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搜索文档
冬季“中风”高发 有些致病风险你意想不到→
央视新闻· 2025-11-10 09:44
脑卒中患病风险与基础 -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成年人患病风险接近40% [1] - 脑卒中病情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尽管其发生看似突然 [1] 脑卒中主要诱发因素 - 短时间内情绪大起大落会使血压骤升,诱发脑卒中 [1] - 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血管在极端压力下斑块可能破裂形成血栓或血管破裂 [1] - 伴有呼吸暂停的打鼾是脑卒中危险因素,会导致反复缺氧、血压急剧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严重损害血管 [4] - 牙周炎使口腔中的致病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慢性炎症,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6] - 脖子不当按摩或剧烈转颈有风险,粗暴外力可能造成颈动脉或椎动脉内膜撕裂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是年轻人脑卒中常见原因 [8] 脑卒中预警信号与救治 - 短暂性脑缺血(小中风)表现为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看东西模糊、口齿不清,症状可能仅持续几分钟到一小时 [9] - 大约1/3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严重的脑卒中,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 [11] - 静脉溶栓通常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康复治疗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 [13]
最新报告显示,我国出血性脑卒中呈现发病年轻化特征
新京报· 2025-11-02 16:48
疾病负担核心数据 - 脑卒中是中国成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位死于该疾病,中国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患者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1] - 2019年中国脑卒中发病病例为394万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287万例,占比72.8% [1] - 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45/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56.5/10万 [1] - 2019年中国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65.1/10万 [2] 疾病流行病学趋势与特征 - 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较1990年增加了171.1%,其年龄标化死亡率自2005年至2009年总体呈下降趋势 [2] -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地域分布呈北高南低、中部突出、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 [2] - 出血性脑卒中呈现发病年轻化特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地域分布同样呈北高南低、中部突出、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 [1][2] 疾病预防与干预 - 超过85%的出血性脑卒中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 [3] - 主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收缩压、不良饮食、空气污染、烟草依赖、高体重指数和高血糖等 [3] - 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不仅能预防或推迟出血性脑卒中发生,还能有效降低其复发风险 [3]
专家:警惕脑卒中,早识别早救治!
新华社· 2025-10-29 18:15
脑卒中疾病特点 -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花费高的"五高"特点 [1] - 脑卒中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且占比上升,年轻人同样需要提高警惕 [2] 脑卒中识别与急救 - 可使用"中风120"口诀进行快速识别:"1"代表看到一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两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1] - 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送医急救,遵循"快、稳、准"原则,立即拨打120,优先就近选择卒中中心医院 [1] - 急救时应保持患者安静,避免随意搬动,通畅其呼吸道,严禁喂水、喂药 [1] 脑卒中治疗方案 -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可开展血管内取栓治疗,部分患者时间窗可放宽至24小时 [2] - 出血性脑卒中需尽快手术或介入治疗,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组织损伤 [2] 脑卒中预防措施 - 控制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颈动脉狭窄、心脏疾病,做好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 [2] -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 [2] -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 [2] -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2]
年轻人为何也会得脑卒中?专家解析四方面原因
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17:33
脑卒中在年轻人中的发病原因 - 忽略体检导致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许多年轻人因担心长期服药副作用而忽视疾病控制 最终导致血管硬化和脑卒中 [1] - 熬夜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肥胖 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导致脑卒中 [1] - 心脏问题如房颤或先天性心脏疾病可能形成血栓 随血流上行造成脑血管堵塞引发脑卒中 [1] - 全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或动脉炎也是诱因 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长期吸烟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率 [1] 脑卒中的预防与早期识别 - 大部分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 尽早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发病 [2] - 早期识别可采用“120口诀”: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眼歪斜 检查一侧肢体有无无力麻木 注意是否存在语言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 [2] - 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并送往有治疗条件的卒中中心或专科医院救治 [2]
气温骤降 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
央视网· 2025-10-27 03:25
医疗需求趋势 - 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导致医院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1] - 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作为典型案例被探访,反映行业需求上升[1] 疾病风险因素 - 临床研究显示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患脑卒中的风险就会升高1.13%[2] - 冬季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增加疾病风险[2]
气温骤降 一个动作教你科学预防脑卒中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6 10:31
冬季心血管与脑血管疾病高发 - 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导致医院接诊的心梗患者明显增多[1] 寒冷刺激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痉挛 加重血管狭窄 导致心肌供氧缺乏 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2] - 心梗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久坐肥胖、压力过大、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年轻人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3] 有高血压的年轻人群需监测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3] - 冬季高发的呼吸道疾病可能影响心血管 引起心肌炎 呼吸道感染症状好转后若出现胸闷、气短、胸痛或下肢水肿应尽快就医[3]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定期血液检测 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饮食以清淡低盐为主 适当进补并补充足够水分及水果蔬菜以避免血液过于黏稠[3] 脑卒中风险因素与识别救治 - 临床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 患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13%[4] 冬季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 增加发病风险[4] -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头痛 或突然惊叫[4] 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特点是半身感觉异常、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4]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的黄金治疗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以恢复阻塞血管并减轻脑损伤[4] 大部分医院已建立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 家属应及时拨打120 若患者意识不清需保证气道通畅后再呼救 救治过程中避免随意搬动患者或喂药喂食[4] 脑卒中风险防控措施 - 专家指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并合理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5] 建议多喝水避免血液浓缩 多吃蔬菜少吃动物内脏[5] - 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非常重要 心态不佳可能引发免疫问题及血栓形成[5] 加强不间断运动 老人可原地跑步半小时 年轻人可采用平板支撑方式锻炼全身肌肉并产生缺血适应训练效果 促进人体产生抗血栓的内源性物质[5]
身体有这3种信号,可能是脑梗!千万别大意
齐鲁晚报· 2025-10-18 08:40
脑卒中疾病概况 -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其中脑梗死发病率占70%至80%,预后良好,脑出血发病率占20%至30%,预后较差 [2] - 脑梗发作后,每延误1分钟救治,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超过4.5小时黄金治疗窗口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1] - 秋冬季节脑梗复发率比春夏高出30%以上,与气温低导致血压上升、血流变慢、高油高盐饮食及户外活动减少等因素相关 [2] 脑梗预警信号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强烈的预警信号,症状大多在3小时内缓解,易被忽视 [3] - 主要预警信号包括一过性视野黑曚、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4] - 其他预警信号包括单侧身体运动功能障碍、刺痛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6] 以及短暂失语、词不达意、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 [8] 脑梗风险因素 -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每日少吃3克盐可使脑梗风险降低20%,吸烟者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至3.5倍 [10] - 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脑梗发生风险可升高20%,长期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 [11][12] - 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脑梗发生风险为普通人的2倍 [14] 脑梗预防措施 - 建议成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控制糖和精制碳水摄入,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并积极戒烟 [10] - 建议白天每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至5分钟,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11] - 建议3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断夜间高血压 [13][15] - 预防措施还包括避免突然发力、推迟晨练时间、保持情绪稳定、早晚添衣及完全戒烟戒酒 [16][17]
科普|气温突破33℃就应警惕“热中风”!
第一财经· 2025-07-10 22:55
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 当气温突破33℃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尤为突出[1] - 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血管会急剧收缩或扩张,这种剧烈波动对动脉硬化患者是致命打击[3] - 高温脱水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粘稠,容易导致脑梗[3] - 冷热刺激交替导致血压波动剧烈,脑出血和脑梗均易诱发[3] 高风险人群 - 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烟雾病、脑血管闭塞者)[3] - 身体机能减退血管硬化的老人[3] - 夜生活丰富、熬夜、胡吃海喝的年轻人[3] 预防与救治措施 - 应适度防暑,及时补水,规律作息,避免过大幅度的冷热交替[4] - 卒中发生后4.5到6小时是救治黄金期,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可使致残率降低40%[4] - 溶栓时间窗内每延迟1分钟,约增加190万脑细胞永久死亡[4]
如何快速判断是否中暑或已经引发热射病?怎么急救?医生解答来了!
央视网· 2025-07-05 11:16
高温天气影响范围 - 7月5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 [1] - 新疆吐鲁番盆地、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浙江西北部、苏皖南部等地局地气温可达40℃以上 [1]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机制 -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个等级 [2] - 7月2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为黄色预警(较高风险) 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部分地区为橙色预警(高风险) 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等地局部为红色预警(极高风险) [4] 中暑与热射病症状识别 - 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乏力伴体温超38℃ 皮肤灼热或意识模糊 [5] - 热射病表现为体温超40℃、意识模糊、无汗、抽搐 需立即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并送医 [7] 高温相关疾病风险 - 炎热天气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9] - 脑卒中症状包括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 需立即送医 [9]
朝“问”健康丨夏季高温易诱发 三步快速识别脑卒中
央视新闻· 2025-06-22 09:47
夏季高温与脑卒中风险 - 高温天气(>32℃)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且危险性随温度上升加剧 [1][2]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70% [3] 高温诱发脑卒中的机制 - 水分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和血栓形成风险 [4] - 血压波动(血管扩张与收缩反复)增加出血性脑卒中风险 [4] - 心脏负荷加重和脑部供血不足 [4] 脑卒中识别方法 - "120口诀":面部不对称[1]、单侧手臂无力[2]、言语障碍[0] [6] 急救错误行为 - 搬动患者可能加剧脑出血 [8] - 高声呼叫易引发血压骤升 [9] - 擅自用药(如降压药、阿司匹林)会加重症状 [10] - 喂食糖水可能导致呕吐或窒息 [11] 救治关键措施 - 黄金救治窗口期为4.5小时内 [13] - 需记录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以指导溶栓/取栓 [13] - 保持患者平卧、头偏侧防止窒息 [13] 常见误区澄清 - 输液无预防作用需长期用药控制 [12] - 救治应遵循"就近原则"而非盲目选择大医院 [13] - 中青年因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样高危 [15] - 康复需早期训练而非卧床静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