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创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最能“薅羊毛”的县,一年狂赚130亿
创业邦· 2025-09-04 11:39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鹿邑县从传统农业县转型为全国化妆刷产业中心 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 年产值接近130亿元 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地区 成为全球最大化妆刷生产基地[6][11][26] - 当地通过代工起家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并创建63个自主品牌 形成百亿级美妆产业集群 实现从原料供应到品牌制造的产业升级[24][26][30] - 政府通过"引凤还巢"政策吸引8000多名企业家返乡创业 带动就业超过19万人 并制定省级标准推动产业标准化智能化发展[19][22][30] 产业发展历程 - 上世纪90年代依托尾毛加工传统承接日韩企业代工订单 从原料供应商转型为成品生产者[15][16][17] - 2008年金融危机后本地企业被迫从尾毛加工转向化妆刷制造 2015年政府启动"凤还巢"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回流[19][22] - 2017年成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后 探索出"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发展模式[22][30] 产业规模与地位 - 拥有150多家相关企业 1000多个经营主体 年产中高档刷具1.5亿套 出口额近3亿美元[11] - 尾毛出口占全国80%以上 人造毛生产占全球85% 化妆刷出口占全国90%以上[12][26] - 2022年升级为"中国化妆刷之城" 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合作方包括香奈儿/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国际品牌[11][12][26] 产业升级举措 - 建立完整产业链涵盖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环节 设立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2][14] - 2020年发布《化妆刷》省级地方标准 结束产业无标可依历史 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30] - 从单一化妆刷扩展至美妆蛋/假睫毛/眼影等产品 向"化妆工具之城"转型[25][26] 经济与社会影响 - 2023年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省市级平均水平[14] - 带动就业超过3万人 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近10万 创办实体3.5万个 带动就业19万人[11][22][30] - 乡村加工点成为"扶贫车间" 企业将利润直接反馈农民 宋坑村靠尾毛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17][24]
建发新兴投资十周年:三个关键词诠释来时路
FOFWEEKLY· 2025-08-14 19:00
核心观点 - 建发新兴投资作为市场化LP/母基金机构,十年来投资70多个GP管理机构、120多只基金,覆盖2000多个科创项目,累计投入290多亿人民币,创造40多亿净利润和十几亿地方税收,成为创投行业耐心资本代表[2] - 公司定位为一级股权行业资金配置方,通过专业化团队将资本配置到GP和创业项目中,填补了中国创投产业链中市场化LP的薄弱环节[5] - 资本市场建设是创投生态链核心,需加强合规性、提升科创企业质量、推动统一市场建设,以促进资本流动性和投资者信心[9][10][11] - 通过产业跨界交流和一二级市场联动构建产业朋友圈,主动打造生态链提升资产流动性[13][14] 资产管理机构 - 创投产业链包含资金方、LP/母基金、GP、创业企业、资本市场五大环节,市场化母基金是过去十年相对薄弱的环节[5] - 公司坚持市场化LP定位,区别于GP的"看项目"职能,专注于资金配置角色[5] - 资管新规后第三方财富管理和银行系LP规模缩减,导致GP募资难,需培育更多专业化LP/母基金机构[6] - 呼吁政府引导社保、养老金等长线资金通过专业LP入市,完善投资政策培育长期投资力量[6] 资本市场建设 - 资本市场规范性建设需明确中介责任、加大追责力度,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9] - 科创企业需提升质量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财务回报与科技自主创新可相辅相成[10] - 统一资本市场建设需借鉴发达市场经验,建立多层次结构、统一制度规则,优化IPO和并购流程[11] - 2025年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统一资本市场目标[11] 产业朋友圈 - 通过母公司产业资源链接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促进跨界融合如AI+医疗等"新物种"诞生[13] - 举办半导体、医疗大健康等领域一二级市场联动会议,提前建立投资者认知与信任提升交易效率[14] - 2014-2024年出资笔数位列LP前十,通过多元资产配置平衡风险与回报[14] - 主动构建生态链解决资产流动性难题,展示专业资产管理能力[14]
学位从有到优,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追求品质提升
新京报· 2025-07-23 14:35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正在加紧编制中,更注重品 质提升,突出精准治理,以人们关心的教育为例,将实现从有学上到有名校上的提升,打造"回天有 我"超大社区治理"首都样板",并在其他地区推广实施。 "回天有购"扩容升级,实施龙域、龙泽、龙德三大商圈改造提升,建成投用超极合生汇等高品质商业综 合体。动态织补提升便民服务网点140余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回天有业"释 放红利,"回+"双创社区品牌持续擦亮,累计投用AI加速中心、龙域中心等双创载体24家,吸引入驻项 目团队1700余个、从业人员2.8万人。紧抓双城联动和"两区"建设机遇,推进落地小米智慧工厂等重大 产业项目,集聚中信科移动等一批高精尖企业。 2018年以来,北京市直面回龙观天通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 计划",落地实施240余个重点项目。近年来,回天地区旧貌换新颜,堵点变通、环境变优、生活变美, 老百姓上班上学、就医购物更加便利,昔日的"睡城""堵城"向宜居、活力、幸福之城蝶变升级。 经过七年多的扎实推进,回天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聚焦“双创”主题,探索创新密码!粤港澳多所高校师生汇聚深大
搜狐财经· 2025-07-19 16:27
活动概况 - 2025年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暨"双创领航精英训练营"在深圳大学启动,70余名师生参与 [1] - 活动为期8天,聚焦"双创"主题,安排20余场高规格活动,包括行业讲座、名企访学、科创论坛及项目路演赛 [3] 参与机构与代表 - 参与高校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旅游大学、深圳大学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1] - 深圳大学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牛奔分享深大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3] - 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代表分别介绍各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现状 [3] 活动内容与成果 - 学员实地探访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展览馆、前海展示厅及腾讯总部,感受深圳创新基因 [3] - 学员表示对大湾区未来充满信心,计划用真才实学扎根并贡献大湾区 [3] 项目背景与影响力 - 训练营由深圳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发起的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主办,连续7年获教育部立项资助 [5] - 累计吸引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18所高校的700余名师生参与,成为深港澳高校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 [5] - 今年采用"理论+实践+竞赛"新模式,强化"双创"交流实效 [5]
新规后再看并购重组市场:寻变化、探趋势
长江证券· 2025-06-09 22: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新规后并购重组处于新一轮鼓励周期,本轮重组与上一轮在监管环境、市场表现等方面存在异同,整体脱虚向实趋势延续,产业逻辑加深,双创含量进一步提升 [2][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寻变化:并购重组再次进入新一轮鼓励周期 - 修订历程:《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自2008年出台至今修订7次,形成8版,逐步完善了上市公司的借壳上市标准、审核程序以及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等,形成目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管理的监管体系 [14] - 政策脉络:经历了政策建立期—政策鼓励期—政策收紧期—政策中性偏松—政策鼓励期,当前处于新一轮鼓励周期。2008 - 2013年政策中性,制度确立发展;2014 - 2016年8月政策鼓励,并购跨越式增长但有不规范行为;2016年9月 - 2019年9月政策收紧,炒壳乱象遏止;2019年10月 - 2023年政策中性偏松,助力新兴产业;2024年至今政策鼓励,多举措活跃市场 [4][19][20] 探趋势:本轮并购重组与此前有何异同? 监管环境 - 自上而下多举措活跃:新国九条奠定宽松方向,退市制度、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相继出台,第八版《重组办法》发布,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5][26] - 有条件侧重:当前侧重鼓励“双创、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以及“提升产业集中度”等方向,兼具对“炒壳”行为的监管与打击;2014年宽松周期更偏向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以及国有资本发展等 [5][28] - 具体条例:2014版修订普适性放松,无特定指向,放松监管及审批手续;2025年版是对并购六条的全面落实,鼓励跨界并购和未盈利资产收购,提高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的包容度 [5][34] 市场表现 - 双创含量提升,产业逻辑加深:上市公司方面,竞买方占比提升,小市值占比下降,大市值并购活跃;板块和行业方面,主板份额下降,科创板提升,新兴科技及新质生产力成聚集领域;重组形式上,发行股份与协议收购并重,可转债方式提升;重组目的更趋多元,借壳上市大幅缩减 [6][36][47]
这一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盐财经· 2025-05-16 18:55
行业薪酬变化 - 金融行业降薪现象已持续三年,中信证券人均年薪从2021年94.7万降至2024年77.98万,中金公司从116.72万降至64.26万,接近腰斩 [4] - 2024年券商人均薪酬数据显示,广发证券同比增10.7%至65.1万,中泰证券同比降13.66%至54.57万,中信建投同比降17.05%至46.83万 [5] - 分析师薪资与创收高度挂钩,前50券商佣金从2021年下半年100亿降至当前约33亿,降幅达2/3 [3] 从业人员现状 - 成熟分析师年薪从预期百万降至月入6000元,扣除社保后实际到手收入难以覆盖上海生活成本 [3] - 投行部门年终奖普遍取消,部分券商优化率从5%升至15% [22] - 2024年全行业约1.8万人离职,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减员1389人,国信证券减员1259人 [27][28] 市场环境变化 - A股IPO数量从2022年428家锐减至2024年100家,募资总额同比下降81.11% [18] - 2024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67.74亿元,较2023年同期96.74亿元下滑29.98% [24] - 基金交易新规实施后,佣金费率和管理人分配比例双降,进一步压缩分析师收入空间 [24] 行业结构调整 - 注册制试点初期保代人数从3000人激增至6393人,但2023年IPO收紧导致产能过剩 [17] - 部分中小券商逆势扩张高薪挖人,但行业合并被视为必然趋势 [29]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方案出台,8000亿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 [34] 职业发展转型 - 从业人员转行区块链、香港金融或自媒体等新领域现象普遍 [29] - 35岁以上从业者面临严重年龄歧视,转型困难 [29] - 香港金融人才面临岗位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压力,预期薪资下调20-3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