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utonomous Driving
icon
搜索文档
WeRide to Announce First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on May 21, 2025
Globenewswire· 2025-05-08 18:0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计划于2025年5月21日美国股市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结果,并于同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举行财报电话会议 [1] 财务结果与会议安排 - 公司计划于2025年5月21日美国股市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结果 [1] - 公司管理团队将于2025年5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举行财报电话会议 [1] - 会议注册链接为https://register-conf.media-server.com/register/BI295b033be8d149c4bd4c1066b7046102,参与者需提前完成在线注册,注册后将收到拨入号码和访问PIN [1] - 电话会议的直播和存档将在公司投资者关系网站ir.weride.ai上提供 [2] 公司介绍 - 公司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和先驱,也是第一家公开上市的Robotaxi公司 [3] - 公司依托WeRide One平台,提供从L2到L4的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满足多种交通需求 [3] - 公司入选《财富》杂志2023年“改变世界”榜单前十和2024年“未来50强”榜单 [3] 联系方式 - 投资者咨询邮箱为ir@weride.ai [4] - 媒体咨询邮箱为pr@weride.ai [4]
NXP Unveils Third-Generation Imaging Radar Processors for Level 2+ to 4 Autonomous Driving
Globenewswire· 2025-05-08 15:00
文章核心观点 - 恩智浦半导体推出第三代成像雷达处理器S32R47,满足2+到4级自动驾驶需求,提升处理能力、系统成本和功率效率,助力汽车行业迈向新的自动驾驶水平 [1][10][13] 行业情况 - 到2029年约40%上路车辆将是2+级/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4级自动驾驶车辆数量也会增加,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需提升雷达性能以服务自动驾驶市场 [2] 产品特点 - S32R47采用16纳米FinFET技术,处理能力是上一代两倍,结合毫米波雷达收发器等满足功能安全要求,为汽车行业自动驾驶做准备 [1] - 能实时处理比现有生产解决方案多三倍或更多的天线通道,提高成像雷达分辨率、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满足原始设备制造商量产的功率和系统成本目标 [3] - 集成高性能多核雷达处理系统,实现更密集点云输出和增强算法,提升物体可分离性、检测可靠性和分类准确性 [5] - 基于前两代技术,雷达MPU处理性能提升2倍,IC尺寸缩小38%,支持AI/ML功能,优化物料清单,提高天线通道和处理能力的可扩展性 [14] - 与替代解决方案相比,用少89%的天线通道实现相当或更好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尺寸和功耗 [14] 产品优势 - 成像雷达利用丰富点云数据为AI感知系统建模环境,支持在复杂环境下辅助和自动驾驶 [4] - 高分辨率传感可实现检测弱势道路使用者和丢失货物等高级用例,更多计算能力使原始设备制造商能开发自动驾驶导航等高级应用,满足软件定义车辆需求 [13] 产品定位 - S32R47雷达处理解决方案基于全面可扩展的雷达传感解决方案组合,适用于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从角雷达到高分辨率4D成像雷达的多样化用例和架构 [7] 公司概况 - 恩智浦半导体是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移动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创新解决方案的可靠合作伙伴,业务遍布30多个国家,2024年营收126.1亿美元 [8]
Uber invests $100M in WeRide to fuel robotaxi expansion across 15 more cities
TechCrunch· 2025-05-07 23:14
Uber and Chines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company WeRide plan to expand a commercial robotaxi partnership and bring the service to another 15 cities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expansion comes five months after the two companies launched a commercial robotaxi service in Abu Dhabi. As part of that expansion, Uber will increase its investment into WeRide by $100 million, according to a Wednesday regulatory filing. WeRide said it expects the cash to come through by the second half of 2025. The compani ...
Lucid (LCID)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7 06: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Q1生产2212辆车,同比增长28%;交付3109辆车,同比增长超58% [6][32] - 本季度总收入2.35亿美元,同比增长36%;监管信贷收入3150万美元 [33] - GAAP基础上,Q1毛利润率为 - 97.2%,高于去年同期的 - 134.3% [33] - Q1研发费用2.51亿美元,低于Q4;SG&A费用2.12亿美元,环比下降13% [34][35] - Q1调整后EBITDA为 - 5.63亿美元,较Q4改善2% [36] - 截至Q1末,现金及投资约45.6亿美元,总流动性约57.6亿美元;库存增至4.71亿美元 [36] - Q1资本支出1.612亿美元;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约14亿美元 [37][41] - 基于目前信息,关税对毛利率潜在影响在8% - 15% [39]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汽车业务:2025年Q1 Lucid Air在美国细分市场仍是最畅销的电动汽车,3月是该细分市场最畅销车型;Lucid Gravity受关注,纽约活动超3000人参观门店,社交媒体活动覆盖超1100万人 [8][10] - 技术授权业务:有新的合作洽谈,一些处于深入阶段,一些处于早期阶段 [1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美国市场:Lucid Air是细分市场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和第三畅销的轿车;3月是该细分市场最畅销的车型 [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战略方向:扩大产品线,计划推出中型平台车型;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营销投入;推进技术授权业务,与多家公司洽谈合作;应对关税影响,本地化供应链,进行战略调整 [12][41][49] - 行业竞争:公司凭借领先技术和产品体验在豪华电动汽车市场具有竞争力,Lucid Air多次获最佳豪华电动汽车称号 [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经营环境:面临关税政策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但公司有应对经验和优势,如美国工厂和垂直整合技术 [21][37] - 未来前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公司产品有竞争力,战略清晰,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28][43] 其他重要信息 - 收购Nikola工厂,支付约1700万美元现金并承担两份亚利桑那州租约,获得价值数亿美元资产 [16] - 与KAUST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将获得高性能超级计算能力,助力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16][17]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收购Nikola工厂能否加速中型车推出和降低资本支出 - 因中型车项目复杂且面临关税和供应链不确定性,无法加速推出;收购工厂可能降低资本支出,但维持2025年14亿美元资本支出指引 [45][46][48] 问题2: 公司未来是否有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或租赁技术的计划 - 一直有此计划,已与多家公司积极洽谈,虽部分OEM受关税影响,但进展令人鼓舞 [49] 问题3: 中国限制稀土材料出口对公司供应链有何影响,公司受关税影响程度如何 - 垂直整合技术使公司对车辆组件有更多控制,驱动单元稀土材料需求少,可使用不同稀土材料不影响性能;公司在应对关税方面有优势 [50][51] 问题4: 公司在生产和交付方面是否缺乏紧迫感 - 推出高质量车辆需谨慎执行,虽遇供应链瓶颈,但正解决问题,有信心按计划生产Lucid Gravity [53][54] 问题5: 目前Lucid Gravity试驾和订单情况如何,Atlas动力系统进展怎样 - 订单流入强劲,仅开放较高配置车型订购,Dream Edition接近售罄;试驾车辆正在交付;Atlas动力系统将在未来几个月或季度公布 [56][57][59] 问题6: 如何看待2025年轿车和Lucid Gravity的生产和交付情况,以及平均销售价格走势 - 预计轿车销量平稳,增长主要来自Lucid Gravity;随着Lucid Gravity销量增加,下半年平均销售价格将提高 [64][65][66] 问题7: 如何处理2026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 - 公司将把握时机灵活处理,此前融资交易成功,对后续工作有信心 [71][72] 问题8: 与KAUST合作的资源投入和研发重点是什么,全球不确定性和关税是否会增加公司技术的吸引力,公司是否考虑为客户制造零部件 - 公司财务投入少,主要利用KAUST计算能力发展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全球不确定性和关税可能增加公司技术吸引力;公司不排除为客户制造零部件,收购Nikola工厂提供了更多选择 [79][80][84] 问题9: 公司是否会为应对现有产品供应链问题而影响中型平台推出时间 - 公司专注于中型平台,不会为调整现有产品供应链而影响其推出 [88] 问题10: Lucid Gravity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预期 - 虽遇到软件和HUD等技术问题,但已解决,交付在继续,公司会确保产品达到客户标准 [92][93][94] 问题11: 随着Lucid Gravity产量增加,如何看待利润率走向盈亏平衡和盈利的时间和因素 - 达到盈亏平衡的关键是规模,Lucid Gravity有助于扩大规模,中型车项目将更好地缓解固定成本吸收问题 [98]
Lucid (LCID)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7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营收2.35亿美元,同比增长36% [33] - 第一季度GAAP基础上的毛利率为 - 97.2%,高于上一年同期的 - 134.3%,且超出2月提供的方向性指引 [33] - 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51亿美元,低于第四季度,预计全年会因对中型项目和Atlas动力总成平台的投资加速而增加 [34] - 第一季度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为2.12亿美元,环比下降13%,预计第二季度会因季节性增长和营销计划而显著增加 [35] - 第一季度调整后EBITDA为 - 5.63亿美元,较第四季度改善2% [36] - 第一季度末现金及投资约45.6亿美元,总流动性为57.6亿美元 [36] - 第一季度库存增加至4.71亿美元,高于第四季度的4.08亿美元 [36] - 第一季度资本支出为1.612亿美元,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约14亿美元 [36][4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汽车业务:2025年第一季度生产2212辆汽车,同比增长28%;交付3109辆汽车,同比增长超58%,实现连续第五个季度创交付记录 [6][32] - 监管信贷业务:第一季度确认监管信贷收入3150万美元,公司认为该领域有持续发展机会 [33]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美国市场:第一季度Lucid Air仍是所在细分市场中销量排名第一的电动汽车,也是整体排名第三的轿车;3月,Lucid Air成为所在细分市场中销量最好的车型 [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营销战略:2025年将加大营销活动力度,签约全球大使,制作并即将播出Lucid Gravity特别营销活动 [12] - 技术合作与授权:持续收到对公司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动力总成硬件、软件和软件定义架构的合作意向,相关讨论处于不同阶段 [14] - 制造合作:收到关于亚利桑那州制造能力的合作咨询,正在初步探讨合作可能性 [15] - 供应链本地化:积极推进供应链本地化,如预计松下未来在堪萨斯的新工厂生产电池,承诺在美国采购电池原材料 [22] - 应对关税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对稀土材料的依赖,进行技术调整以使用不同供应商,探索战略调整如车辆价格调整、关税风险缓解和供应链分叉 [23][25] - 产品规划:除Lucid Air和Lucid Gravity外,计划在2026年末推出中型平台车型 [4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行业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关税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但公司有应对挑战的经验和能力,将灵活调整战略 [37][38] - 尽管面临挑战,公司对长期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自身技术领先、团队优秀、产品有竞争力,有望在电动汽车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28][4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收购了Nikola的部分资产,支付约1700万美元现金并承担其在亚利桑那州的两份租约,获得价值数亿美元的资产 [16] - 与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利用其研究基础设施和人才提升公司在多个领域的技术领导力 [16][17]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收购Nikola工厂能否加速中型车的推出和量产,是否能减少资本支出? - 由于中型车项目本身复杂,且面临关税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目前无法加速推出;收购Nikola工厂可能会减轻部分资本支出压力,但公司暂时维持2025年14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指引 [45][46][48] 问题2: 公司未来是否有计划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或租赁技术? - 公司一直有此计划,已与多家公司进行积极讨论,尽管当前许多OEM厂商关注关税问题,但公司对相关业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49] 问题3: 中国限制稀土材料出口对公司供应链有何影响,公司受关税影响的程度如何? - 公司通过垂直整合对车辆零部件有更多控制权,其高功率密度驱动单元所需稀土材料较少,且可使用不同稀土材料而不影响性能,公司会持续评估供应链 [50][51] 问题4: 公司在生产和交付方面是否缺乏紧迫感,Gravity的时间表是否过慢? - 推出高质量车辆需要深思熟虑的执行,公司已快速将Lucid Gravity推向市场,虽遇到供应瓶颈,但正在解决,有信心按计划生产并交付车辆 [53][54] 问题5: 目前Lucid Gravity的试驾情况和订单情况如何,Atlas动力总成的进展如何? - 订单流入强劲,仅开放了较高配置车型的订购,限量版Dream Edition几乎售罄;试驾车辆正在交付中;Atlas动力总成预计在未来几个月或季度公布相关信息 [56][57][59] 问题6: 2025年轿车和Gravity的生产和交付如何分配,平均销售价格(ASP)如何变化? - 预计Lucid Air销量不会大幅增长,增长部分将来自Lucid Gravity;随着Gravity在整体销售中的占比增加,ASP将在下半年提高 [64][65][66] 问题7: 如何处理2026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 - 公司历史上在融资方面很灵活,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处理可转换债券,目前未确定具体计划和时间 [71][72] 问题8: 与KAUST的合作中,公司和合作伙伴的资源投入和研发重点是什么? - 公司目前在财务上的投入较少,主要是KAUST提供强大的资源,合作重点包括获取计算能力用于ADAS和自动驾驶的AI模型开发,以及新材料开发和模拟等方面 [79][80] 问题9: 全球不确定性和关税问题是否会增加公司技术的吸引力,公司是否会考虑为客户制造某些组件? - 公司不排除扩大制造组件业务的可能性,收购Nikola资产后有更多选择,已有企业就美国联合制造进行咨询 [84][85] 问题10: 公司是否会为了重新架构Air和Gravity的供应链而牺牲中型平台的时间表? - 公司不会为了现有产品的供应链调整而影响中型平台的进展,但仍会对现有产品的供应链进行优化 [88][89] 问题11: Lucid Gravity及其衍生车型的状态是否符合年初预期? - 车辆交付正在进行中,虽遇到软件和HUD等技术问题,但已解决,公司会确保产品达到客户标准后再进行试驾和交付 [92][93][94] 问题12: 随着Gravity生产的增加,如何看待利润率向盈亏平衡和盈利的变化? - 达到盈亏平衡的关键是规模,Gravity将有助于实现规模增长,但中型平台项目对分摊固定成本更为重要 [98]
Uber turns to Chinese companies to snap up robotaxi market share in Europe, Middle East
TechCrunch· 2025-05-07 00:47
公司合作动态 - Uber本周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公司Pony AI合作,计划今年在中东关键市场推出robotaxi服务,Pony AI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估值达52.5亿美元[1] - 此前Uber还与中国公司Momenta和WeRide达成战略合作:与Momenta计划2026年在欧洲推出robotaxi,与WeRide计划未来5年拓展至中东和欧洲15个城市,双方已在阿布扎比启动商业化服务[2] - 目前Uber自动驾驶领域合作伙伴超过15家,包括Waymo、May Mobility等美国公司,以及英国Wayve等少数海外企业[3] 市场扩张战略 - 通过与Pony AI合作,Uber将进入中东市场,该公司已在阿联酋、沙特、约丹等国有较强存在感,2019年收购当地竞争对手Careem进一步巩固地位[8] -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加速国际化:WeRide除阿布扎比外还在北京、法国运营商业化服务,Pony AI已在中国3个城市提供付费robotaxi并在卢森堡测试[5] - 对比美国Waymo仅刚开始在东京收集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上更为领先[6] 行业竞争背景 - Uber面临特斯拉下月在奥斯汀推出robotaxi的竞争压力,同时应对联邦调查和2025年预期消费降级的挑战[4] - 公司通过密集的跨国合作向投资者展示增长潜力,包括近期计划收购土耳其外卖公司控股权等动作[9] 技术落地进展 - Pony AI加入Uber平台后,用户可选择自动驾驶车辆,试点阶段车辆将配备安全员直至完全商业化[9] - WeRide与Uber在阿布扎比的合作已成为商业化落地案例,体现中国技术输出能力[2][5]
计算机板块 2024 年&2025Q1 业绩总结
2025-05-06 23: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计算机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业绩表现** - 2024 年总营收 1.27 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4.78%,归母利润 188 亿人民币,同比下降 47%,扣非利润 82.5 亿人民币,下滑 52%,员工总数 120.1 万人,同比下降 0.6%,反映盈利能力下降[1][2][6]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2860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15%,扣非利润约 28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 1.9 倍,呈现复苏迹象,但需注意基数小致利润增速放大[1][3][6] - **营收增速趋势** - 单季度营收增速波动显著,2022 年第一季度达 17.3%高点后下滑,2024 年第二季度回升至 9.17%,2025 年第一季度再次突破 15%,表明行业景气度逐步修复[1][7] - **盈利能力变化** - 2019 - 2024 年,平均毛利率从约 43%降至 38%,中位数毛利率从 42%降至 35%,净利率中位数从 10%降至 1.74%,受顺周期效应及 AI 研发开支增加影响[1][10] - **费用情况** - 2024 年研发费用中位数为 11.84%,较 2019 年约 10%有所增加,管理和销售费用基本稳定在 8 - 10%区间,销售费用 2023 年略有下降[11] - **财务指标变化** - 2024 年合同负债加预收款项累计达 11298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7%,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稳定在 30%左右,经营性净现金流增至 770 亿人民币[1][12] - 商誉自 2019 年以来持续下降,2025 年预计降至 730 亿人民币,较去年 770 亿减少[13] - **不同市值公司表现** - 2024 年大市值公司营收增长约 8%,小市值公司下滑 9%;2025 年一季度,大市值公司营收增速达 22%,小市值公司下滑 7%,大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4][14] - **细分领域情况** - 2024 年信创领域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明显;2025 年一季度 AI、自动驾驶、数据要素及能源领域表现较好,受讯飞、鸿泉物联等大体量公司影响显著,网络安全、能源 IT 等领域也有不错表现[4][15] - **投资建议** - 关注传统主业修复情况以及 AI 相关产品市场需求变化[9] - 关注 AI、自主创新及中短期业绩确定且估值合理的标的,如浪潮信息、海光信息等[16][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第一季度样本中 362 家公司,197 家实现正增长,占比 55%,高于 2024 年的 49.5%(179 家)[6] - 计算机板块持仓水平仅 3%,仍有提升空间,今年盈利边际修复明显,板块贝塔存在[16]
高盛:小马智行-车队规模扩大;第七代 Robotaxi 降低单车成本,改善单位经济效益;推荐买入
高盛· 2025-05-06 19: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小马智行商业化进程,因硬件和算法成本降低、服务覆盖扩大、消费者接受度增加和政策支持 [1] - 预计中国Robotaxi行业到2032年实现运营盈亏平衡,小马智行到2029年实现运营层面盈亏平衡,快于行业平均 [1] - 认为小马智行竞争优势在于经验和成功记录、自主技术及软硬件快速迭代、与生态系统各方的持续合作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一代车型 - 4月23日小马智行推出Gen7 Robotaxi,成本更低、安全特性更好,支持大规模商业化 [6] - Gen7车型采用100%汽车级组件,设计寿命10年/60万公里,配备6种传感器 [6] - Gen7车型比Gen6的物料清单成本降低70%,其中汽车计算单元成本节省80%,激光雷达成本节省68% [6] 服务拓展 - 4月25日小马智行与腾讯宣布战略合作,将其Robotaxi服务整合到微信出行服务和腾讯地图中 [9] - 除腾讯应用外,还可通过PonyPilot、高德地图、OnTime Mobility和锦江运输等渠道使用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 [9] 盈利预测调整 - 随着Gen7新车型临近部署,调整2025 - 32年对小马智行的盈利预测,以反映对未来成本降低的更积极看法 [10] - 预计更低的车辆成本和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以及不断增长的车队规模,将逐渐显示出更好的运营杠杆效应,对公司未来盈利增长有利 [10] 估值 - 由于盈利预测调整,将小马智行12个月目标价修订为23.1美元(此前为23.0美元),仍基于17.4倍2030年EV/EBITDA的折现EV/EBITDA方法 [11] - 目标倍数基于小马智行全球同行的EBITDA增长与EV/EBITDA的相关性,使用11.5%的股权成本将2030年EV折现至2025年 [11] 财务数据 |指标|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1E|2032E| |----|----|----|----|----|----|----|----|----| |Revenues(百万美元)|80|96|149|382|1,060|2,815|3,424|3,851| |GP(百万美元)|10|15|36|112|398|1,133|1,534|1,791| |OP(百万美元)|(193)|(197)|(242)|(250)|7|699|1,034|1,216| |EBITDA(百万美元)|(179)|(166)|(208)|(202)|43|767|1,143|1,364| |Net income(百万美元)|(193)|(197)|(242)|(250)|6|629|931|1,095| |GM(%)|12.8|16.1|24.0|29.4|37.6|40.3|44.8|46.5| |OPM(%)|-240.9|-205.3|-162.8|-65.4|0.6|24.8|30.2|31.6| |NM(%)|-240.9|-205.3|-162.8|-65.4|0.6|22.3|27.2|28.4| [11]
小马智行Robotaxi年内将接入Uber平台 拟率先落地中东
快讯· 2025-05-06 17:23
《科创板日报》6日讯,记者获悉,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的Robotaxi车队将于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 台,合作将先在中东落地,逐步向全球市场拓展。同样在今日,文远知行WeRide宣布与Uber扩大战略 合作,计划未来五年将新增15座国际城市,部署自动驾驶Robotaxi服务,包含欧洲、中东等区域的国际 市场。(记者 李煜) 小马智行Robotaxi年内将接入Uber平台 拟率先落地中东 ...
高盛: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将超越智能手机,成熟制程;将华虹半导体和麦捷科技评级下调至中性
高盛· 2025-05-06 10: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持积极态度,将中芯国际、芯原股份和中微公司等评级上调为买入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中国半导体行业,因生成式AI支持其全产业链发展,以及比亚迪智能电动汽车和Robotaxi推动自动驾驶发展 [1] - 对华兴源创和唯捷创芯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因其上行潜力相对较低 [2] 华兴源创(688120.SS) 公司概况 - 是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的本地龙头,正拓展到晶圆减薄、清洗、切割和离子注入工具等领域 [11] 下调原因 - 2025 - 2027年净利润分别下调4%、5%、6%,因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弱于预期,成熟节点CMP工具增长缓慢,先进节点和新产品贡献收入尚需时间 [11] 积极因素 - 产品组合升级,面向逻辑和存储客户的先进节点产品,2025 - 2026年收入同比增长38%、20% [12] - 新产品拓展,到2025 - 2027年,晶圆减薄、切割和离子注入工具收入贡献达5%、13% [12] - 研发支出增加,2025 - 2026年分别为5.1亿、5.62亿元,2024年研发工程师增加40% [12] 财务数据 - 2025 - 2027年预计收入分别为47.11亿、56.64亿、61.33亿元 [16] - 目标价从238.6元下调至201元,隐含22%的上行空间,低于覆盖平均水平 [12] 唯捷创芯(300782.SZ) 公司概况 - 在本地供应商中处于领先市场地位,产品线从射频分立器件扩展到模块 [31] 下调原因 - 2025 - 2027年净利润分别下调36%、25%、4%,因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弱于预期,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缓慢,定价竞争下毛利率承压 [31] 积极因素 - 收入增长复苏,2025 - 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9% [32] - 向射频模块转型,到2027年收入贡献达75% [32] - 提高运营效率,到2027年EBIT利润率恢复到25% [32] 财务数据 - 2025 - 2027年预计收入分别为57.04亿、66.2亿、80.71亿元 [40] - 目标价从103元下调至86元,隐含15%的上行空间,低于覆盖平均水平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