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脉粥样硬化
icon
搜索文档
肠道菌群失调为何会引发骨关节炎?
科技日报· 2025-05-26 09: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新发现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是骨关节炎主要病因之一,突破了传统"机械磨损"局部因素认知 [1]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GLP-1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关联机制 [1][4]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骨关节炎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1] 骨关节炎疾病现状 - 全球约6.06亿患者,中国患者达1.52亿,患病率10.8% [2] -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 - 当前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或延缓病情进展,严重者需关节置换手术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团队建立4080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10年随访 [3] - 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中鲍氏梭菌丰度显著降低,血液中GUDCA合成减少 [4] - 动物实验证实补充GUDCA、移植鲍氏梭菌或使用GLP-1类似物均可延缓软骨退变 [5]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 -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抑郁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6] -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6]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氧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6] 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代谢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平衡 [7] - 肠道聚集人体70%免疫细胞,菌群失衡会导致IgA水平下降 [7] - 肠道病原菌可引发泌尿道感染和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Adv Sci:崔文国/杨莹/杨克团队开发首款基于中药当归活性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
生物世界· 2025-05-13 14:34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现状 -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病理因素,主要由巨噬细胞介导的脂质堆积和炎症过程驱动[2] - 传统心血管药物疗法靶向这些病理机制但疗效有限[2] - 他汀类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水平,但存在增加糖尿病风险、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等局限性[3] - 新兴抗炎疗法如卡那单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不影响LDL-C水平,但存在严重感染风险[3] 创新药物研发突破 - 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当归根部提取活性单体decursin,证实其可直接与PKCδ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中的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4] - decursin在体外表现低细胞毒性,体内几乎无毒副作用,但半衰期短限制临床应用[4] - 开发全球首款基于中药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ALD@EM[2] - ALD@EM系统通过ICAM-1与VCAM-1抗体定位斑块,利用LDL颗粒和凋亡内皮细胞膜实现精准靶向递送[5] - 该系统使斑块处decursin有效浓度放大数十倍,显著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炎症[5] 技术整合与创新价值 - 研究成功将传统中药活性成分与前沿纳米生物技术相结合[7] - ALD@EM系统克服了decursin等天然成分的应用瓶颈[7] - 开创性利用疾病自身病理生理特点实现药物精准靶向递送[7] - 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7]
Cell子刊:秦川/田代实/王伟团队揭示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外泌体加剧大脑损伤
生物世界· 2025-05-09 11:55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机制此前尚不明确 [2] -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可传递氧化还原失衡和代谢缺陷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从而加剧缺血性白质损伤和血管性认知障碍 [2] 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距离联系 - 研究揭示了外周巨噬细胞与大脑内小胶质细胞之间存在远距离联系 [3] -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循环系统中的外泌体加剧了缺血性白质损伤和血管性认知障碍 [5] 外泌体的作用机制 - 泡沫细胞通过外泌体中的miR-101-3p-Nrf2-Slc2a1信号轴将葡萄糖代谢缺陷传递给小胶质细胞 [5] - 抑制miR-101-3p或激活Nrf2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外泌体并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 [6] 研究的核心发现 - 动脉粥样硬化循环外泌体加剧缺血性白质损伤 [7] - 泡沫细胞通过外泌体中的miR-101-3p将葡萄糖代谢缺陷传递给小胶质细胞 [7] - Nrf2转录激活Slc2a1并增强葡萄糖代谢 [7] 潜在治疗靶点 - 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诱导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见解和潜在治疗靶点 [10]
最新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的机制
新华社· 2025-05-09 09:53
研究成果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秦川教授团队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 [1] - 研究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循环外泌体的异质性,这些外泌体能够将氧化还原失衡和代谢缺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 [1] - 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1] 研究背景 - 血管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1]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之间存在关联,但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明确 [1] 研究方法 - 团队综合运用公共数据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队列、单细胞测序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技术手段 [1] 研究应用 - 通过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外泌体miR-101-3p,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风险 [4] - 靶向Nrf2的临床药物干预,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