略无法泛化[10] - 模型迭代与数据缺乏 模型迭代不完善 训练数据缺乏 无法稳定支持新动作流[10] 政策扶持影响 - 政策扶持力度增强 中央发布指导意见 地方出台政策 成立多个人形机器人基金 如广东、合肥、北京各 100 亿 资金用于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及下游应用投资 各地落地至少 9 家创新中心 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1][9] 未来应用场景 - 工厂辅助生产环节 如短程搬运和柔性连接任务 提高效率、优化成本[1][11] - 标准化场景拓展 不限于双足人形机器人 扩展到轮子式或特种机器人 满足多样化需求 政策支持下有望规模化应用[12] - 电力巡检领域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和手眼协同能力可完成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修复 2025 年可能形成示范化项目[1][13] 煤矿智能化需求 - 煤矿智能化对无人化巡检机器人需求大 全国井工矿井巡检机器人需求量近 40 万台 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国家鼓励智能装备替代 目标 2026 年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 60% 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替代率不低于 30% - 20% 实现矿山井下人员减少 10%以上[3][15] 特种机器人应用前景 - 矿山和工厂搬运领域 可替代人工完成繁重工作 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强 能进行多样化任务 短程搬运可提高综合人效 优必选已落地多个工厂场景[3][16][17] 深海科技应用 - 深海科技中的特种机器人用于水下自由运行、施工、海洋探查等任务 需具备防水、抗腐蚀能力 多模态产品可完成各种水下任务 推动深海装备发展[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轮式或挂壁式机器人在电力巡检标准场景中应用 但非标准化场景通过率低 无法执行复杂操作[13] - 传统人工搬运面临高风险、低效率、高成本问题 AGV 柔性程度较低 人形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和操作能力强[16] - 批量化、密集化生产需机器人协同工作 实现群脑智能跨越 针对不同物体特征实时规划新路径[17]
每经热评︱从“半马”到“千家万户”产业稳人形机器人才能“跑得快”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1 20:48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由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1] - 2023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热度攀升,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亮相,并筹备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 [1] - 人形机器人正以多样化形式进入公众视野,社会对其未来发展期待值不断提升 [1] 市场规模与预测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预计达1.24万台,市场规模达63.39亿元 [2] - 行业正从研发阶段向量产及商业化阶段过渡 [2] 技术发展需求 - 半程马拉松赛事为技术验证提供实践场景,为行业标准建立奠定基础 [1] -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影响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竞争力 [2] - 企业需加速解决技术短板,加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2] 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存在制造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 [2] - 企业需加强与各行业深度合作,挖掘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2] - 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潜力,在商业化、量产、降本等环节实现突破 [2] 产业发展前景 - 产业发展需要耐力与毅力,本次赛事是对人形机器人整体性能的综合考验 [3] - 各方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持开放包容态度,敢于直面技术短板 [3] - 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稳步实现"跑"入千家万户的目标 [3]
从“练兵”到“用兵” 这场人形机器人跑马不一般
证券时报· 2025-04-21 02:3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该赛事是产业发展的“大练兵”,能暴露问题为产业指明攻坚方向,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各场景落地 [1][2] 赛事概况 - 2025年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 [1] - 20多支人形机器人战队和10000多名人类跑者在同一路线并肩起跑 [1] 赛事意义 - 是检验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传感技术、能源续航、环境适应能力的“试金石”,是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各个产业进行落地应用的关键一程 [1] - 像“放大镜”把人形机器人在上述能力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让企业针对性进行技术改进,为产业指明新的攻坚方向 [2] - 赛事“练兵”是为在各领域更好“用兵”,当相关能力“越跑越强”,人形机器人能在工业制造、医疗、零售、家务等场景更好落地,跑下21公里是为跑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2] 检验能力 运动控制技术 - 运动控制技术是人形机器人主要技术攻坚点之一,人的跑步能力对人形机器人是难题,需靠智能算法、关节力矩动态调整等复杂技术实现,马拉松是检验该技术的绝佳“练兵场”和“考场” [1] 传感技术 - 3D视觉、距离感知、避障等传感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保证身体完好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 能源续航能力 - 21公里赛道长度及频繁更换电池影响成绩的规则考验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 [2] 环境适应能力 - 赛道路面坑洼、奔跑扬起的风尘、复杂的混合地形检验人形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2]
人形机器人挑战“半马” 冠军靠什么赢得比赛?
环球网资讯· 2025-04-20 07:15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20支参赛队,机器人造型各异,身高从75cm到1.8米不等,比赛全程21.0975公里,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1][2] - 赛道地形复杂,包含柏油路、坑洼路、缓坡、陡坡、石板路等6种地形,设有14个转弯点(6左8右),考验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转向能力 [1] - 比赛采用"换电不停表"规则,换电池时间计入总成绩,更换机器人则每次罚时10分钟以上,最终成绩=计时+罚时 [4] - 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38分钟夺冠,全程更换3次电池未更换本体,其关节系统(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协同控制表现突出 [8][10] 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与行业对比 - 核心组件分为三大模块:"大脑"负责智能决策、"小脑"专攻运动控制、本体承担物理运动任务 [11] -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工业机器人多为机械臂结构,专注焊接/搬运等固定场景,运动控制简单;人形机器人需模拟人类平衡/步态,控制系统复杂度显著提升 [13][15] - 与服务机器人对比:服务机器人形态多样但功能单一(如清洁/配送),人形机器人强调环境适应性与自然交互能力,应用场景更广 [13][17] 赛事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技术验证:马拉松赛事测试机器人长时运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推动高效电极、柔性关节等技术迭代 [18] - 标准制定:提供统一测试平台,加速行业性能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 [18] - 场景拓展:验证灾害救援、巡检、陪护等场景可行性,2023年Q1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增12.4%/55.4% [11][18] - 生态构建: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推动技术商业化进程 [19]
拼性能、比应用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难在哪?
中国新闻网· 2025-04-18 14:54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 [2] - 赛事将吸引近20支机器人比赛队伍参与 涵盖企业、高校和发烧友团队 [3] - 比赛按机器人型号划分赛队 重点考察团队协作而非企业背景 [3] 赛事技术挑战与测试 - 人形机器人需克服21.0975公里赛程中的关节耐热性、通信保障和天气影响等挑战 [3] - 测试阶段出现机器人跌倒、暂停及被人类领跑员超越等情况 赛事定位为产业测试验证平台 [3] - "天工队"通过仿真环境优化关节力矩和转速峰值 提升机器人速度、稳定性和拟人跑姿 [4] - "旋风小子"队1.2米/30公斤机器人侧重稳定性测试 具备后空翻、单腿跳等非竞速功能 [4] 产业应用与未来展望 - 赛事设置完赛奖、最佳耐力奖等多元奖项 展示不同体型机器人的差异化应用潜力 [5] - 长距离稳定移动能力突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巡检、特种作业等场景的应用 [5] - 赛事旨在促进业界思考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 以需求导向推动技术迭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