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改善

搜索文档
生态持续向好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增至620种
央视网· 2025-06-08 16:59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效 -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鸟类,包括栗树鸭、黑海番鸭、蛎鹬等 [1] - 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种群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并建立47处迁地种群 [5] - 北京城六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近100丛,2020-2024年记录高等植物达2166种 [8] 生态工程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温榆河公园动植物种类从600余种增至880种,发现水生清洁指示性物种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11][14] - 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91% [16] - 建成558处自然带,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17][19] 生态经济与城市发展 - 生态改善促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出《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及6处基地 [22] - "花开北京""京果飘香"等四季品牌活动形成花园城市文化名片,创新森林音乐会等文化IP [22] - 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等示范区域成为动物栖息的城市秘境 [19]
上海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AQI优良率达88.5% 臭氧优化最明显
解放日报· 2025-06-04 09:53
空气质量 - 2024年上海PM2 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 与2023年持平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 - 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0 4%和3 2%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浓度与2023年持平 [1] - 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为144微克/立方米 创近五年最优值 [1]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 优良率88 5% 较2023年增加3天 全年无严重污染日 [1] 水环境质量 - 主要河湖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比99 3% Ⅳ类占0 7% Ⅴ类断面已连续三年消失 [1] - 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月度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2] - 主要河湖断面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 3%和2 8% [2] 环境治理措施 - 完成3 06万公里岸线排污口排查溯源 对249 96公里河道实施专项整治 [2] - 新增泰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5项工程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48 5万立方米/日 [2] - 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1个新物种和149个新记录种 包括122种昆虫 [2] - 组织4000余人次参与调查 已完成80%外业任务 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 [2]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
人民日报· 2025-05-12 10:14
观鸟热潮兴起 - 北京野生鸟类达527种 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1] - 居民在中心城区实现"抬头观鸟"愿景 珍稀鸟类频繁现身[1] - 全国兴起"观鸟热" 反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 - 部分候鸟转变为留鸟 在城市公园安家[1] 鸟类生态价值 - 鸟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2]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试纸"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生态环境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 连续5年达标[3] - 2024年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 4% 首次突破90%[3]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国家[3] - 设立三江源等首批国家公园 建立近万处自然保护地[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3] 珍稀鸟类保护成果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现身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4]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出现[4] - 小天鹅连续5年选择湖南洞庭湖过冬[4] - 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数量创监测新高[4] -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0
生态环境改善与鸟类多样性 - 北京市野生鸟类达到527种,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区可实现"抬头观鸟"[1] - 全国越冬水鸟数量达到监测最高值(2024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赴约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彩鹮现身河北白洋淀,小天鹅连续5年在洞庭湖过冬[4] 生态保护政策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2024年),连续5年稳定达标[3] -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2024年)[3] - 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近万处[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 -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鸟类栖息空间得到系统性修复[3] 鸟类生态指示作用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纸"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栖息地可同步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 鸟类迁徙路径覆盖广泛区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度[2] 观鸟活动社会影响 - "打鸟"摄影热潮兴起,黑海番鸭、荒漠林莺等珍稀物种成为拍摄对象[1]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文明观鸟指南,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1] - 部分候鸟转变为城市留鸟,形成"鸟类居民"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