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

搜索文档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19日在成都召开
中国发展网· 2025-08-01 22:27
国家公园论坛概述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19日在成都召开 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1] - 论坛由林草局和四川省政府主办 预计200名代表参会 包括国内外专家、国际组织和媒体 [1] - 议程包括开幕式、主论坛、3个分论坛及主题成果展 主论坛将发布建设最新成果并邀请专家演讲 [1] 论坛核心议题 - 分论坛聚焦三大主题:"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 [1] - 40余位中外专家将参与分论坛讨论 主题成果展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生态保护等成效 [1] - 论坛旨在探讨"十五五"期间国家公园重大问题和方向 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1] 国家公园建设挑战 - 建设涉及从单一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转变 需重构管理体制机制 [2] - 涵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管制、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 具有点多面广特点 [2] - 论坛目标是通过多方参与凝聚共识 为未来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如何既坚守生态保护第一又能实现“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01 21:02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景象 [1] - 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6] -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增长至70只、80只左右 [6]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新国家公园创建进展 - 四川省纳入规划的国家公园共三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已成立)、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创建)、贡嘎山国家公园 [1] - 若尔盖国家公园拥有世界最大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将重点保护黑颈鹤、大天鹅等旗舰鸟类 [2] - 若尔盖创建方案包括"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减畜降牧,目标实现"减畜不减产、降牧不降收",推动区域绿色转型 [2] 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建设 - 国家公园建设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新阶段,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修订及监测体系建设 [3] - 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新公园设立 [3] - 已出台40余个改革方案、规划、办法及国家标准,国家公园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 [7] 全民公益性实践 - 三江源国家公园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达搬迁前近4倍 [4] - 武夷山国家公园对生态茶园补偿标准比园区外高9至13.5元/亩 [4] - 建议采取低门票预约制,建设全民共享基础设施,实施志愿者制度以提升公益性体验 [5] 国际合作与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2024年8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举办,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8] - 论坛将探讨"十五五"时期国家公园重大问题和方向,展示建设成果以推动全球自然保护合作 [8]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美丽中国建设擦亮生态“名片”
央视网· 2025-08-01 15:29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3] - 源头再现"千湖美景",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3] - 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3] - 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2.1万元 [3]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5]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5]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7] - 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7]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9]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9]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11] - 新发现多个新物种 [11] 总体进展 -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阶段 [11]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1 08:40
据了解,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今年8月18日—19日由国家林草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共同主 办。 (责编:刘橦洁、薄晨棣) 本报北京7月31日电(记者严冰)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稳步提升;出台40余个改革方案、规划、办法、国家标准等系列顶层设计重要文件,从总体目标、基本 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方面对国家公园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国家公园法通过全国人 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组建管理机构,一体推进科研、监测、宣教平台建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这些成绩充分表明,中国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
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国家林草局介绍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新华社· 2025-07-31 21:3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 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当地探索园区 内外土地等值置换,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 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当地还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园区内每亩林地 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 孙鸿雁说,总体来看,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系统治理,落实自 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慎设立新的国家公 园,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孙鸿雁介绍, 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原有自然保护地的单一要素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 治理转变,既涉及重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 ...
新闻分析: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新华网· 2025-07-31 20:2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正式设立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 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1]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 增幅约73% [1] - 海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获有效保护 [1] 国家公园与公众利益关联 -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生态系统 承担气候稳定器 自然净水机与空气净化器功能 [2] -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制度 对军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免票 [2] - 通过预约制度保障公众公平获得自然体验权利 [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以生态保护为第一级推进器 2013年至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 - 全民共享作为第二级推进器 体现全民公益性理念 [2] - 高标准建设访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共享基础设施 [2] 国家公园社会价值 - 提供体验中国最极致自然景观的公平机会 [1] - 志愿者制度允许公民通过实际行动回馈自然 [2] -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 [2]
国家林草局: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
第一财经· 2025-07-31 14:06
总体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孙鸿雁说,国家公园由原有自然保护地的单一要素保护向山水 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转变,既涉及重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又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 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社区民生发展等制度创新,可以说点多面广,对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 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孙鸿雁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 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 人参与管护巡护。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 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 强。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 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上世 ...
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都取得哪些成效?国家林草局回应
新京报· 2025-07-31 13:07
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 [1] - 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 [1]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1] - 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元至2.1万元 [1] 大熊猫国家公园进展 - 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1] - 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1] - 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成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投入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 [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果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 [2] - 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2]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栖息地向外扩展200多公里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恢复情况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2]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2] - 依托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发展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产业 [2]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措施 - 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2] - 建设生态茶园,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 [2] 国家公园创新探索 - 批复实施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3] - 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致害保险补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举办
新京报· 2025-07-31 13:07
论坛概况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2024年8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举办 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由国家林草局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 [1] - 论坛活动包括开幕式、主论坛、3个分论坛及主题成果展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演讲 [1] - 分论坛设置三大主题:"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 邀请40余位中外专家参与研讨 [1] 论坛内容与参与方 - 主题成果展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领域的成效 [1] - 参会代表约200人 包括中央部委、地方林草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及媒体等 [1] - 论坛将聚焦"十五五"期间国家公园的战略性议题 探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1] 国家公园建设背景 - 国家公园建设从单一要素保护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涉及管理体制重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制度创新 [2] - 论坛旨在搭建政府、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的交流平台 通过多方智慧碰撞为国家公园建设凝聚共识 [2]
生态环境部:正编制国家公园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第一财经· 2025-05-30 13:59
国家公园与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 生态环境部正编制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为首个行业标准,将提升监管水平 [1] - 两项国家标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1] - 标准依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科学评估 [1] 评估制度与现有研究基础 - 总体方案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 [2] -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保护地系统或具体自然保护地,但缺乏针对国家公园整体保护效果的定量指标体系 [2] - 现有自然保护地评估标准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区,由原环保、林业、海洋等部门制定 [2] 国家公园评估内容与方法 - 国家公园评估涵盖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违法违规情况等8项内容,周期为5年一次 [3] - 违法违规情况包括新增问题及整改率,均为扣分项指标 [3] 自然公园评估内容与指标 - 自然公园评估聚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及自然遗迹,指标包括受保护生态系统面积、物种种群数量、遗迹完整程度 [3] - 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涉及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等5项内容 [3] 评估结果等级调整机制 - 出现特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或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未整改,评估结果直接调整为差 [4] - 发生较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或被省级督察通报未整改,评估结果降一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