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热射病
icon
搜索文档
史上最热夏天,到底有多「致命」?
36氪· 2025-07-15 21:33
极端高温现象 - 北京近期空气湿度达82%,远超深圳的66%,伴随37℃高温形成桑拿效应[17][18] - 东北地区出现65℃地表高温,根河市测得39.5℃打破历史记录[28][31] - 川渝地区经历雨热同期,杭州出现雨水落地即蒸发成雾的现象[38][43] - 山东8个城市包揽全国高温榜前十,多地出现43℃极端气温[54][55] 高温影响 - 济南出现车辆自燃现象,泰安运输途中190头猪因中暑昏迷[57][60] - 青岛气温达7年最高点,潍坊连续多日占据全国最热观测站[62][55] - 高校宿舍未装空调导致学生热晕送医,宿管值班室实测43℃致1人死亡[76][77][96] 热射病危害 - 热射病死亡率超60%,70%死亡案例为60岁以上未开空调老人[80][93] -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及抽搐昏迷[82][83] - 急救需立即降温并送医,30℃环境下车内30分钟可达50℃[84][86] 应对措施 - 空调被WHO认定为35℃以上最有效降温手段[92] - 预防关键期需避免10-16点户外活动,保持水分及电解质补充[99][100] - 全球每年近50万人死于极端高温,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已上升1.55℃[104][107]
致死率高 警惕夏日的隐形杀手——热射病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9:32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热射病是致死率极高的医学急症,能在数小时内引发多器官衰竭,公众常将其与普通中暑混淆并轻视[1] -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指出"不就是中暑"的认知误区易延误救治,导致死亡或永久残疾[1] - 今年热射病致死案例频发,需警惕任何中暑症状[1] 热射病诊断标准与识别方法 - 自我判断需关注4个预警信号:烫(由内而外发烫)、晕(头晕目眩)、晃(行走不稳如醉酒)、乱(面部潮红/发白伴呕吐腹泻)[2] - 确诊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及四条临床表现之一(意识障碍/体温>40°C/多器官衰竭/凝血障碍)[2] - 2025版指南首次提出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和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2] - 不典型热射病可能表现为常温环境、非剧烈运动或轻度意识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3] 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核心差异 - 最明显区别是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普通中暑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3] - 重症热射病会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50%[4] - 基层卫生人员需警惕不典型病例漏诊,只要符合一条基本条件+一条临床表现即可诊断[3] 急救与治疗关键措施 - 自救需执行"三立即":立即停止运动、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4] - 救治黄金时间为5分钟内识别,30分钟降温至39°C以下,2小时降至38.5°C以下[4] - 现场急救优先"降温第一,转运第二",采用冰敷大动脉或20°C冷水浸泡[5] - 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或肝功能衰竭[5][6] 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 高危职业包括建筑工人、炼钢工人、运动员,需特别注意防暑[7] - 体温调节弱势群体(老人、儿童、产妇)及亚健康人群(肥胖、熬夜者)易发病[7] - 预防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出现早期症状立即休息[7] - 长期空调环境人群应通过户外运动锻炼热耐力,避免温度调节中枢"废用性萎缩"[8] 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 - 需破除"坐月子不能开空调"等传统误区,夏季应合理使用降温设备[7] - 掌握"烫晕晃乱"预警信号和"三立即"自救原则可有效防控[8] - 专家建议年轻人多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热适应能力[8]
热射病≠普通中暑!医生: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央视网· 2025-07-11 11:46
高温天气与热射病病例增加 - 高温天气持续导致医院热射病病例增多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 死亡率高 [1] - 山东淄博市70岁王女士因意识障碍送医 体温高达40.3摄氏度 经冰毯冰帽降温及补液治疗后康复 [3] 中暑病例与急救呼入量变化 - 安徽合肥中暑病例增加 120专线呼入量较高温前增加近两成 [4] - 合肥急救中心日均来电近1500个 中暑相关急救呼救明显增多 [5][7] 中暑症状与高发时段 - 中暑急救高发时段集中在中午至傍晚 症状包括头晕 恶心 呕吐及意识不清 [7] - 居家老人因身体机能减退易中暑 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也需关注 [7] 急救处理建议 - 出现头晕 头痛 恶心等症状时应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物并补充水分 [9] - 若症状不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需及时拨打120 [9]
注意!多地高温出现重症病例,这些因素会加剧“热射病”→
第一财经· 2025-07-07 16:36
作者 | 第一财 经 钱童心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引发多例患者住院。据温州晚报消息,日前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 体温飙升超过41℃,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医抢救,被诊断为"热射病"。武汉发布公众号也称,7月5 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73岁的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仅靠电风扇降温,中暑昏 迷,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属于重度中暑。"温医大附二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孙来 芳解释称。"热射病"的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 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20%-50%,堪称夏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武汉协和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孙鹏表示,中暑并非"小病",其发展过程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 热衰竭,最终可进展为"热射病"。急诊团队通过快速降温、核心体温监测、静脉输液等措施展开抢 救。 另据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普文章,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经典 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前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 热失衡而发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 ...
科普|多地高温出现重症病例,这些因素会加剧“热射病”
第一财经· 2025-07-07 16:26
热射病的定义与特征 -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属于重度中暑,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3] -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20%-50%,被称为夏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1][3] 热射病的病例与临床表现 -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导致多例热射病住院病例,如温州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体温超41℃昏迷送医,武汉一名73岁老人因不开空调中暑昏迷确诊热射病 [1] - 中暑发展过程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热衰竭,最终可进展为热射病,急诊抢救措施包括快速降温、核心体温监测、静脉输液等 [3] 热射病的分类与易感人群 -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CHS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孕妇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EHS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 [3] - 易感个体因素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等基础病,BMI>25或<18.5,补水不充分,睡眠不足等 [4] 热射病的诱因与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5~10℃、高温高湿或通风不足 [4] - 服用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也可能加剧热射病风险 [4]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 出现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快速降温是关键,现场急救方法为"二脱一擦一扇风":脱离高温环境、脱去外衣、冷水擦拭身体并扇风促进散热 [4] - 症状严重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4]
如何快速判断是否中暑或已经引发热射病?怎么急救?医生解答来了!
央视网· 2025-07-05 11:16
高温天气影响范围 - 7月5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 [1] - 新疆吐鲁番盆地、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浙江西北部、苏皖南部等地局地气温可达40℃以上 [1]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机制 -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个等级 [2] - 7月2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为黄色预警(较高风险) 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部分地区为橙色预警(高风险) 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等地局部为红色预警(极高风险) [4] 中暑与热射病症状识别 - 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乏力伴体温超38℃ 皮肤灼热或意识模糊 [5] - 热射病表现为体温超40℃、意识模糊、无汗、抽搐 需立即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并送医 [7] 高温相关疾病风险 - 炎热天气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9] - 脑卒中症状包括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 需立即送医 [9]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影响我国 这份高温健康指南请查收
央视网· 2025-07-05 04:52
高温天气影响 - 全国十余省份持续经历"桑拿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高温天数最多 [1] - 7月5日是本轮高温最核心时段,长江中下游等地可能出现40℃高温,杭州或迎来观测史上最早40℃ [4] - 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以及新疆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 [1] - 北方出现大范围闷热潮湿较为少见,主要因副热带高压异常提前北抬 [2] 电力行业影响 -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同比增长接近1.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1] - 预计下周电网负荷仍将维持高位 [1] 医疗健康影响 - 高温导致热射病和中暑病例增加,有患者体温达40℃,需重症监护治疗 [5][7] - 夏季腹泻高发,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岐杆菌、乳杆菌调节肠道微环境 [11][13] - "三伏贴"使用需谨慎,孕妇、2岁以下儿童及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 [14][16] 防暑降温建议 - 避免11时至15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作业需做好防护并携带防暑药品 [8]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避免含酒精或高糖饮料 [8] - 出汗后不宜立即食用冷饮或洗冷水澡,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10] - 室内需保持通风,避免空调冷风直吹 [10]
高温+高湿 哪些健康风险要防范?
央视网· 2025-07-04 01:20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发布 - 7月2日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1] - 预警覆盖华北南部 黄淮 江淮 江汉 江南北部 东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 新疆等地 [3] - 江苏北部 山东中东部 河南东部 安徽北部 黑龙江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风险极高 [5] 高温健康风险应对措施 - 建议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 保持室内凉爽 及时补充水分 [3] - 高风险区域建议减少户外活动 体温高时用冷水物理降温 [5] - 出现头晕 乏力 多汗 心悸等症状需及时使用解暑药品 严重时立即就医 [5] 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机制 - 气温32℃且湿度50%时体感温度达高温标准 [7] - 湿度100%时体感温度可超50℃ [7] - 高温高湿环境会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 [7] 中暑症状及急救措施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大汗淋漓 四肢无力 口渴 头晕 头痛 [9] - 重症中暑发病后3小时为抢救黄金期 [9] - 出现先兆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 补充含盐饮料 [9] 空调使用注意事项 - 长时间封闭空调环境可能导致咳嗽 咽痛 关节痛等"空调病"症状 [11] - 老年人长时间使用空调可能引发面神经炎和肌肉关节病变 [11] - 儿童可能因空调未清洗引发过敏反应 [11]
中暑发热,吃退烧药管用吗?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42
高温天气与中暑 - 多地迎来高温天气 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 [1] 中暑的发病顺序与危害 - 中暑发病顺序为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最严重状态为热射病 [2] -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80% 因体温调节失控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2] 中暑症状辨别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头痛 乏力 口渴 多汗 心悸 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不协调 面色潮红 皮肤灼热 [3] - 热痉挛表现为短暂 间歇发作的肌肉抽筋 因钠盐丢失引起 [3] - 热衰竭表现为多汗 皮肤湿冷 面色苍白 恶心 头晕 心率增加 低血压 少尿 眩晕 晕厥 因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 [3] 中暑预防措施 - 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活动 室温超32℃或湿度超60%时每30分钟休息5~10分钟并补水 [4] - 及时补充含盐分的淡盐水 [4] - 清淡饮食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以防湿热体质易中暑 [4] - 多补充绿豆汤 绿茶 西瓜等防暑降温饮品和水果 [4] - 出现先兆症状需立即休息 补水 降温 [4] 中暑应急处理 - 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袖领口 凉毛巾擦拭四肢皮肤降温 [5] - 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 [5] - 神志清楚者可多饮含盐分饮品 [5] - 出现意识障碍 昏迷 呼吸循环衰竭需立即拨打120 仰卧位 解衣领 移至通风阴凉处 [5] 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 体温持续升高超40℃ [6] - 持续性头痛 [6] - 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不自主抽动 [6] - 呼吸浅快超20次/分 [7] - 恶心伴呕吐感但吐不出 [7] 需紧急送医的情况 - 昏迷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 [8] - 极度虚弱 几乎无法移动 [8] - 意识模糊 无法感知周围环境 [8] - 谵妄 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8] - 癫痫 全身肌肉不自主抽搐无意识 [8] 错误处理方式 - 不宜迅速转移至温度过低的空调房 适宜温度为22℃~25℃ [9] - 避免用过冷的水擦身 会导致血管收缩不利散热 可能引发虚脱 [10] - 不宜自行服用退热药 因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导致发热 退热药无效 [11]
南“蒸”北“烤”:警惕“高温刺客”热射病
新华网· 2025-06-12 15:03
热射病的定义与危害 -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危险的一种 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 死亡率高达70%至80% [1] - 发病机制为身体产热与散热失衡 大脑和器官功能受损 即使救回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1] 热射病的症状识别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乏力 口渴 大汗淋漓 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 [1] - 热射病发作前信号包括面色异常 皮肤干烫 头痛 反应迟钝 心跳加速 胃肠道不适 肌肉抽筋 [1]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 急救原则为"降温第一 转运第二" 需快速转移至阴凉处并脱衣散热 [4] - 推荐冷水浸泡或凉水加风扇降温 可冰敷头部 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 [4] - 保持气道畅通 清理呕吐物 及时呼叫120并持续降温 [5] 防暑指南与误区 - 北方"干烤"需避开高温时段 勤补水 穿浅色透气衣物 [5] - 南方"湿蒸"需控制室内温度26摄氏度 减少剧烈运动 饮食清淡 [5] - 误区包括出汗多仍可能患热射病 室内也可能发病 降温需防止过度 [5] 高温天气的应对策略 - 专家强调警惕"高温刺客" 掌握预防和急救知识可有效降低风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