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然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虎豹翻倍 猿声重现!卫星俯瞰中国“最美国土”生灵复苏
央视新闻· 2025-08-20 01:35
据国家林草局消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系统得到大尺度、全要素整体提升。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力维系了"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我国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相互贯通。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几近灭绝的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目前,我国已搭建起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将稳妥有序推进新的国家公园,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 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万米高空卫星视角看国家公园 从卫星视角 俯瞰中国的国家公园 打开这本立体地理画卷 ↓↓↓ 三江源国家公园 全球海拔最高世界自然遗产 被誉为"中华水塔" 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随着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推进,这片"最美国土"正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沃土。 从卫星图 ...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央视新闻· 2025-08-04 09:0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自2021年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国家公园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7]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2]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2] - 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 [2]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3]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4]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4]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5]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5]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 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6] 国家公园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19日在四川举行 [7] -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见解 [7]
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都取得哪些成效?国家林草局回应
新京报· 2025-07-31 13:07
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 [1] - 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 [1]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1] - 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元至2.1万元 [1] 大熊猫国家公园进展 - 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1] - 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1] - 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成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投入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 [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果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 [2] - 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2]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栖息地向外扩展200多公里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恢复情况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2]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2] - 依托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发展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产业 [2]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措施 - 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2] - 建设生态茶园,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 [2] 国家公园创新探索 - 批复实施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3] - 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致害保险补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3]
广东高水准推进绿美保护地建设 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 - 广东现有1361个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1] - 1956年鼎湖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 [2] - 广东提出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省陆域国土面积15%以上、海域部分占省管辖海域面积8%以上的目标 [2] 政策与规划推进 - 广东省林业局制定全省自然保护地规划,构建统一、高效、规范并兼具广东特色的自然保护体系 [2] -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解决划定不科学、交叉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 [2] - 2023年以来陆续印发《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广东省郊野公园、山地公园建设工作方案》 [3] 监管与科技应用 - 全省207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建立巡护管理制度,各地发布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共计48部 [4] - 启用网格化巡护监测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提示系统,建立790个植被永久固定样地,布设数千台红外相机 [5] -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大中型动物红外相机全境监测网络,开展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和19个卫星样地的综合监测 [4] 生态效益与品牌活动 - 广东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有效保护全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6]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累计举办6363场主题活动,参与人次达395.68万 [6] - 上线"广东自然保护地公共服务系统",累计发布558个自然教育课程活动,预约到访人数达25万人次 [7]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大众日报· 2025-06-15 08:3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山东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千余场文博主题活动,展现历史文化资源并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2] - 山东博物馆举办鲁绣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学习基本针法与构图 [2] - 山东博物馆同期推出"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和"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两大展览,分别展出55件套书法珍品和70余件文物 [2] - 山东省备案博物馆达839家,其中774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2] 非遗传承与体验 - 全省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3]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和街区,指导公众体验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 [3] - 山东省文化馆举办非遗文创市集、剪纸精品展等多项活动 [3] 考古与自然保护 - 山东省将在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主场活动,成立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并发布考古研学地图 [3] - 东营市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揭牌,公布丹顶鹤、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的最新繁殖数据 [3] -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数量创历史新高,达233巢536只,累计繁殖4260只 [3] - 黑嘴鸥繁殖种群达9810只,数量稳定在1万余只 [3]
一级保护植物广西火桐首现西大明山
广西日报· 2025-06-13 10:06
广西火桐新发现 - 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广西火桐 该植物通体橙红色 未见绿叶 花序密集如"鞭炮"挂满枝头 经无人机抵近拍摄和专家鉴定确认 [3] - 广西火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21年从二级调升为一级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 具有"先花后叶"的独特物候特征 6-7月开花无叶 为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关键样本 [3] - 此次发现使西大明山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种类增至5种 刷新了广西火桐在广西的分布纪录 野生个体曾一度仅存个位数 [3] 生态保护成效 - 崇左市通过生态修复工程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等措施 显著改善西大明山保护区生态环境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栖息地 [4] - 广西火桐的发现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有力见证 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活力 并为破解濒危机制和人工繁育提供新希望 [3][4] 物种特性 - 广西火桐(Firmiana kwangsiensisH H Hsue)为锦葵科梧桐属落叶乔木 中国南部特有 因自然繁殖力弱 生境破碎化和历史人为干扰导致濒危 [3]
广东高水准推进绿美保护地建设,生态红利加速释放
南方农村报· 2025-06-09 13:36
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果 - 广东现有1361个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全国领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3][4] - 广东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1956年建立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并成为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 [7][8][9] - 全省已形成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包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 [16][40][41] 政策规划与制度建设 - 提出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占省陆域国土面积15%以上、海域占管辖海域面积8%以上的目标 [10] - 构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出台48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适用15个地级以上市 [12][29] - 印发《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文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行动之一 [19][20] 科技赋能与监管措施 - 建立790个植被永久固定样地,布设数千台红外相机,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37][34][35] - 207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建立巡护管理制度,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监管 [28][25] - 车八岭保护区建立全境动物监测网络,包含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和19个卫星样地 [32][33] 生态价值转化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举办6363场主题活动,参与人次达395.68万 [47] - "广东自然保护地公共服务系统"上线558个自然教育课程,累计25万人次预约 [48] - 连续举办六届自然保护地探秘活动和四届南岭观鸟嘉年华,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