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载人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任务成就 - 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183天太空驻留任务 创造中国航天员单次太空驻留时长纪录 [3] - 指令长蔡旭哲在神舟十九号任务中创造单次出舱9小时的世界纪录 累计完成5次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3] - 乘组参与实施88项空间科学实验 其中约50%为空间站首次开展的新实验 目前这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4]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 神舟十九号任务验证了舱外航天服、空间站机械臂等设备的可靠性 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成熟与自信 [3] - 中国首位"90后"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 显示载人航天事业年轻化发展趋势 [3] - 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进驻空间站 参与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多领域实验 [4] 太空科研应用成果 - 乘组首次尝试在轨种植甘薯并带回样品 为验证长期太空飞行食物来源可行性提供重要数据 [4] - 完成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 天地协同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4] - 乘组将实验样品和甘薯苗传递给神舟二十号乘组 实现科研延续性 [4] 航天员恢复情况 - 乘组已完成隔离恢复和疗养恢复阶段 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4] - 目前3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 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 [4] - 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4]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蔡旭哲讲述处置意外经过
新京报· 2025-07-09 20:32
航天员见面会核心内容 -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88个实(试)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等领域,成功制备13余种102个试验样品 [1] - 航天员蔡旭哲在神舟十九号任务中创造单次出舱9小时的世界纪录,两次飞行任务累计完成5次出舱活动,成为当时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1] - 乘组完成空间站管道检测机器人在轨试验验证、物体重量感知测试、情绪状态测试能力评估和实验样品更换等工作 [1] 航天员个人表现与贡献 - 蔡旭哲成功处置出舱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问题,体现航天员在载人航天中的主导作用 [2] - "90后"航天员宋令东首次执行出舱任务,在轨尝试种植甘薯并带回样品,为验证甘薯作为长期太空飞行食物来源提供数据 [2] - 女航天员王浩泽首次太空之旅,表达为科学探索贡献力量的决心,并分享原创诗歌《星河逐梦》 [2] 航天员恢复情况 - 神舟十九号乘组已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3] - 乘组身心状态良好,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3] - 待完成恢复期工作并进行健康评估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 [3]
NASA依赖加深,SpaceX载人“龙”飞船难被替代
环球时报· 2025-07-09 06:46
NASA对SpaceX的依赖程度 - SpaceX在2024年为NASA执行了1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 占比超过80% [1] - NASA深度依赖SpaceX实现近地轨道与深空探索目标 [1] 载人航天领域的现状 - 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 NASA长期依靠俄罗斯载人飞船 直到SpaceX载人"龙"飞船服役 [2] - NASA原计划同步推进SpaceX载人"龙"飞船和波音"星际客机" 但后者研制进度严重推迟且暴露重大缺陷 [2] - 波音"星际客机"首次载人试飞后 NASA决定放弃其载人重返地球任务 [2] - 目前NASA仅能依靠SpaceX载人"龙"飞船实现近地轨道宇航员运送 [2] "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中的角色 - SpaceX"星舰"超重型火箭将作为月球着陆器的关键改装平台 [3] - 改装的"星舰"飞船将在近地轨道充当"太空加油站" 为月球着陆器提供燃料补给 [3] - "猎户座"载人飞船由SLS重型火箭发射 但月面着陆环节完全依赖SpaceX技术 [3]
太空漫步全靠它!揭秘130公斤重的中国“飞天”航天服有多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7 21:10
舱外航天服功能与结构 - 舱外航天服是小型载人航天器,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与作业支持系统 [3] - 内部维持40千帕压力模拟纯氧环境,抵御真空威胁 [4] - 多层隔热结构反射90%太阳辐射,配合水升华器调节服内温度 [4] - 头盔面窗含四层防护:镀金滤光层减少透光率,充氮结构隔热防结雾 [4] 生命保障系统设计 - 后背"大背包"集成主氧瓶、备氧瓶、电池,持续供氧并吸附二氧化碳 [5] - 水升华器系统带走代谢热量,通过水箱温控维持稳定体感温度 [5] - 系统具备应急功能,可调节压力、供电及通信 [5] - 整套装备重130公斤,但在失重环境下不影响操作灵活性 [5] 技术集成与象征意义 - 航天服从精密织物到管线设计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 [5] - "飞天"舱外服作为航天员太空作业核心装备,象征载人航天技术突破 [5]
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重返太空,莫迪祝贺
观察者网· 2025-06-26 15:58
印度载人航天进展 - 印度宇航员舒班舒·舒克拉成为41年来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印度人,也是首位访问国际空间站的印度人 [1][3] - 此次任务由美国公理航天公司组织,使用猎鹰9火箭和龙飞船,预计26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1]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支付50亿卢比(约5900万美元)用于舒克拉的席位和培训 [3] 国际合作与乘组构成 - 乘组成员来自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由前NASA宇航员佩吉·惠特森担任指令长 [3] - 匈牙利和波兰宇航员也代表各自国家在四十多年后重返太空 [3] - 宇航员们在发射前进行了数周隔离检疫 [3] 印度航天未来规划 - 印度计划2027年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35年前建立自己的空间站,2040年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3] - 舒克拉此次任务经验将极大帮助印度载人航天任务 [3]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正进行多项测试为载人航天做准备 [3] 科学实验与公众互动 - 乘组将进行60项科学实验,其中7项来自印度,涉及微重力环境下动植物和人体肌肉表现 [5]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安排舒克拉在太空与印度学生互动并回答问题 [5] - 计划安排舒克拉与印度总理莫迪的太空互动 [5] 社会影响与象征意义 - 发射在印度引发庆祝活动,舒克拉佩戴印度国旗象征国家载人航天开端 [4] - 舒克拉邀请14亿印度人民共同参与这段航天旅程 [4] - 任务获得印度总理莫迪公开祝贺,称其肩负全国人民的愿望 [1]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快讯· 2025-06-25 17:27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动态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1] - 自2025年5月22日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后,乘组已完成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物资清点整理与转移等工作 [1] - 乘组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 [1] -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航天员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准备 [1]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设计亮点抢“鲜”看
齐鲁晚报· 2025-06-18 15:00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展 -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1] - 梦舟飞船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载人飞行器 承担空间站运营和月球探索双重任务[3] - 梦舟飞船去年2月正式命名 体现与神舟天舟飞船的传承关系 寓意载人月球探测的航天梦想[3] 梦舟飞船技术特点 - 采用模块化两舱设计(返回舱+服务舱) 在神舟飞船技术基础上全面升级[3] - 返回舱具备多次重复使用能力 可大幅节省成本提高效率[7] - 采用"群伞减速+气囊缓冲"着陆系统 双层气囊实现快速充气吸能[8] - 返回舱采用防热密封双层结构 通过气动优化降低再入热负荷[7] 梦舟飞船型号规划 - 规划近地版和登月版两个核心型号[5] - 近地版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 支持空间站运营任务[5] - 登月版(梦舟Y)可搭载3名航天员 执行载人月球探测任务[5]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标志着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 - 空间站已安全稳定运行,常态化驻留航天员,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1]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1] 航天技术发展 - 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从2003年的15%提升至全程覆盖,实现航天员与地面顺畅的音视频通信[2] - 空间站应用系统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十年科学研究需求[2] - 实验柜设计目标是将地面实验室功能集成到不到2立方米的太空实验环境中[2] 航天员成就 - 神舟十五号指令长费俊龙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并参与空间站建成[1] - 费俊龙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1] 未来发展目标 - 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为目标推进工作[1] - 航天团队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实现航天强国梦想[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产品亮相第55届巴黎航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0: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展情况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 包括长征六号甲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模型首次在国际航展展出 [1] - 展品涵盖长征二号丁 长征三号乙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八号 长征十二号等运载火箭模型及东方红三号E全电推小型通信卫星模型 [1] - 通过视频和多媒体介绍探空火箭 通信卫星 遥感卫星产品及应用 以及北斗导航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深空探测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发展 [1] 新型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为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 是中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可满足卫星多样化密集发射需求 [3]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单芯级串联构型 具有简单可靠和任务通用性好特点 提升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多星座组网能力 [3] - 长征十二号将单芯级液体火箭运载能力和大整流罩包络提升至新台阶 完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3]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成果 - 长城公司完成商业发射101次 发射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及261颗国内商业卫星 [5] - 提供52次搭载发射服务 将29颗国际载荷(含2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和127颗国内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5] - 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平台 整合各类资源 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先进的产品与服务 [5] 巴黎航展背景 - 巴黎航展创办于1909年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世界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会之一 [5]
出大事了?马斯克才遭遇星链卫星大批坠落,龙飞船发射又无限延期
搜狐财经· 2025-06-11 20:30
SpaceX龙飞船发射任务延期 - SpaceX龙飞船发射任务遭遇无限期延期 原计划用于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的Ax-4飞船因波音宇航员被困事件被调换 新飞船用于执行Ax-4任务[1][3][4] - 发射任务最初计划5月29日进行 因飞船未通过飞行前检查的线束和降落伞袋内有湿气 延期至6月8日[6] - 6月4日SpaceX再次宣布延期至6月11日 因猎鹰9号火箭出现液氧泄漏问题 最终因泄漏问题未解决而取消发射[9][1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共有119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坠落 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11] - 2024年有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烧毁 NASA警告太阳活动增加可能导致更多卫星坠落[14] - 太阳第25个周期将在2025年达到巅峰 地磁暴可能加速星链卫星坠落[15] 印度载人航天任务影响 - 印度为本次任务投入54.8亿卢比(约4.59亿元人民币) 任务经验将应用于2027年首次载人航天任务[16] - 任务延期对印度航天计划造成重大影响 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两周任务并进行60项科学实验 其中印度主导7项[17] - 印度ISRO多次发布预警 但任务仍不断延期 可能影响其2027年载人航天计划和后续空间站建设[19][21] 航天任务延期常态化 - 美国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曾因强制发射差点酿成太空灾难 SpaceX吸取教训不会强制发射[19] - 美国和印度航天任务延期已成为常态 需理性看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