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文化之约 | 触摸文字传承的温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4 08:07
《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发布 - 商务印书馆推出《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发亮相,该词典是一部供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3] - 新版词典不仅解释词语字面含义,还注重对词语背后的典故知识和文化内涵加以解读,有助于增进读者对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 [3] - 封面设计突出汉字文化传承理念,集中展示了一部汉字发展史,呈现了汉字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 [3] 词典编纂历程 - 词典于1985年开始编写,历经3个版本,发行量超千万册 [3][5] - 第1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汉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与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的编辑集体编写,1998年出版,前后历时十三年 [6] - 第2版于2014年3月推出,第3版于2023年启动,历时两年半完成 [6] 词典学术价值 - 词典是几代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数十位学者和编辑的心血,体现了杰出的语言学者和优秀的辞书出版人为传承中华文化、服务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情怀和追求 [5] - 词典在收条、释义、例句和体例等方面不断完善,内容上更加贴近包括教师、学生在内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 [7] - 词典始终以守正不移、日新无已的精神风貌,站立于汉语辞书之林 [7] 商务印书馆的文化贡献 - 商务印书馆组织编纂出版了《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收录名句约3900条,涵盖传统经典著作300余部、单篇诗文作品1000余篇 [8] - 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生产制造了中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中国第一部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 [11] -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释义的汉语工具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1] 汉字与中华文明 -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 [9] - 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 [9] - 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 [12]
第六届意大利“中意杯”中文朗诵大赛在米兰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1 10:03
活动概况 - 第六届意大利"中意杯"中文朗诵大赛由意大利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主办 分设幼儿组 少儿组 少年组和青少组四个组别 吸引意大利各地华裔青少年参赛 [1] - 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领侨处主任 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会长 意大利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会长 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等嘉宾出席活动 [1] - 大赛由联合总会常务理事 帕多瓦新玉语言学校校长主持 [1] 活动意义 - "中意杯"已成为意大利华文教育的重要品牌活动 为华裔青少年搭建展示中文水平 传承中华文化的平台 [1] - 朗诵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展示 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华裔青少年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1] - 诗词朗诵承载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2] - 朗诵是语言与心灵的对话 孩子们通过诗文表达情感 传递思想 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2] 赛事组织 - 组委会在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支持下 邀请6位具有国际中文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评委 [2] - 评审以仪态风度 语言表达 情感传递 作品形式和创意创新五个维度为依据 采用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分的方式确保评分公正 [2] - 选手们以饱满情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 展现出扎实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赢得评委与观众一致好评 [2] 中意文化交流 - 当前中意关系稳步发展 文化教育交流不断深化 中文学习日益热络 成为增进民心相通 推动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 [3] - 驻米兰总领馆将一如既往支持华文教育发展 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中意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活力 [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玉振金声传古今: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新华网· 2025-06-28 04:54
中和韶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中和韶乐源自西周时期的雅乐,是一种融合礼、乐、歌、舞的典礼音乐,使用16种乐器演奏,讲究庄重、和谐、正统 [2] - 中和韶乐演奏要求"八音具备",即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过程条理清晰,有始有终 [2] - 中和韶乐被誉为"华夏正声",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北京中轴线的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故宫等场所使用 [2] - 中和韶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和韶乐的传承与保护 - 天坛公园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中和韶乐进行抢救性整理和挖掘,2012年成立神乐署雅乐中心,系统性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和韶乐 [2] - 团队已完成明清时期464首中和韶乐的音频录制,并借助4K技术录制部分曲目演出过程,以数字化形式保存 [3] - 通过翻译古谱,将宫商、工尺、律吕、减字四种记谱方法转换为现代曲谱,使古代音乐得以重现 [3] 中和韶乐的推广与传播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中和韶乐,如在天坛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展行进式展演,推出宫廷音乐专场、诗经主题专场等线上演出 [3] - 2020年至2023年,中和韶乐线上直播观看量从50万人次增长至2300万人次,实现大幅提升 [3] - 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多次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民族"和"的文化理念 [6] 中和韶乐的艺术与理念 - 中和韶乐运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创作,体现中正平和、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3][6] - 中和韶乐传递了古人对人与世界、自然关系的思考,是中华民族美好向往的艺术化体现 [5][6] -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中和韶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6]
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9:20
活动概况 - 2025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于6月21日在甘肃省天水市举行 同时台湾新北市举行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 这是两岸连续第12年共同举行该祭祀活动[1][2][5] - 天水市主祭典于上午9时50分在伏羲广场开始 包括钟鼓礼乐 恭读祭文 鞠躬敬祭 乐舞告祭等仪式 约750名海内外嘉宾代表参加现场祭典[1][2] - 台湾祭典在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举行 同样于上午9时50分开始 由幼儿园小朋友献唱《伏羲颂》开场 各界代表循古礼向伏羲圣像敬献鲜花 叩首或鞠躬[2] 参与人员 -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天水参加主祭典 马英九表示大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认同有极其坚定的信念 并期许两岸年轻人通过祭祀仪式感受炎黄子孙的骄傲[1] - 台湾祭典由台湾民意机构前负责人王金平担任主祭官 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担任分献官 王金平强调希望通过仪典在台湾推广伏羲精神 凝聚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2] - 台湾祭典特别邀请10余位幼儿园小朋友参与 台湾中华伏羲协会理事长张馥堂担任分献官 强调两岸共祭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珍视与守护[3] 文化意义 -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 相传一画开天 肇启文明 创立八卦 教人渔猎驯养 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 每年夏至举行的公祭伏羲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典 太昊伏羲祭典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李乾龙表示祭典不仅缅怀祖德 更重在教育启发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体现两岸同胞同文同种 血脉相连[2][3] - 张馥堂指出两岸共同举行伏羲大典的精神资产属于全体炎黄子孙 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3] 主办单位 - 本次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 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 - 两岸共祭活动由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肃省台办 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共同主办[5]
文化根脉与现代科技碰撞出青春未来——在海峡论坛看见两岸青年的“融合方程式”
新华网· 2025-06-16 10:23
文化IP产业 - 大陆文娱IP《黑神话·悟空》《哪吒2》在台湾持续走红 中华文化内核创意表达引发深度共鸣[1] - 《长安三万里》闽南语版在台北上映掀起诗词热 发行方收获数千条评论且无一差评[1] - 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呼吁台湾年轻人基于中华文化宝藏发挥创意 与大陆青年携手弘扬传统文化[3] 科技融合应用 - 两岸青年通过AI生成承载两岸记忆与未来的专属音乐 采用关键词共创方式[1] - 台青江国铭获得大陆首张面向台湾业者发放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6] - 两岸合伙人运用AIGC技术打造动画IP《活宝档案》 曾教授200多位两岸青年运用AI技术进行创作[6] 两岸交流规模 - 海峡青年论坛已成功举办23届 累计两万余名两岸青年参与交流[7] - 本届论坛吸引约470名两岸青年参与 其中台湾青年占比约70%[7] - 论坛传递两岸青年交流"不能停 不能断 不能少"的强烈信号[7] 创业政策支持 - 福建发布第四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 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6] - 2025年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为优秀创业项目颁奖 包括两岸电商智能物流平台和乡创乡建文旅经济项目[6] 文化根源认同 - 台湾青年在福建晋江进行寻根拜祖活动 体现历史与血缘纽带联系[4] - 台青张钧凯强调寻根问祖是"永远写不尽的两岸家书" 帮助找回被割裂的温情与敬意[4] - 两岸青年通过闽南话吟诵唐诗 让千年唐诗在乡音中重现盛唐诗魂[3]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南非赛区唱响中华情,展现华人风采
环球网· 2025-06-03 11:40
赛事概况 - 2025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南非约翰内斯堡赛区总决赛暨颁奖典礼近日举行,十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现侨胞风采 [1] - 赛事设少儿组(5—11岁)、青少年组(12—17岁)、青年组(18—45岁)和中年组(45岁以上)四个组别,覆盖不同年龄段参赛者 [1] - 约500名嘉宾及观众出席活动,包括中国驻南非大使吴鹏、驻约翰内斯堡总领馆总领事潘庆江等政要及侨团代表 [3][5] 文化意义 - 选手通过中文歌曲诠释中华文化之美,体现南非华侨华人及当地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1] - 中国驻南非大使吴鹏表示,赛事是中南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展现新时代青年自信与中华文化传承 [3] - 南非·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黄晶晶指出,大赛13年来已成为侨胞重要文化活动平台,加深中南文化纽带 [5] 赛事成果 - 评委从音准、舞台表现、情感表达等维度评选出各组冠军:少儿组高霏菲、青少年组苏俞菲、青年组陶柏儒、中年组李桦 [5] - 青少年组和青年组冠军将代表南非晋级全球总决赛,与五大洲选手同台竞技 [7] - 南非侨胞李桦以《我爱你中国》获中年组冠军,展现侨胞艺术水平 [5] 组织支持 - 赛事由约堡华星艺术团主办,获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驻约翰内斯堡总领馆及十余家南非侨团支持 [7] - 南非豪登省议员孙耀亨承诺持续推动中南文化交流,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主任李新铸鼓励华裔新生代传承中文 [5]
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英国赛区复赛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0:55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英国赛区复赛 赛事概况 - 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英国赛区复赛于5月17日在伦敦皇家海外联盟俱乐部举行 [1] - 伦敦华埠商会主办,英国浙江联谊会暨商贸会、英国北京联合会协办 [1] - 今年是大赛举办的第15个年头,全英各大城市选手踊跃参与 [3] 赛事意义 - 大赛是海外侨胞展现精神风貌的舞台,促进中外民间交流的文化纽带 [3] - 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凝聚侨心侨力、服务国家发展 [3] - 年轻一代通过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用歌声传递家国情怀 [3] 参赛选手与评委 - 26名晋级选手参与复赛角逐 [4] - 报名选手中涌现优秀年轻面孔,中文学校师生积极响应 [3] - 评委团由王蓓蓓、庆龙、王晨、方鹂鹂、卢淼、赵诺贝等资深专业人士组成 [3] 比赛结果 - 青年组:杨若翎(金奖)、晏昭祎(银奖)、刘君鹏(铜奖) [4] - 少年组:孔令珺(金奖)、谢佩里(银奖)、张天天(铜奖) [4] - 儿童组:姚亮羿(金奖)、宋思卓斓(银奖)、Aisha Huang(铜奖) [4] 赛事评价 - 英国赛区执行总监黄萍称今年是15年来最出色的一届,选手水平高、评委点评专业 [7] - 比赛氛围热烈温馨,被誉为伦敦版"好声音"总决赛 [7]
香港青少年行读三晋探寻中华文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0 06:04
研学活动概况 - 香港青少年"华夏博览看今朝"研学活动在山西举办,来自香港10余所中学的32名师生参与 [5] - 活动为期一周,到访太原、大同、忻州和晋中等地,实地探寻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佛光寺、悬空寺等中国古代建筑 [5] - 活动自202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期,累计组织500多名香港青少年参访北京、上海、辽宁等10余个内地省份 [11] 文化体验与交流 - 香港学生与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开展为期1天的结伴交流互动,同游晋祠、参观展览、共进午餐 [9] - 晋港两地学生共同参观以山西古建为主题的展览,并亲手实践搭建飞檐斗拱模型 [9] - 香港学生到访招商银行太原分行活动中心,参与非遗剪纸互动,并通过讲座了解中国现代银行的雏形"票号"的发展历程 [11] 古建与科技结合 - 香港学生对山西在古建保护中应用的科技手段印象深刻,如3D扫描建模等技术 [10] -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让其取景地悬空寺成为海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 [6] 活动影响与意义 - 研学活动让香港青少年全方位感受祖国内地的发展成就,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11] - 通过实地交流参访,学生们对祖国内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语言表达、组织交流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12]
这封“家书”陪伴我与祖(籍)国共奋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华侨领袖与文化交流 - 陈立人作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长期致力于华侨文物收集与捐赠工作,将东南亚华人社会资料捐赠给华侨博物院等机构 [10][11] - 胡志光担任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推动中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并促进中荷农业技术合作 [13][14] - 蒋忠华创办罗马中华语言学校,近20年培养超1万名学生,采用沉浸式体验课堂传播中华文化 [15][16] - 张俭组织加拿大龙文化节,每届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亮丽名片 [17][18]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 - 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从70名学生发展为超1000人规模,通过春节联欢会、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 [15][16] -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举办6届龙文化节,包含高桩舞狮、传统武术等百余个文化摊位 [18] 华侨与祖籍国联系 - 胡志光通过创办玉壶国际贸易公司、荷兰华人投资控股公司等平台促进中欧经贸合作 [14] - 陈立人自1986年起频繁往返中新两国,处理陈嘉庚纪念事务并感受华侨华人与中国血脉联系 [11]
只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教育行业与学术传承 - 中山大学中文系注重通识教育,大四必修逻辑学和教育学,并进行3个月教学实习 [3] - 中文系在1986年实施写作强化训练,要求大一学生一年内提交100篇1000字以上作文,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 [9] - 学术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约5000万字,其中《全明杂剧》部分约600万字即将出版 [7] 学术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 研究者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出版50万字《周易辨原》并涉足岭南文化研究 [7] - 通过与物理学家讨论"场"理论,启发5万字篇幅探讨诗词"意境"的创作理论 [8] - 数学与生物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促进对"美"的理解,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 [8] 文化传承与出版成果 - 研究者主编90万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系统梳理戏剧发展脉络 [7] - 退休后持续产出学术著作,2023年出版《唐诗三百年》,《宋词三百年》即将面世 [10] - 学术团队继承"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强调文献爬梳与实证研究 [6] 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 - 倡导"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鼓励学术争鸣 [4] - 采用戏曲舞台实践与文本研究结合的教学法,要求参与剧团编导工作 [6] - 通过古籍校注任务刻意磨练学生耐性,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