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主义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心相近|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7 14:37
柯棣华事迹与精神传承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5人分别在自己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2] - 柯棣华在抗战期间救治众多中国军民并培养大批医护人员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带着"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工作 最终积劳成疾于1942年32岁时病逝[1][2][3] - 毛泽东评价柯棣华大夫"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印度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称中国人民对其高尚品德"永记在心"[1][3] 中印两国纪念活动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开放日将叔叔遗物捐给纪念馆 希望传递其人道主义精神[7]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烽火岁月故事 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并懂得奉献与担当[5][6]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重温故事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当代柯棣华" 学得过硬本领救人于危难[6] 国际主义精神影响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致同伴信中表示与八路军交往使他在"性格 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 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3]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柯棣华纪念馆后表示 当今世界常因种族宗教陷入冲突 但柯棣华不顾安危为人类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正是孩子们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7] - 柯棣华侄女之子曼格什·博卡将于今年9月前往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他表示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守望相助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各国更应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团结进步作贡献[6]
心相近丨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6 16:33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其他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均在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 [2] - 柯棣华在重庆期间得知父亲离世噩耗 但拒绝回国 表示"这里成千上万无辜受苦受难的人们更需要我" 随后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开始救治伤员 [2] - 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奔赴晋察冀前线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秉持"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 [2] - 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9日病逝于河北唐县 年仅32岁 毛泽东评价"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9月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配备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5]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要成为"当代柯棣华" [6]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馆方常邀请高校和中学师生参观 每年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 [7] 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 - 柯棣华事迹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1]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指出 柯棣华展现出的人性与道德光芒是"孩子们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 [7] - 来自孟买的参观者认为柯棣华故事印证印度古谚"每个人的房子都与他人的相连" 体现命运与共的精神 [7] - 柯棣华侄女表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其子将于2023年9月赴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6][7]
抗战影像记忆|不远万里
新华社· 2025-08-20 15:32
白求恩生平背景 - 加拿大共产党员 国际主义战士 著名胸外科医生 1890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3] 在华医疗支援活动 - 1938年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精湛医疗技术为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大批医务人员[5] -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山神庙实施手术 手术台由药驮子架门板搭成 身穿灰土布军装露趾草鞋进行手术[12] - 1939年底在孙家庄小庙设立手术站抢救伤员 期间手指割伤导致感染[12][14] 精神传承与历史影响 -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赞誉其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 号召学习"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品质[1][16] - 1939年11月12日因感染逝世于河北唐县 临终遗言表示"最近两年是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14] - 逝世后晋察冀边区举行隆重葬礼 延安各界召开追悼大会 毛泽东题写挽词并撰文纪念[16] 影像史料记录 - 沙飞拍摄白求恩为八路军伤病员检查身体[6] 为小战士治病[8] 在前线实施手术[10] - 吴印咸1939年拍摄白求恩在涞源县临时手术室工作[14] 及在孙家庄小庙进行手术的经典影像[12]
“中国医疗队是摩中友谊的使者”(新时代中非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8-09 06:01
中摩医疗合作50周年里程碑 - 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年,累计197批次超过2000名队员从上海各大医院驰援 [1] - 摩洛哥卫生大臣称此为双边合作历史性里程碑,象征两国真诚持久的友谊,中国医疗队是"摩中友谊的使者" [1] 医疗合作成果与数据 - 50年间诊治门急诊患者58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84万人次 [2] - 上海卫健委表示中摩卫生合作持续深化,架起友谊之桥,愿推动医学进步增进健康福祉 [2] - "光明行"活动为300多名白内障患者手术,捐赠先进眼科设备提升当地医疗能力 [6] 典型案例与人文影响 - 上海眼科专家团队成功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至0.2,突破手术难度 [4][6] - 摩洛哥妇产科医生伊曼因中国医生接生获救,立志从医延续救助精神 [7] - 当地民众通过医疗合作与中国结缘,包括主动担任翻译的医生、赠送物资的村民等 [7] 摩方评价与合作展望 - 舍夫沙万省卫生厅长称赞中国医疗队"勤奋敬业、能力出众",有力支持当地 [3] - 非洲中国合作协会主席肯定医疗队体现中国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国担当 [3] - 穆罕默德五世医院院长期待以"光明行"为起点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6] - 摩洛哥卫生大臣认为合作成果对深化战略关系及全球卫生健康多边合作具重要意义 [7]
抗日英雄谱丨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他是坚信“抗战必胜”的印度医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16:05
抗日战争期间 有一名年轻的印度医生心怀理想 踏上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 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 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走近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中印友谊的象征——印度医生柯棣华 我知道这次去中国面临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但与能够医治抗日受伤士兵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柯棣华 这是印度医生柯棣华在参加援华医疗队面试后写给家人信中的一句话。 来到中国后,柯棣华目睹了日军的残酷暴行,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1939年2月,柯棣华抵达延安,随后在八路军军医院工作,他把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 满,高明的医术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同年秋,柯棣华一行人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前方总部。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普尔。1936年,他从印度知名的医学院——格兰特医学院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1938年,28岁的柯棣尼斯毅然决定加入医疗队,并于同年9月随队抵达中国。 为了表达援华抗战的决心,医疗队的5名队员特意起了带"华" ...
白求恩:跨越山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 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 日前线救治伤员。 "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应该知道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银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堂说,一些 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起讲解员,完成了从"听众"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在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的旁边,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庙被保护得很好,这里便是白求恩当年救治伤 员的战地手术室旧址之一。 1938年,华北地区抗战形势十分严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敌后抗战前沿,战事 频繁。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医疗条件匮乏,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求恩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帮助抗战。 白求恩,全名为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 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并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同年6月,白求 恩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创造性地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听到这个消息,唐县人民既震惊又痛惜。因 ...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11:0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历史事件和国际友谊展开,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按照注意事项的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白求恩:跨越山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新华社· 2025-07-31 13:07
"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应该知道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银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堂说,一些 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起讲解员,完成了从"听众"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 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 日前线救治伤员。 战况激烈,王安镇据点的日军向孙家庄赶来,在越来越激烈的枪声中,白求恩坚持为最后一名伤员做完 手术才撤离。 不幸的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的手指不小心被划伤,伤口在后来的救治工作中受到了致命感染。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听到这个消息,唐县人民既震惊又痛惜。因为就在当年6月底,从冀中前线完成巡回医疗任务的白求恩 率医疗队来到唐县。当时,他因脚部感染,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唐县军城镇和家庄(今和家庄 村)休养。 "这里就是白求恩当年居住的地方。"和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科指着村里一处旧居说,"当年白求恩就 是在这里,编写医学教材、制作医疗器械、给乡亲们看病。" 在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的旁边,一个不 ...
追忆我的舅舅乔治·何克(我和中国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03
乔治·何克生平事迹 - 乔治·何克作为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抗战事业,参与发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并开展经济救亡运动 [1] - 1938年以战地记者身份留华,是最早深入延安采访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西方记者之一 [3] - 1939年进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担任"洋秘书",后出任宝鸡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5] - 1944年带领师生西迁至张掖山丹,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并贯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 [5] - 1945年因破伤风去世,临终遗言"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6] 教育事业发展 - 在陕西宝鸡期间收养4名中共地下党员遗孤,亲自教授学生篮球、山歌和英语 [5] - 山丹培黎学校现已升级为培黎职业学院,延续其教育理想并培养现代青年 [6] - 牛津大学沃达姆学院以其名义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并设立"乔治·何克室"供学者使用 [6] - 多批牛津学子赴山丹交流学习,亲身体验其教育理念的当代实践 [6] 精神传承与纪念 - 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于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 - 亲属访问团循其足迹重访上海、陕西、甘肃等地,向宋庆龄学校学生讲述其故事 [3][5] - 路易·艾黎为其题写墓志铭"芳草如茵",传记书名"原上草"呼应此意象 [1][2] - 作者继承其中间名"艾尔温"(意为睿智/高尚的朋友)作为精神传承的象征 [7]
纪念乔治·何克:跨越80载战火记忆,传承中英友谊精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2 11:12
纪念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主题为"铭记历史、赓续友谊" 由驻英大使馆 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及中英了解协会联合主办 [1] - 2025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与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 活动旨在缅怀其抗战贡献及促进中英民间友谊 [1] - 英中了解协会年初组织"重走何克之路"中国行 家属代表走访上海 南京 西安 宝鸡及甘肃山丹县等历史地点 [1] 乔治·何克生平与历史意义 - 乔治·何克1938年牛津大学毕业后赴华 亲历日军侵华暴行并选择留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战 1945年逝世时年仅30岁 [1] - 何克被评价为"揭露日本侵略真相的记录者"与"无私奉献的教育者" 其国际主义精神深受中国人民铭记 [2] -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强调何克故事为西方提供独特视角 通过人性化叙事展现中国二战贡献 [5] 纪录片与文化交流成果 - 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制作何克纪录片 结合文字著作 家族传记及AI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预计8月发布 [4] - 纪录片《烽火见证:英国记者的中国纪行》预告片首次放映 通过战火中的上海场景引发历史共鸣 [4][5] - 汉学家吴芳思指出需加强英国民众对中国二战贡献认知 如滇缅公路建设与对日抗战的艰苦卓绝 [5] 后续纪念计划 - 7月22日何克家乡哈彭登将举行纪念活动 进一步传播其精神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