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超进化”
日经中文网· 2025-08-12 16:00
8月8日在宇树科技的展区人形机器人表演拳击(北京市) 这边刚装好爆米花,那边已开始调鸡尾酒,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或从地板上捡起物品。8月8 日在北京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随着不断投放多样化 机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甩开日美……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8月8日于北京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 很多企业通过公开最新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技术实力。中国企业运用其在传感器及驱动装 置等纯电动汽车(EV)领域培育起来的供应链,提升了竞争力。随着不断投放多样化机型,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与美国、日本拉开距离。 这边刚装好爆米花,那边已开始调制鸡尾酒。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或者从地板上捡起掉落的 物品。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会场,随处可以看到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作。看着机器人在 人群中穿梭,让人捏一把汗,担心会不会撞到人摔倒。 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开始举办,展示对象一直是传统型工业机器人等广泛领域的产品。 今年,人形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生产人形机器人成品的参展企业达到50家,相较于2024年 (展出了27款机型)大幅增加。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全球也拥有很高的存在感。据当 ...
【新华财经调查】从“跑马”到“打拳” 赛场上的人形机器人何时走进家庭?
新华财经· 2025-07-03 17:24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从半程马拉松到格斗大赛实现技术突破,但普及仍面临数据瓶颈与成本控制两大关键问题 [1] 数据瓶颈挑战 - 人形机器人高度依赖数据训练,当前数据规模小且高质量数据获取难,导致语义理解和意图识别受限 [2] - 数据获取困难体现在开放环境场景组合近乎无限而数据集覆盖有限,以及文化差异性导致数据难以统一标准 [2] - 人形机器人单条数据采集加工成本为50-500元,远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低于1元的成本,标注人力投入比达1:20 [3] 数据解决方案 - 企业如松延动力启动"百城千校百万大军"数据采集计划,共建开源数据集加速算法训练 [3] - 专家建议制定人形机器人专用数据标准,建设国家级数据平台实现安全可控流通 [3] 成本高昂问题 - 宇树Unitree G1售价9.9万起,众擎PM01售价8.8万起,价格虽降至入门级轿车水平但仍偏高 [4] - 高售价与实用性不匹配导致消费者买单意愿低,感知决策能力弱且应用场景有限 [4] - 成本高昂源于数据采集成本高企和关键核心部件如精密电机、减速器等仍需进口 [4] 降本提智措施 - 松延动力将通过工艺迭代、高价值数据集积累与场景深耕推动价格下探 [5] - 上海触碰未来通过AI大模型通用性提升、关键硬件迭代及运动控制算法突破加速成本下降 [6] - 行业需经历培育、成长、成熟的发展曲线,目前处于培育到成长阶段 [6] 商业化时间表 - 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元年,率先在商用服务、生产制造等ToB场景应用 [7] - 2026-2030年将拓展至医疗护理、家庭服务领域,2035年通用型机器人将适应完全未知环境 [7] - 未来5-10年内价格有望降至万元以内,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技术支撑 [7] 投融资动态 - 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案例71笔金额84.5亿元,案例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47%和226% [7] - 首程资本在机器人领域进行多维度布局,覆盖科研、服务、工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 [8] - 部分机构认为人形机器人噱头大于实际应用效果,商业化变现能力弱且存在不确定性 [8]
宁波政策加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蓄力
人民网· 2025-06-15 09:55
政策支持措施 - 宁波市发布《宁波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加码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1] - 政策涵盖创新主体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培育、项目投资、整零协同、场景应用、金融资本支持等多个板块 [1] - 支持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 [1] - 支持"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体系建设,鼓励在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治理等领域应用 [1] - 创新设立人形机器人应用险,对投保保费费率不超过3%的企业给予不超过保费金额80%、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助 [1] 创新主体建设 - 对获批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的,分别给予不低于1亿元、1000万元的综合扶持 [1] - 对成功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分别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1000万元的分档分阶段奖励 [1] - 对成功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单位给予100万元奖励 [2] -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承接国家揭榜挂帅任务的联合体创新项目给予200万元奖励 [2] 整零协同发展 - 引导中小企业深耕减速器、伺服驱动系统、传感器、执行器等零部件细分领域 [2] - 对年度采购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核心零部件企业,按年度采购量的10%予以奖励 [2] - 对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大脑"和"小脑"模型的算力成本,三年内每年按新外购部分采购金额的20%给予补助 [2] 金融资本支持 - 支持组建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本地链主企业发起设立的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 [3] - 对获得注册基金投资的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政府性或国资基金按不超过1:1比例予以跟投 [3] - 金融机构可通过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为成长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
武汉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新政 聚焦三类场景应用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23:36
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 - 武汉市政府公布人形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 重点推动危特行业、制造行业、民生行业三类场景应用 [1] - 武汉市已拥有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建成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提供数据采集、技术验证、场景试验等"一站式"服务 [1] - 政策聚焦平台聚势、场景示范、整机领航、部组件筑基、生态培育五大专项行动 构建"产业有配套、研发有平台、应用有场景、融资有渠道、人才有保障"的体系 [1] 应用场景与支持政策 - 重点应用场景包括危化品搬运、防爆排爆、救援救灾等危特行业 汽车、3C等制造行业 康养、教育、医疗、商业等民生行业 [1] - 对实现场景应用实行双边奖补 场景提供方按项目投入30%最高奖励100万元 产品提供方按研发投入20%最高奖励100万元 [1] - 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整机企业 牵头成立市级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高支持6000万元 [1] 产业推进措施 - 建设机器人企业训练场 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汽车、医药流通、智能家电等企业入企"实训" [2] - 在汽车、3C制造等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产线与标杆工厂 [2] - 武汉大学专家建议加快打通上游产业链和下游场景之间的瓶颈 [2] - 华中师范大学专家建议开展常态化路演 以"首发经济"收集市场反馈 提升产品竞争力 [2]
四问人形机器人(“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06:50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过去五年申请近6000件专利 [4] - 产业融资规模从2020年15.8亿元增至2024年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6% [4] - 2025年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启动,显示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4] 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 - 拥有全球唯一覆盖联合国工业分类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 [5] - 形成"积木式"组合生产能力,可实现系统级整合交付 [5] - 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优势,智能制造领域需求旺盛 [5] - 政策支持力度大,工信部2023年10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6] - 企业数量超过400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工程人才储备充足 [6] 产业爆发式增长驱动因素 - 硬件成本下降:中国电机在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替代传统液压方案 [7]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30-50% [7] - 智能能力突破:大模型使训练算力成本从亿元级降至千万级,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 [8][9] 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定位 - 硬件制造处于第一梯队,80%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关键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链 [10] - 在"肢体"和"小脑"(运动控制)领域具备明显优势 [10] - 短板集中在智能计算(芯片算力差距约30%)和高精度部件(滚珠丝杠精度差1-2个等级) [10] 技术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 智能移动操作能力仍是全球共性难题,真实场景任务理解能力尚未突破 [10][12] - 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真实数据成本比仿真数据高10-100倍 [11] - 需解决"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中的动态平衡问题,当前响应延迟仍高于人类30ms [10] 未来商业化路径 - 工业场景将率先落地(2-3年),家庭场景需5年以上 [11] - 成本需从当前50-100万元降至10万元以下才具商业化价值 [13] - 优先发展基础功能模块:抓取/放置/移动等组合动作覆盖80%工业场景需求 [13]
市政府召开第148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5-17 08:50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 人形机器人已成为科技竞争新高地、未来产业新赛道、经济发展新引擎 [2] - 公司将立足武汉综合优势,实施平台聚势、场景示范、整机领航、部组件筑基、生态培育五大行动 [2] - 公司将围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模型赋能、开拓应用场景、优势产品产业化等领域强化政策支持 [2] - 公司将完善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一流产业生态 [2] - 目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2] 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 公司将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人才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2] - 公司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紧盯"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三个关键问题 [2] - 公司将加大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区联动、校地协同工作推进机制 [2] - 公司将强化科技金融供给,夯实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2] - 目标构建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生态,打造创新创业标杆城市 [2]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公司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开门编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1] - 公司将合理确定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全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1] - 公司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1] - 公司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1] - 目标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 [1]
从应用侧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变化
2025-05-06 10: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煤矿、深海科技 - **公司**:特斯拉、小鹏、比亚迪、小米、乐聚、志源、优必选、北京国创中心、上海国地中心、宇树、智元、足迹、北京国尚中心、易佳和、极氪、东风柳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超 80 种 2025 年产销目标上万台以上 但批量化终端市场应用订单较少 主要用于自研自产、数据采集、科研及商业展示[1][7] 国产供应链作用 - 国产供应链优于特斯拉供应链 2025 年政策催化下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产销目标上升 参照其他行业发展趋势 政府投资和引导推动行业发展 场景落地增加数据采集量 加速模型迭代和终端应用能力成熟度提升 国产配套链未来弹性和超预期程度可能更好[2] 未来行业领军者 - 车企潜力大 有坚实供应链且可迁移智能驾驶技术 如小米已开始探索 虽未大规模制造应用但后劲足 本体厂商如乐聚、志源、优必选等也可能成龙头 有明确产品且专注特定场景应用 方法论正确有望形成竞争优势[4] 核心部件与功能切换 - 2022 - 2023 年关注核心部件 因应用场景少且量不大 特斯拉预期量产超百万台后考虑零部件需求弹性 但目前本体和零部件厂商扩容 造好机器人需求迫切度降低 部分零部件批量化后价格或下滑 需从核心部件视角向功能角度转变以实现放量[5][6] 发展瓶颈 - 灵巧手与柔性连接问题 3C 行业线缆连接和零部件组装需人工操作 需解决柔性连接实现产业化[8] - 动作流训练与泛化能力不足 单个动作训练通过率高 连续动作有障碍 特定物品抓取策略无法泛化[10] - 模型迭代与数据缺乏 模型迭代不完善 训练数据缺乏 无法稳定支持新动作流[10] 政策扶持影响 - 政策扶持力度增强 中央发布指导意见 地方出台政策 成立多个人形机器人基金 如广东、合肥、北京各 100 亿 资金用于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及下游应用投资 各地落地至少 9 家创新中心 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1][9] 未来应用场景 - 工厂辅助生产环节 如短程搬运和柔性连接任务 提高效率、优化成本[1][11] - 标准化场景拓展 不限于双足人形机器人 扩展到轮子式或特种机器人 满足多样化需求 政策支持下有望规模化应用[12] - 电力巡检领域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和手眼协同能力可完成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修复 2025 年可能形成示范化项目[1][13] 煤矿智能化需求 - 煤矿智能化对无人化巡检机器人需求大 全国井工矿井巡检机器人需求量近 40 万台 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国家鼓励智能装备替代 目标 2026 年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 60% 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替代率不低于 30% - 20% 实现矿山井下人员减少 10%以上[3][15] 特种机器人应用前景 - 矿山和工厂搬运领域 可替代人工完成繁重工作 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强 能进行多样化任务 短程搬运可提高综合人效 优必选已落地多个工厂场景[3][16][17] 深海科技应用 - 深海科技中的特种机器人用于水下自由运行、施工、海洋探查等任务 需具备防水、抗腐蚀能力 多模态产品可完成各种水下任务 推动深海装备发展[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轮式或挂壁式机器人在电力巡检标准场景中应用 但非标准化场景通过率低 无法执行复杂操作[13] - 传统人工搬运面临高风险、低效率、高成本问题 AGV 柔性程度较低 人形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和操作能力强[16] - 批量化、密集化生产需机器人协同工作 实现群脑智能跨越 针对不同物体特征实时规划新路径[17]
从“练兵”到“用兵” 这场人形机器人跑马不一般
证券时报· 2025-04-21 02:3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该赛事是产业发展的“大练兵”,能暴露问题为产业指明攻坚方向,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各场景落地 [1][2] 赛事概况 - 2025年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 [1] - 20多支人形机器人战队和10000多名人类跑者在同一路线并肩起跑 [1] 赛事意义 - 是检验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传感技术、能源续航、环境适应能力的“试金石”,是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各个产业进行落地应用的关键一程 [1] - 像“放大镜”把人形机器人在上述能力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让企业针对性进行技术改进,为产业指明新的攻坚方向 [2] - 赛事“练兵”是为在各领域更好“用兵”,当相关能力“越跑越强”,人形机器人能在工业制造、医疗、零售、家务等场景更好落地,跑下21公里是为跑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2] 检验能力 运动控制技术 - 运动控制技术是人形机器人主要技术攻坚点之一,人的跑步能力对人形机器人是难题,需靠智能算法、关节力矩动态调整等复杂技术实现,马拉松是检验该技术的绝佳“练兵场”和“考场” [1] 传感技术 - 3D视觉、距离感知、避障等传感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保证身体完好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 能源续航能力 - 21公里赛道长度及频繁更换电池影响成绩的规则考验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 [2] 环境适应能力 - 赛道路面坑洼、奔跑扬起的风尘、复杂的混合地形检验人形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