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一帘一纸一盏灯: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新华社· 2025-09-07 07:38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自2021年起与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达成"窗帘之约" 通过每日晨拉晚关窗帘方式实现平安报备 该模式因契合老人隐私需求且操作简便 已从基层"土办法"升级为多地借鉴的标准化服务方案[1] - 合肥市包河区观湖社区针对高层住宅巡查盲区问题 推出"灯光有约"守护计划 为空巢老人阳台安装无线遥控灯 形成1户老人与至少2户志愿者家庭结对的"1+2"邻里守望模式 通过约定时段亮灯实现隔窗安全监测[4][5] - 包河区分路口社区推行"晨安365"项目 通过为空巢老人配备每日需撕页的晨安日历 以"不打扰"方式实现日常安全确认 若未按时撕页则触发社区人员主动上门核查机制[7] 政策支持与推广实施 - 安徽省2025年30项民生实事安排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合肥市于2024年4月全市推广"窗帘之约"经验 鼓励社区以党建引领融合志愿者及爱心企业等多元力量开展因地制宜创新[3] - 政策推广强调非照搬模式 城市社区通过代扔垃圾、代收快递等日常服务关注老人动态 单位小区利用熟人优势开展散步搭子、上门问诊 农村地区则采用开门约定方式满足分散居住老人的生产生活需求[5] - 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要求通过悬挂标识物、约定起居信号及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目前全市已有1.3万户家庭纳入服务范围 2.2万名志愿者及2600余支服务队参与实施[5][7][8] 社会成效与群众参与 - 基层创新模式有效激发群众自治积极性 窗帘开合、灯光明暗及日历撕页等日常举动构建起互助式养老守护网络 使养老服务呈现"双向奔赴"特性并持续优化服务响应机制[4][7] - 观湖社区作为城市新区典型 其1.3万居民中40%为随迁老人 通过灯光守望计划显著提升高层住宅安全监测效率 解决传统上门走访存在的盲区与延迟问题[4][5]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一站式服务”暖申城,筑就银龄幸福港湾
央广网· 2025-09-06 09:53
核心观点 - 上海市通过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 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提升生活质量 [1][10][11]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截至去年年底 全市建成502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1] - 黄浦区已建有1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8个长者照护之家 1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24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 [10] - 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已进入3109户家庭 近1400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10] 服务内容与模式 -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20多项为老服务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食堂 日托所 城市书房 长者照护之家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功能 [2][4] - 社区食堂采取错峰分时制满足不同老年人饮食需求 每月邀请就餐超20次的老人担任银龄膳食服务体验官 [4] - 推行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 覆盖全区21家养老机构 支持视频问诊和药品配送上门 [10] - 线上小程序整合各类养老服务场景 支持在线预约和补贴获取 [10] 社区互动与代际融合 - 日托所设置欢乐星期五下午茶 开展中医保健 非遗手工 养生课程等活动 [6] - 每月举办便民集市 提供平价蔬菜销售及理发 修鞋 缝补等生活服务 [6][9] - 城市书房开展亲子共读 沪语说唱等活动 促进离休老人 在职白领与在校学生混龄互动 [7] - 组建暖冬便民服务队 星光助残志愿服务队等流动服务队伍 为居住在外区的老人提供上门帮办服务 [7] 区域特色与成效 - 黄浦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达44.8% [10] - 推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 实现全区通享社区长者食堂用餐优惠 [10]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现精密布局和温暖落地特点 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 [10][11]
杜鹏:从五方面入手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00:45
中国式养老体系建设 -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时性变迁","70后""80后""90后"普遍面临养老困惑,需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特色养老体系 [1] - 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基本养老服务从兜底补缺升级为均等普惠,形成区别于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特征 [1] - 官方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目标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1] 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的五大路径 政策与制度层面 - 构建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强化居家、社区、机构与医养结合服务的联动,通过政策引导优质资源下沉 [2] - 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规模,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多元协同生态 [3] 服务体系建设 - 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建设融合老年食堂、日间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体,打造15分钟步行可达的养老服务圈 [2] - 搭建养老云平台整合服务机构、志愿者及医疗资源,利用智慧技术提升服务匹配效率与精准度 [2] 服务内容优化 - 提供精神关怀与社交支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文化活动和邻里互助,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并增强社区归属感 [2] - 支持涉老公益基金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以完善服务网络 [3]
数读中国 6组数据看养老服务2024“成绩单”
人民网· 2025-07-31 13:41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 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1] - 截至2024年末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7282万人 较上年末增加639万人 [3]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 三类养老服务协同贯通 包括居家 社区 机构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更加成熟 [4] - 截至2024年末 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 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 [4] 数据来源 - 信息来源于《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 [6]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33
政策发布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 [1] - 政策核心目标是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 规划重点 - 编制规划需围绕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引导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 提升利用效能 [1] - 要求充足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空间 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 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适配 [1] 实施要求 - 省级民政和自然资源部门需加强指导监督 可制定省级规划编制导则或指引 [1] -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宜优先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1] - 规划需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规划衔接 空间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
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文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13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 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 - 规划重点围绕优化养老服务布局 引导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 提升利用效能并预留充足发展空间 [1] - 目标为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适配 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养老服务支持 [1] 规划实施要求 - 省级民政及自然资源部门需加强市县规划指导监督 可制定省级编制导则或指引 [1] -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宜优先开展规划编制 [1] - 规划需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衔接 空间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
“小饭碗”托举“大民生” 百丈助力国家级养老助餐标准实施
杭州日报· 2025-07-30 10:40
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国家标准实施 - 国家标准《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正式实施,余杭区百丈镇作为基层乡镇代表参与制定 [1] - 百丈镇此前已参编并颁布《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1] - 百丈镇在山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小饭碗"提升民生服务 [1] 百丈镇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百丈镇老年人口占比近50%,面临地域分散、服务成本高等挑战 [1] - 百丈镇构建"全链条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覆盖"医、食、住、行、文、体、娱" [1] - 通过改造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和"百岁幸福家",打造"幸福百龄"联动支持中心 [1] - 建立文化交流活动区、全龄食堂等生活区块,提升养老服务平台效率 [1] 创新养老助餐服务模式 - 百丈镇推出"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入户"的送餐模式 [1] - 成功开展养老助餐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涵盖助餐场所建设、膳食营养搭配等内容 [1] - 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提供成功案例 [1] 未来发展规划 - 百丈镇计划以老年群体需求为着力点,继续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2] - 推动"老有颐养"从愿景走向常态 [2]
东莞户籍老年人口超40万,这个镇老龄化程度最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12:24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东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608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2.73% [1] - 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镇街为道滘镇(19.56%)、中堂镇(19.48%)、石龙镇(18.85%) [1][3] - 26个镇街老年人口占比超10%,滨海湾(0.63%)、松山湖(1.75%)、长安镇(7.13%)为最低三镇 [4] -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前四:莞城街道(4.0006万人)、虎门镇(2.9179万人)、厚街镇(2.2558万人)、东城街道(2.0636万人) [4] 老龄事业保障体系 - 2024年东莞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36.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4.11万人 [7] - 70岁及以上高龄补贴覆盖19.9万人(占老年人口47.8%),发放标准70-79岁100元/月、100岁以上550元/月 [7] - 地方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844399亿元,含高龄补贴2.787571亿元、居家养老服务1.01196亿元 [8][11] 养老服务设施与模式 - 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31个,提供日托床位263张 [7] - "长者饭堂"56个,采用自建自营、社会化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 [9][11] - 养老机构47个(公办31个、民办16个),总床位5493张(公办护理型2793张、民办护理型1750张) [11] 专项服务数据 -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资助对象超1.5万人,服务订单237.5746万张 [7] - 完成77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7] - 安宁疗护服务覆盖26家医疗机构,床位339张,服务1.3万人次 [11] - 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146件,遗嘱公证402件,司法救助36人(金额183.01万元) [11]
北京新建居住区应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北京青年报· 2025-07-03 09:10
养老服务政策框架 - 北京市起草《养老服务条例》草案 共9章67条 聚焦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智慧服务等领域 [1] - 政策按兜底保障型 普惠支持型 完全市场型分类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养老服务体系 [1] - 新建居住区需同步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已建成区域通过改造更新或租赁等方式补充配建 [1]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鼓励企业改造存量厂房 办公用房等资源建设符合标准的养老设施 [2] - 推行功能混合使用模式 允许养老项目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2] - 社区需开辟康复器具体验专区 支持开展社区租赁服务 [3]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 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资源 提供日间照料 康复护理 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 [2] - 鼓励养老机构参与居家社区服务 提供短期替代照护和适老化改造支持 [2] - 依托餐饮企业等设立助餐点 整合物业 志愿者等力量为特殊老人送餐 [2] 机构养老服务升级 - 养老机构需提供集中照护 精神慰藉等服务 便利家属探望 [3] - 新建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 重点满足失能失智老人需求 [3] - 支持建设失智照护专业机构或专区 完善相关服务标准 [3] 医养结合服务 - 允许养老机构内设诊所 医务室等医疗机构 [3] - 提供转诊和医保报销服务 便利入住老人就医 [3]
群众工作札记 | 确保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福佑路社区试点建设老年食堂 提供丰富营养且价格实惠的餐食 解决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 助餐服务两周内实现社区全覆盖 [1] - 推动组建志愿者送餐队伍 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形成"幸福驿站"式养老助餐体系 [1] - 创新推出"义剪钟情""银发顾问"等特色服务项目 通过音乐课堂等形式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3] 养老服务监督机制强化 - 采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 对20家养老机构开展交叉互查 发现违规列支经费 账目混乱等突出问题 已处理25人 [2] - 督促民政部门制定4方面17项重点整治方案 针对特困供养资金挪用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2] - 推动出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 完善养老机构监管体系 [2] 医疗健康服务延伸 -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签约家庭医生 提供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知识宣传 [3] - 开通上门医疗"绿色通道" 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体检 诊疗等专项服务 [3] - 联合卫健部门开展健康讲座活动 强化老年人疾病预防能力 [3] 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 乡镇街道纪工委组织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提供代购 陪伴等生活服务 [3] - 对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服务记录 设备安全等全面"体检" 通过整改通知书机制跟踪问效 [2] - 监督推动民政部门建立工作专班 将设施安全检查纳入日常监督事项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