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存款定期化
icon
搜索文档
解读招行的2024年报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3-26 21:31
招行2024年报核心分析 市场反应与行业地位 - 招行A股和港股分别大跌5.4%和5.5%,拖累中证银行指数下跌0.86%,占指数跌幅的60% [1] - 银行板块单日交易量230亿元,招行占比达30%,显示市场对其年报高度关注 [2] - 招行在中证银行指数权重达16%,其表现对行业风向具有标杆意义 [1] 盈利能力与财务策略 - ROE跌破15%,创2004年以来新低,反映银行盈利能力降至20年最低点 [5] - 营收同比下降0.48%但净利润增长1.05%,通过拨备覆盖率从450%(2022)降至412%(2024)释放利润 [8][9] - 拨备覆盖率年降幅从12%(2023)扩大至26%(2024),利润调节空间持续收窄 [9][11] 收入结构变化 - 净利息收入占比从63.3%(2023)降至62.6%(2024),同比下降0.48% [17]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从27.34%(2023)骤降至21.36%(2024),同比下滑14.28% [17][18] - 其他净收入(含债券/基金收益)占比从11.9%跃升至16.04%,同比大增34% [17][18] 债券投资主导业绩 - 投资收益(债券/基金交易)同比增长34.7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暴增229.63%,合计贡献120亿元利润 [19][20] - 债券持仓增加3000亿(+11.24%),基金持仓或增1000亿至3500亿,债券类资产总增速达15% [24][29][30] - 10年国债收益率年内下行90bps,创历史最大年度降幅,但25年上行压力显现 [16][21] 经营挑战与风险 - 净利差收缩至1.8%警戒线,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成为核心矛盾 [37] - 个人零售信贷不良率攀升,资产质量边际恶化 [38] - 存款定期化趋势未改,负债成本压力持续 [39] 业务板块动态 - 保险代销量增价减,利润同比腰斩 [38] - 基金销售转向资产配置策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效应 [38] - 成本削减措施持续推进,但分红力度维持稳定 [40] 市场热点关联 - 债券市场波动受银行调表行为影响,3月银行抛售债券补充利润导致债市低迷 [22][23] - 利率债单日异动(10年国债下行3bps)与政策预期相关,反映银行利差保护诉求 [48][51]
深度 | M1能开启新一轮反弹么?——从流动性看经济系列之一【财通宏观•陈兴团队】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3-16 20:2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四季度M1增速反弹,年初受春节效应回落,探讨推动M1增速变化因素及是否开启上行趋势 [1][4] - M1同比增速2024年10月反弹、12月转正,2025年1月放缓,财政支出和春节错位分别影响其回升和放缓,新口径M1更平滑 [1][4] - 用五因素模型分析,2024年财政对M1增速拉动升至7.3个百分点居首,实体部门需求拉动降至2.2个百分点,金融体系贡献为负 [2][11] - 对比历史,本次M1反弹实体需求贡献低、货币政策难大规模投放、同业和信贷空转拖累,财政或拉动M1,2025年M1或震荡上行 [3][14][18] 分组1:M1有什么新变化 - 财政和春节因素致近期M1波动,2024年新口径M1增速1 - 9月回落6.6个百分点,10月反弹、12月转正,2025年1月放缓,M1与M2剪刀差同步变化 [4] - 居民活期存款是新旧M1主要差异项,2025年1月旧口径M1、居民活期和非银备付金规模分布约为59:38:3 [5] - 新口径M1较旧口径更平滑,纳入个人活期削弱春节效应影响,居民活期抵消“手工补息”致企业活期收缩对M1的拖累 [6] 分组2:谁在拉动M1:五因素模型的启示 - 2018年后M1走势改变,地产对经济贡献降低、疫情后内需不足,财政政策对M1影响加大 [7] - 用央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项目对M1各分项归因,划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体活性、金融体系和外部影响五个因素 [2][8] - 2018 - 2021年实体部门需求对M1增速拉动年均约10个百分点,2024年仅2.2个百分点,2024年财政拉动升至7.3个百分点居首,金融体系贡献为负 [2][11] - 2024年四季度M1增速改善,财政拉动提升、金融体系拖累减少,实体活性需求带动仍处低位 [2][11] 分组3:M1进入上行周期了吗 - 2000年以来五轮M1反弹周期,增速累计回升超10个百分点、持续超1年,伴随经济修复等,2015年还有化债资金沉淀因素 [12] - 2024年10月以来新增资金派生活期存款拉动走低,存款定期化对M1拖累减弱,或与股市成交量提升有关 [13] - 本次M1反弹实体需求贡献低、货币政策难大规模投放、同业和信贷空转拖累增长,化债资金沉淀效应不宜高估 [14][15][16] - 财政或拉动M1增长,政府债使用拉动M1,2025年政府债预算供给增加,预计二季度发行提速,三季度M1增速有望走高,全年或震荡上行 [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