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

搜索文档
求是网发声:禁违规吃喝,不是禁正常餐饮
中国基金报· 2025-06-20 11:05
违规吃喝专项整治 - 多地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 但个别地方出现"谈吃色变"的极端化倾向 如凡聚餐就审查 凡宴请就干预 甚至取消一切公务接待 [1] - 违规吃喝的核心在于"违规" 包括公款吃喝 利益交换 拉帮结派等行为 这些饭局实质是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1] - 党中央重拳出击旨在清除隐藏在吃喝表象下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防止破坏党风政风和群众信任 [1] 正常餐饮与违规吃喝的区分 - 正常餐饮活动承载着生活温情和商务往来功能 是人间烟火气的重要体现 专项整治不应扑灭饭桌烟火气 [2] - 个别地方为规避风险将餐饮活动"一禁了之" 是懒政思维的表现 干扰正常工作生活并冲击餐饮行业 [2] - 需从接待标准 费用来源 参与人员关系等多维度综合判断 精准区分违规与正常餐饮活动 [2] 监督执纪的平衡 - 对公款吃喝和利益输送必须保持高压态势 露头就打防止反弹回潮 [2] - 同时需保障合规公务接待和工作餐叙 尊重正常人情往来 避免过度干预 [2] - 目标是实现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相互滋养 让社会既清风拂面又暖意融融 [3]
明规立矩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青年报· 2025-06-15 11:3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党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以下是文章的核心主题分类: 党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 - 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将"四风"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嵌入党内法规[1] - 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专门制定规章制度,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1] - 制度执行需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到位[1] 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呈现隐蔽化、技术化新特征[2] - 检验标准包括: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2]、忠诚履职担当作为[3]、维护群众切身利益[3]、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4] - 2023年印发调查研究工作方案,2024年出台基层减负规定[4] 防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 严禁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相关管理规定划出"硬杠杠"[5] - 严查违规吃喝问题,出台公务接待管理规定[6] - 禁止巧立名目公款旅游,规范差旅活动[6] - 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出台办公用房管理办法[7] 制度执行与教育 - 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制度内化[7] - 要求全体党员学纪知纪守纪,实现标本兼治[7]
“不用理,挂掉”令群众愤怒又寒心(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没有涉及公司和行业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新闻主要聚焦于政府作风建设和群众诉求处理,属于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范畴。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文本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力戒空话套话(金台潮声·作风建设系列谈 )
人民日报· 2025-06-10 07:12
干部作风问题 - 部分干部存在"讲空话、搞作秀"现象,使用"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敷衍群众 [1] -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但仍有干部未能落实 [1] - 某乡党委书记一年内召开会议多达208次,但干部群众反映"空话、大话、套话连篇,没一句能照着干的" [1] 问题根源分析 - 部分干部"屁股坐歪了",热衷做"官老爷",用官腔官调敷衍群众诉求 [1] - 能力不足导致空话套话,如领导反复讲"要重视""要落实"但无具体指导 [1] - 工作态度问题,如干部当"传声筒、复读机"或怕担责任而含糊其辞 [2] 改进方向 - 好作风源于实践和群众,需走群众路线了解实际情况 [2] - 通过板凳会、围炉夜话等形式与群众交流,可获取解决急难愁盼的好建议 [1] - 需把空话换成实话、套话换成具体办法,才能获得群众信服 [2]
防止“刷白墙” 先要杜绝“看白墙”(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面子工程问题 - 河南省宁陵县委原常委王东霞在任镇党委书记期间花费财政资金249 62万元对21个行政村40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以应付检查[1] - 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和新疆和静县委原书记刘克文也曾因类似"刷白墙"行为被曝光通报[1] - "刷白墙"是典型的面子工程 目的为应付考核调研 具有华而不实 劳民伤财的特点 会损害政府形象[1] 形式主义根源 - 部分党员干部调研时走马观花 只看"门面"和"窗口" 不深入群众了解实际问题[2] - 调研考核应关注群众生活改善情况和实际工作成效 而非表面形式[2] - "刷白墙"现象既反映基层搞形象工程的投机心理 也暴露考核者的形式主义作风[1] 解决措施 - 防止"刷白墙"需先杜绝"看白墙" 改变浮于表面的调研考核方式[2] - 纠治形式主义需压实领导监督责任 自上而下转变工作作风[2] - 调研者应听实话察实情 考核者需兼顾显绩与潜绩 才能推动基层实干[2]
调研要立足解决问题(金台潮声·作风建设系列谈⑩)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43
党政机关调研工作规范 -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禁止异地部门间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1] - 规定旨在力戒形式主义 根治调研乱象 体现党中央坚定决心[1] 当前调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 存在走马观花式调研 如"坐在车里转 隔着玻璃看"的 superficial 观察[1] - 部分调研只关注表面现象 不深入探究实质问题[1] - 调研报告存在堆砌辞藻现象 但未能真正解决问题[1] 问题根源分析 - 政绩观错位导致调研偏离初衷 部分干部追求调研规模而非实效[1] - 为应付考核机械完成调研数量指标 使调研沦为形式[1] 高质量调研的要求 - 调研应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 做到摸清情况 找准症结 提实对策[1] - 需要深入基层 既关注发展亮点 也重视民生痛点[2] - 应建立"发现-分析-解决-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2] 调研成果转化机制 - 需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工具和治理方案[2] - 建议完善考核体系 纳入群众满意度和问题解决率等硬指标[2] 作风建设要求 - 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明确要求改进调查研究[2] - 强调以务实作风深入一线 用"解剖麻雀"方式研究问题[2]
在创新中狠抓落实 | 打出动真碰硬组合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2 08:33
监督机制与检查手段 - 浙江省余姚市纪委监委联合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对烟酒专卖店进行排查,重点筛查"大额订单"和"连号发票"等异常线索 [1] - 宁波市纪委监委通过部门协作、"室组地"联动、数字赋能等方式打造监督"组合拳",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1] - 宁波市纪委监委派出11个监督检查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市直部门及重点开发区开展正风肃纪检查 [1] 大数据与跨部门协作 - 宁波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税务、财政、邮政等部门开展跨领域监督检查,奉化、海曙等地建立"纪税"协作机制,利用税务大数据筛查异常发票线索 [2] - 鄞州区纪委监委依托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对公款旅游问题开展智能分析,江北区纪委监委通过线上动态监测与线下核查结合排查公车私用问题 [2] 长效机制与标本兼治 - 宁波市纪委监委与市委督考办建立"双通双督"协作机制,搭建基层减负问题线索"随手报"平台,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 针对共性问题,宁波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发放提醒函、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堵塞制度漏洞 [3] - 慈溪市纪委监委督促某局构建禁止酒驾醉驾日常管理长效机制,深化以案促改促治 [4] 持续纠治与深化整治 - 宁波市纪委监委将持续紧盯节日期间易发的"四风"问题,通过精准监督、靶向发力深化整治 [4] - 通过"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同治"铲除风腐滋生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4]
吉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4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30 17:28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通报 省农业农村厅原党组书记问题 - 李德明在通榆县任职期间擅自扩大公共卫生间项目规模 豪华装修导致造价相较预算翻倍 严重超出贫困县财政承受能力 [1] - 项目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通榆县刚完成脱贫摘帽且为省深度贫困县 此举属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1] 辽源市委原常委问题 - 曾海洋主导推动"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项目 盲目举债投入巨额资金 2022年底投入使用后仅有少量企业入驻 [2] - 项目长期严重亏损 不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 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 [2] 通化市林业局原党组书记问题 - 于凤翔在2023-2024年疫木处置中违规扩大采伐范围 导致林木被大面积超范围采伐 [2] - 无证采伐行为造成当地生态重大损失 破坏林业资源 [2] 农安县政府办公室问题 - 对回迁房项目质量及逾期问题督办不力 2023-2024年间群众信访诉求长期未解决 [3] - 涉及"桃花源著"回迁房二期项目 因处置不及时引发重大舆情 25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3]
环卫工人“自扔自捡”,“处处留痕”之风该刹一刹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2:14
日前,四川成都一名环卫工人用清洁工具夹着一块垃圾先是放在马路上,又立即拾进垃圾桶内,这 条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南都记者从四川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获悉,因拍摄记录环卫工人作 业情况时效果不佳,在其已完成捡拾白色垃圾的情况下,公司管理人员张某要求环卫工人将已捡拾的白 色垃圾放置到路面进行补拍。张某被免去管理员职务,对环卫工人不予处罚。 让环卫工人自扔自捡,以便管理人员拍一张"效果极佳"的照片,其追求的效果,大概是环卫工人在 认真工作,而拍摄者也尽到了管理和检查责任。从动机而言,管理人员无非是把拍照即所谓的"工作留 痕"也列入了个人工作的一部分,要保证这部分的"工作质量"就显得无可厚非,这也是不少公众对此表 示理解、认为不必"大惊小怪"的原因。 但问题也正在于,这样的留痕究竟有无必要。具体到环卫工人的工作本身而言,路面是否干净整洁 才是检验工作成果最直接有效的标准,拍照证明环卫工人"正在工作",甚至还不如拍一张干净路面的照 片。相比之下,此举对管理人员来说可能更"必要",一来也许是上级要求,二来也是一种用力过猛 的"自我保护":怎么向上级证明我在工作?如果事后出现问题或有"不时之需",又怎么证明不是我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