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胰岛素抵抗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8-10 06:14
"胰岛素抵抗"近年来受到许多网友关注,不少人都有疑问:"减肥怎么都减不掉,是不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每天只吃半碗饭,体重却一直涨,医生说我胰 岛素抵抗,这到底是什么?" 今天,一起了解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它有哪些危害? 1 胰岛素抵抗是什么? 要认识胰岛素抵抗,我们就要了解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相当于人体内的"血糖管理员",调节人体的血糖水平。当我们吃饭后,食物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血糖会升高。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调度血糖到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中去提供能量,这样多余的血糖消耗掉了,血糖就能维持在稳定健康的水平。 但是胰岛素也有最大承受范围。如果长期让它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它的工作效率会降低,就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就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 (或)胰岛素反应性下降的状态。 临床上有很多种评估胰岛素抵抗的方法,比如测量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测定等,还可以使用简易人体测量学指标。 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标。如果BMI≥24就属于超重,BMI≥28就属于肥胖了,BMI=体重(kg)/身高(m)的平 方。并且,成年男性腰围≥90c ...
最新研究揭示:10天不运动的双重危害,胰岛素与记忆力双双"告急"
GLP1减重宝典· 2025-07-27 11:13
运动缺失对代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 10天不运动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速和记忆力功能显著下降,通过雌性Wistar大鼠实验证实[6] - 海马区出现胰岛素抵抗,全身葡萄糖代谢混乱,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活性氧激增,产能效率暴跌[8] - 阿尔茨海默病标志蛋白(APP和tau蛋白)异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大幅减少,加速认知退化[9] 铁代谢与认知障碍的关联 - 肌肉闲置导致铁元素异常堆积,大脑铁含量急剧下降,形成负相关关系[11] - 铁代谢紊乱加剧海马区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可能是肌肉衰退引发认知障碍的关键机制[11] 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风险 - 现代人日均久坐超8小时,全球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上世纪激增[12] - 缺乏运动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同时攻击身体和大脑,可能提前引发阿尔茨海默病[12] 运动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 - 运动是维持认知功能的必需品,海马体变化表明久坐会默默承担代价[14] - 从零运动到定期锻炼,健康改善立竿见影,中年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窗口[16] 运动建议 - 碎片化移动(如日行3000步)、办公微运动(每小时起身拉伸2分钟)可轻松达标[16] - 每周1次户外徒步(阳光+运动双重增益),阶梯式进阶(从每日快走逐渐加入抗阻训练)[16]
草莓能否成为调脂降压、抗击2型糖尿病的新利器?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9 16:39
草莓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效果 - 每日食用2.5份草莓12周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成人血糖代谢和心血管指标 [4] - 草莓富含花青素、鞣花酸、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活性物质,通过协同作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减轻炎症 [4] -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证实草莓摄入与代谢改善存在因果关系 [4] 草莓的临床研究数据 - 每日32克冻干草莓使空腹血糖降低8.9mg/d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2%,胰岛素水平减少6.9μIU/ml [11] - 干预组体重平均减轻3.4磅,腰围缩减0.4英寸,总胆固醇降低7.0mg/dl [11] - 草莓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和IL-6等炎症标志物水平 [11] 草莓的作用机制 - 花青素和鞣花酸通过抗氧化、抗炎、增强胰岛素受体磷酸化等多靶点机制发挥作用 [13][14] - 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延缓葡萄糖吸收 [14] - 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GLUT4转运蛋白膜定位,提升葡萄糖代谢效率 [14] 草莓的临床应用建议 - 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日摄入250-300克新鲜草莓或等量冻干草莓 [16] - 优先选择新鲜草莓或无糖冻干草莓粉,避免含糖加工制品 [16] - 建议将草莓与高纤维食物搭配食用,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16] 草莓的市场潜力 - 草莓作为低升糖指数(GI≈40)水果,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理想选择 [8] - 草莓具有安全性高、获取便利的特点,适合长期饮食干预 [17] - 草莓有望从传统水果转型为临床认可的辅助治疗食品 [17]
内分泌专家共识:司美格鲁肽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代谢紊乱!
GLP1减重宝典· 2025-06-21 16:37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及其代谢危害 -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不能有效刺激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并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的状态 [2] -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之一 与多种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 - 针对2569名非糖尿病受试者的研究发现 随着HOMA-IR五分位数升高 血清甘油三酯 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 [2] - 在1326名T2DM患者中 HOMA-IR每增加1个单位 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56% [4] - 美国NHANES数据模拟显示 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使心肌梗死风险下降42% [4]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 - 胰岛素抵抗由能量过剩驱动 机制包括脂肪细胞肥大与溢出 肥胖人群脂肪细胞增大导致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 [5] - 脂质过载吸引巨噬细胞浸润 激发慢性低度炎症 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 [6] - FFA TNF-α IL-6 神经酰胺 DAG等物质干扰胰岛素下游信号传导 尤其是GLUT4转运系统 [7] - 脂联素水平下降削弱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8] 司美格鲁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多机制作用 - 司美格鲁肽是GLP-1RA类药物 具有多靶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优势 [9] - 抑制食欲 减少能量摄入 在30名肥胖成人的试验中显著减少每日能量摄入和饥饿评分 [9] - 减少脂肪堆积 临床研究表明可使脂肪组织减少3.5公斤 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减少达17% [10] - 提高脂联素水平 抑制炎性因子 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 [11] - 激活GLUT-4表达 增强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12] - 显著降低HOMA-IR指标 LEAD 3研究中GLP-1RA治疗组HOMA-IR降低1.35% 而对照药增加0.85% [13] 司美格鲁肽被纳入权威指南与共识 -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推荐GLP-1RA类药物改善IR 证据等级A 推荐强度Ⅰ [14] - 《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推荐司美格鲁肽用于IR干预 强调寒冷气候加剧IR [16] - 《ADA糖尿病诊疗指南》将GLP-1RA列为合并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减重首选方案 [18] 临床治疗建议与个体化管理 - 优先选择GLP-1RA与SGLT2抑制剂 改善IR并具心肾保护作用 [19] - 配合营养与运动干预 控制总热量 摄入优质蛋白 开展力量训练 [20] - 注意药物风险管理 如胰岛素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水潴留和骨折风险 [21] - 进行IR多维度评估 结合HOMA-IR 生化指标 BMI 腰臀比等 [22] 小结 - 胰岛素抵抗是T2DM和多种代谢紊乱的核心病理机制 改善IR对糖尿病防治和并发症控制至关重要 [23] - 司美格鲁肽能从中枢食欲调控 脂代谢 炎症反应及葡萄糖摄取等多环节显著改善IR [23] - 在权威共识和指南支持下 司美格鲁肽成为临床改善IR的重要药物选择 尤其适用于合并肥胖 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风险的T2DM患者 [23]
40岁开始预防衰老最有效!1.9万人脑扫描揭秘:大脑衰老有“关键窗口期”
量子位· 2025-06-14 16:33
大脑衰老研究核心发现 - 大脑衰老呈现非线性S形特征 而非匀速线性过程 通过分析19300名参与者的fMRI数据发现衰老轨迹先缓慢后加速最后趋于平稳 [6][9] -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43.7岁(α年龄点) 此时大脑网络不稳定开始加速 66.7岁(I年龄点)达到最快衰老速度 [11] - 神经元胰岛素抵抗是驱动衰老的核心机制 影响GLUT4和APOE等转运蛋白功能 导致神经元葡萄糖代谢异常 [12][16][17] 酮体干预效果验证 - 酮体(D-βHB)能绕过胰岛素抵抗直接为神经元供能 101名21-79岁受试者对照实验显示其稳定大脑网络效果具有特异性 [19][20][22] - 干预效果存在年龄差异:40-59岁组效果比20-39岁组提升84.62% 60-79岁组效果衰减至不足年轻组一半 [24][25] - 40-59岁被确认为最佳干预窗口期 此时大脑刚开始加速衰老且酮体响应最敏感 [3][26] 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撑 - 研究整合四大数据库(HCP-A/UKB/BU/LCS)的fMRI数据 S形模型拟合度显著优于线性模型 [6][7] - 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设计 隔夜禁食后分别进行酮体和葡萄糖干预 通过MRI扫描量化网络稳定性变化 [21]
40岁开始预防衰老最有效!1.9万人脑扫描揭秘:大脑衰老有“关键窗口期”
量子位· 2025-06-14 16:32
大脑衰老研究核心发现 - 大脑衰老呈现非线性S形特征,而非匀速线性过程,通过分析19300名参与者的fMRI数据发现衰老轨迹存在加速转折点[6][7][9] - 关键年龄节点:43.7岁(α点)为不稳定加速起点,66.7岁(I点)为衰老速度峰值,之后进入平台期[11] - 神经元胰岛素抵抗是核心驱动机制,导致葡萄糖代谢异常及GLUT4/APOE转运蛋白功能障碍[12][16][17] 酮体干预机制与效果 - 酮体(如D-βHB)可绕过胰岛素抵抗直接为神经元供能,通过非GLUT4途径稳定大脑网络[19][22] - 干预效果存在年龄差异:40-59岁组效果最佳(比20-39岁组提升84.62%),60-79岁组效果减半[24][25][26] - 实验设计:101名21-79岁健康成年人采用自身对照,外源性酮体干预后30分钟MRI检测显示显著网络稳定性提升[20][21][23] 代谢关联与临床意义 - 胰岛素抵抗引发神经元能量供应失调,与血糖代谢异常强相关,大脑区域异质性分析支持该结论[14][15][17] - 中年(40-59岁)被确定为抗衰黄金窗口期,此时干预可有效延缓S形曲线加速阶段[11][26] - 研究数据来源覆盖四大国际队列(HCP-A/UKB/BU/LCS),采用S形模型比线性模型更精准拟合衰老轨迹[6][7][9]
BioVie (BIVI)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5-29 01:0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行业,重点聚焦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7][4] - **公司**:BioV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如Bezesterin(曾用名NE - 3107、HE - 3286) [27]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帕金森病相关 - **病理特征** - 帕金森病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如动作缓慢、僵硬、震颤、手臂摆动减少、步态拖沓、面具脸等,其病理基础是黑质色素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还涉及脑干、基底前脑等多个脑区,伴随神经炎症、神经胶质增生、突触病理改变、蛋白质聚集等 [7][9][11][15] -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除经典运动症状外,还存在遗传型,且与其他退行性疾病有交叉,可导致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13][15][16] - 帕金森病病因复杂,包括衰老、遗传因素、毒素暴露、药物、感染、创伤等,这些因素通过共同的分子途径导致神经元死亡,属于突触核蛋白病范畴,但实际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 [16][17][18][19] - **诊断与治疗现状** - 目前帕金森病无明确诊断标志物,临床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有一些外周标志物但效果不佳 [24] - 现有治疗方法如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等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疾病,抗炎治疗虽有提出但未确立为有效治疗手段 [25][26] Bezesterin药物相关 - **药物特性** - Bezesterin是新型口服抗炎药,能自由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似,不与类固醇结合核激素受体结合,不是糖皮质激素模拟物 [27][28][38] - 它靶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作用于炎症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节点NF - κB,不干扰ERK在促进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支架中的作用,最初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 [30][31] - **治疗效果** - 在动物模型和人体中均显示能改善运动功能,无内在多巴胺能活性,与左旋多巴联用可能减少运动并发症,还可能改善认知功能,降低DNA甲基化导致的生物年龄加速,减缓疾病进展 [29][30][37][38] - 其作用机制独特,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降低神经炎症,改善能量稳态、α - 突触核蛋白折叠和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和病理 [31][33][38] 临床试验相关 - **Sunrise PD试验** - 是一项针对Bezesterin的II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招募60名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口服研究药物或安慰剂,每日两次,治疗期4个月,研究总时长5个月(含安全随访) [52] - 研究设有传统站点和全国集中站点,可比较远程评估与传统评估效果,有望改变帕金森病研究方式,提高招募效率和降低成本 [52][53] - 主要终点是修改后的MDS - UPDRS评分量表第三部分的变化(排除僵硬和姿势不稳评估),次要终点包括MDS - UPDRS第一、二部分评分变化等,还有一些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变化、血浆炎症标志物等 [53][54][55] - **与其他药物对比** - 与Exanatide相比,Bezesterin为口服药物,避免了注射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更好,且能更好控制安慰剂反应,通过靶向NF - κB调节炎症信号通路,可能产生更大治疗效果 [59][71][7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Exanatide研究情况**:2013年Fultonate Group研究45名中度帕金森病患者,注射Exanatide 12个月后,活性组MDS - UPDRS评分比对照组好2.7分,对照组下降2.2分,活性组常见体重减轻;后续两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Exanatide有轻微运动益处,但存在注射部位反应、恶心、厌食等不良反应 [40][41][42][56][57][58] - **BioV公司阿尔茨海默病项目**:公司对阿尔茨海默病项目高度感兴趣,有明确的目标响应人群,前期患者不良事件情况良好,但因资金问题尚未推进,待资金到位即可开展 [92][93] - **临床试验患者招募与评估** - 招募未接受过多巴胺能治疗(除诊断目的外)的早期患者,接近需要运动治疗时间,希望观察到运动反应和其他方面改善 [81] - 患者可通过sunrisepd.com网站进行筛选,选择在家或传统站点评估,在家评估时护士在医生监督下进行血液检查、体格检查等,检查视频由远程专业评估人员评分 [87][88] - **临床试验潜在问题及处理** - 考虑到患者可能因症状恶化退出试验,将测量治疗组间的停药率,虽存在退出可能性,但研究时间较短(3个月),且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90][91]
肠道菌群失调为何会引发骨关节炎?
科技日报· 2025-05-26 09: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新发现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是骨关节炎主要病因之一,突破了传统"机械磨损"局部因素认知 [1]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GLP-1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关联机制 [1][4]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骨关节炎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1] 骨关节炎疾病现状 - 全球约6.06亿患者,中国患者达1.52亿,患病率10.8% [2] -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 - 当前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或延缓病情进展,严重者需关节置换手术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团队建立4080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10年随访 [3] - 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中鲍氏梭菌丰度显著降低,血液中GUDCA合成减少 [4] - 动物实验证实补充GUDCA、移植鲍氏梭菌或使用GLP-1类似物均可延缓软骨退变 [5]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 -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抑郁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6] -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6]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氧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6] 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代谢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平衡 [7] - 肠道聚集人体70%免疫细胞,菌群失衡会导致IgA水平下降 [7] - 肠道病原菌可引发泌尿道感染和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5-25 09:26
胰岛素抵抗定义 - 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反应性下降的状态,导致需要更多胰岛素完成血糖调节工作[5] - 胰岛素作为"血糖管理员",正常情况下指挥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以维持稳定水平[3] - 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胰腺功能衰退,可能发展为糖尿病[5] 形成原因 - 遗传基因是首要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6] - 年龄超过35岁后肌肉量减少、代谢功能障碍会显著增加风险[6] - 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患者中80%伴随胰岛素抵抗[8][18] - 久坐和缺乏运动使肌肉葡萄糖利用率下降,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抵抗[10] - 高精制碳水、高脂肪饮食及烟酒摄入均会提升风险[11][26] 健康危害 - 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分解[21] - 糖尿病主要诱因:胰腺持续超负荷分泌导致功能衰竭[20] - 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动加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22] - 导致脂肪肝:脂质代谢紊乱促使肝脏脂肪过量积聚[23] 改善措施 -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和烹调油(当前国人日均摄入43.2克超标33%),增加全谷物和优质蛋白[25]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每增加1kg肌肉日耗能提升110大卡[26] - 医疗干预:糖尿病前期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管理[28] 诊断指标 - 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腰围超标是重要警示信号[17][18][19] - 临床通过空腹胰岛素检测、葡萄糖钳测定等方法评估[16]
年轻人开始得糖尿病了
投资界· 2025-04-24 11:32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 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人,平均每十人有一人患病 [5] - 中国15-39岁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从1990年961.2万增至2021年2374.6万,增幅147% [6] - 2021年中国15-39岁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131.5万例,同比增长2.58%,增速为全年龄段近三倍 [8][11] 性别差异与风险因素 - 2021年中国15-39岁新发病例中男性80万例,女性52万例,男性患病人数多出近400万 [14] - 男性超重率41.1%、肥胖率18.2%,显著高于女性(27.7%和9.4%) [14] - 男性患者死亡率是女性2.4倍,1990-2021年男性死亡率上升而女性下降 [19][21] 疾病负担与并发症 - 中国15-39岁人群2型糖尿病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从1990年每十万人110.3人年增至2021年297.3人年 [24] - 18-40岁患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比例高于40岁以上患者 [23] - 高红肉饮食、低全谷物摄入及PM2.5污染均为早发糖尿病风险因素 [28][31] 生活方式影响 - 外卖高油高盐饮食模式与糖尿病风险正相关 [28] - 吸烟直接增加患病风险,二手烟导致女性死亡率高于主动吸烟 [31][33] - 内脏脂肪堆积和雌激素保护作用差异导致性别代谢差异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