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区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中里社区党委—— 围着居民需求转 带动各方一起干(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5
社区治理模式 - 八角中里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建立"红色党建联盟",整合社区民警、物业、辖区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2] - 社区搭建"老街坊议事厅"平台,居民共商共议解决楼层漏水、噪声扰民等问题400余件 [2] - 社区成立"6070"志愿服务队,由退休居民组成,提供家电维修、环境整治等系列服务 [3] 基层工作方法 - 社区党委书记李美红坚持每日巡查,通过"走出去、沉下来、快办理、勤回访"方式了解居民需求 [1] - 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代购日用品、办理证件等日常服务,建立社区与居民的紧密联系 [1] - 社区采用"你说我听大家议"的议事机制,居民积极参与停车位规划、环境整治等事务讨论 [2] 社区基本情况 - 八角中里社区为老旧小区,共有30多栋楼,居住2400多户7000余人 [1] - 社区在暴雨预警时组织社工、物业和居民共同排查风险点,形成应急响应机制 [1] - 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壮大服务力量,目标是创造更舒心美好的生活环境 [3]
社区楼道焕新,大兴瀛海镇以“三招”破局堆物顽疾
新京报· 2025-06-25 19:25
社区治理措施 - 通过多1次清理、以物换物、楼道美化等措施有效解决老旧小区楼道堆物问题[1] - 社区坚持"居民堆100次就清理101次"的原则 采用反复劝阻和加强治理频次的方式[1] - 工作人员担任邻里调解员 协助居民分类搬运杂物 并通过清理前后照片对比展示成效[1] 以物换物机制 - 建立"现场核实-双方确认-旧物移交-物品兑换"的标准流程 用生活用品置换居民闲置物品[2] - 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委托第三方公司统一回收旧物[2] - 该机制解决了杂物处置难题 使居民更易接受清理工作[2] 楼道美化计划 - 将文明标语和常识绘上墙面 将"堵心道"改造为"文明廊"[2] - 治理成效辐射到车辆停放、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其他社区文明行动[2] - 居民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2] 社区文化建设 - 通过邻里节、志愿服务、书画交流、红色阅读等活动促进居民文明习惯养成[3] - 以文化活动为纽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3] - 从治理细微处发力 共建精神家园[3]
敦化市胜利街道长城社区:“小板凳 +”模式创新社区治理,架起党群“连心桥”
人民网· 2025-06-19 18:28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 长城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推出"小板凳+"模式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感 [1] 小板凳+微课堂 - 通过移动课堂形式在广场、院落等场所开展红色教育、民族团结知识等30余场活动,覆盖居民600余人次,实现知识传递零距离 [3] 小板凳+微服务 - 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爱尔眼科开展爱心义诊,提供血压测量、视力检测及个性化健康建议,同时整合爱心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 [5] 小板凳+微议事 - 采用非正式议事形式讨论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实现问题即收集、现场即回应、会后即落实的闭环处理机制 [7] 模式深化方向 - 计划继续拓展"小板凳+"模式,强化党群纽带作用,将其打造为基层治理的有效工具 [7]
顺丰小哥担任小区“副楼长”,每天顺手扔垃圾温暖独居老人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09:58
社区治理创新 - 中北路社区邀请快递、外卖小哥担任"副楼长"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 14名新就业群体成员化身"移动探头"在送件途中随手拍摄并上报社区问题 [3][5] - 社区建立"治理积分兑换制"新就业群体参与隐患排查、交通引导或助老服务可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免费服务 [7] 新就业群体服务模式 - 顺丰快递员周林督在送件时主动为独居老人关大妈清理垃圾并定期上门服务形成固定服务时间 [1][3] - 快递员苗金森发现楼道堆物问题后社区在2小时内完成处置体现"秒报"机制效率 [3] - 骑手暖心驿站配备微波炉、工具箱、医药箱等设施并提供标注商户服务的"友好商圈地图" [5][7] 社区与企业协作 - 社区通过端午节送粽子等细节关怀强化与新就业群体的情感联结 [3] - 双向奔赴关系体现在社区提供免费理发、健康体检等增值服务换取新就业群体的社区治理参与 [7]
社区“共享班”开到老人家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9 05:33
社区治理创新 - 兴隆社区通过"共享班"为百岁老人提供上门健康检查和养生知识普及服务[1] - 社区实施街区提升工程新增停车位、节能路灯和遮雨棚等基础设施[1] - 建成"共享工坊""金玉大舞台"等活动阵地打造特色街区[1] 治理模式与参与机制 - 采用"三链三感"治理模式(环境链、共享链、服务链)提升居民认同感[2] - "金玉茶会"共治服务队由茶馆商户组成参与活动策划和民意收集[2] - 组建"共享班支教团""生活助手小分队"整合多元主体共治力量[2] 文化活动与区域特色 - "金玉茶会"结合坝坝茶和川剧表演增强社区文化氛围[3] - 船山区实施分类治理模式打造社区治理新样板[3] - 特色街区融合老城记忆、传统文化和现代品位[1]
夜市“星星灯火”,点燃家门口的“幸福烟火”
南京日报· 2025-06-12 08:10
夜间市集业态多元化 - 中医养生、传统文化、科技潮流等多种元素融入夜间市集,形成多元业态融合的格局 [1] - 中医夜市提供八段锦教学、中医问诊等服务,吸引大量市民排队体验 [1] -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医智能脉诊仪和智能舌面诊仪亮相市集,AI技术在中医药应用场景增多 [2] - 中医智能问诊系统已在57家三甲医院、14000多家中医诊所投入使用 [2] 社区市集品牌化运营 - 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打造"燕子集"品牌,联动多方共建单位,涵盖"听、赏、品、玩、购"多维体验 [3] - "燕子集"划分多个特色区域,包括公益服务、美食、图书、手作等,成为常态化社区活动 [3] - 新星里项目推出"星乐市集",定位为"生活客厅",满足周边居民和办公人群需求 [5] - 南京多个地铁口和社区出现夜间外摆市集,如张府园、武定门、龙湖紫金夜市等 [6] 夜间经济新趋势 - 多元业态融合点燃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烟火",推动夜间消费活跃 [1][6] - 中医智能设备吸引年轻人体验,反映养生需求年轻化趋势 [2] - 社区市集既满足消费需求,又增进邻里关系,成为社区治理新载体 [3][6] - 市集经济为社区注入新活力,但存在客流不均和扰民等问题需解决 [7] 科技赋能传统行业 -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医AI诊断系统实现快速问诊和报告生成 [2] - 智能脉诊仪通过"三根手指"模拟中医把脉,结合舌面诊技术提供综合诊断 [2] - 公司十年前布局中医AI领域,如今技术应用场景显著增加 [2]
破解村居并行治理难题 门头沟永定镇解决589件民生问题
新京报· 2025-06-04 18:54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 永定镇惠康、惠润地区作为门头沟区最大回迁安置社区,汇集13个行政村、6个城市社区的2.6万居民,曾因城乡混居导致治理混乱[1][2] - 地区大党委模式通过整合村委会、居委会、物业等主体,累计解决589件民生问题,入选2024首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1][6] - 统一决策后实现停车位整合,新增3万平方米停车场,车位配比从1:0.14提升至1:0.4[8] 数字化治理体系 - 构建四级网格体系(1个一级网格至2000余个四级网格),通过"智慧永定"平台集成7大功能模块,实现95%问题办结率[14] - 接入1145路实时视频监控,自动识别火情等4类隐患,"永定有我"模块实现未诉先办[14] - 数字治理覆盖特殊人群动态数据库,提升反诈宣传效率,强化基层风险防控能力[15] 服务效能提升 - 物业共管账户推动273套房屋漏水维修、51部电梯大修,物业服务费缴纳率从62%跃升至99.5%[9] - 大党委综合体整合物业办公、文化服务(书苑、体验区等)功能,形成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11] - 群众诉求响应时效提升300%,通过舞台剧等形式展现治理成果[9][11] 城乡融合实践 - 解决混居社区典型矛盾:如楼宇外墙颜色分歧、分段道路维护差异、跨村维修难题[4][6] - 通过党建共同体打破原有行政村管理模式,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精细化治理[14][15] - 结合城乡特征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数字化手段降低治理成本[15]
执“为民服务”之笔 绘就幸福社区美好画卷
镇江日报· 2025-05-30 08:01
社区治理创新 - 金泉社区以"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将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成为社区工作的鲜明特色[1] - 社区于今年3月底启用了近300平方米的"思源客厅"党群活动新阵地,为居民提供全新服务平台[1] - "思源客厅"名称寓意"饮水思源",体现社区党组织不忘初心、服务群众的宗旨,现已成为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平台[1]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 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2] - 社区常态化开展便民志愿服务,包括爱心缝补、爱心理发等多样化服务项目[2] - 针对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如连续三年开展"博爱从足起 润童益成长"活动,累计为困境儿童送去近百双新鞋[2] 社区服务成效 - 社区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到常态化服务再到特殊群体帮扶[2] - 居民对"思源客厅"高度认可,将其视为"第二个家",日常使用频率高[1] - 社区通过系列创新举措不断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营造了和谐、幸福、美好的社区环境[2]
共享小菜园撬动社区大治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30 05:51
社区治理创新 - 北辰福第小区因物业资金困难导致5000平方米绿地养护不足,出现荒废和私建菜地现象,引发环境与邻里矛盾问题 [1] - 社区通过搭建500平方米共享菜园将私占绿地转化为集中管理,组建20人志愿小队并制定分区维护制度,改善环境卫生并化解纠纷 [2] - 共享菜园运营期间联动商家提供有机肥料,组织"菜园亲子节"和志愿者颁奖活动,提升居民参与度与社区凝聚力 [2] 治理成效 - 共享菜园运行一年后成功引导居民支持绿地恢复计划,种植200株玫瑰并更换土壤,解决原有回填土不适宜种植的问题 [2] - 该模式使居民从抵制转为积极参与治理,修复邻里关系的同时增强了对社区管理的认可度 [4] - 治理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策略(先共享后恢复)实现公共空间属性回归,避免强制措施导致的矛盾反弹 [2][4] 模式价值 - 以志愿服务替代强制清理,将居民爱好转化为社区资源,实现环境改善与治理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4] - 通过活动设计(如亲子教育、颁奖仪式)持续激发居民主动性,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2] - 案例证明柔性治理方式在解决"小事"上的综合效益,为同类社区提供参考路径 [4]
围坐小板凳 议出幸福事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社区治理创新模式 -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涧河社区通过"老槐树议事会"平台,组织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和党员志愿者共同讨论解决居民关注的大病救助、环境整治等问题 [1] - 具体案例:通过议事会快速响应居民朱宝权提出的路灯损坏问题,一周内完成15盏节能路灯更换,显著改善居民生活便利性 [1] - 该模式实现社区干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2025年已累计讨论7项社区发展议题并解决12条环境治理问题 [2] 区域议事平台网络建设 - 宿豫区已形成多元化基层议事体系,包括大兴镇"红杉议事吧"、曹集乡"小院说事"、来龙镇"和声细语"议事会等,采用非正式座谈形式(如板凳围坐)提升干群互动效率 [2] - 全区构建10个镇级+70个村居议事室组成的矩阵,2025年累计收集产业发展、镇村建设等意见建议490余条,解决群众诉求870余件 [2] - 区委组织部将议事平台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强化群众获得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