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搜索文档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多地举行纪念活动 祭奠英烈缅怀遇难同胞
央视网· 2025-07-07 15:12
多地举行纪念活动 祭奠英烈缅怀遇难同胞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是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从那时起,"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 炮火共赴国难",并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北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今天举行 7月7日上午,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仪式,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开幕 式也同时举行。 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开幕式同时举行。主题展将于7月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通过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 +历史场景,结合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伟大历程。展出照片超过1500张,文物超过3200件。 为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此次还特别设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等专区。本次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总台记者 何畅:今天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在这里举行。参与这次仪式的600人,其中包括抗战将领遗属代表和抗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港首映
新华网· 2025-07-07 11:11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香港举行首映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首映礼在香港铜锣湾影艺戏院举行 观众出席观看首映场 [4] - 电影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出席首映礼并接受采访 [5] 纪录片内容与历史背景 - 纪录片取材自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真实事件 日军运俘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击中 舟山东极渔民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2] - 影片历时8年拍摄 抢救性寻访亲历者及后代 挖掘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 [2] -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历史起点在香港 与香港有深厚渊源 [6]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 该历史是鲜活爱国主义教材 提醒历史不应被遗忘 和平来之不易 [4] - 导演方励指出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 面向香港观众讲述抗战故事展现人与人真挚情感具有特别意义 [8] - 香港市民方女士认为 影片不仅是历史回顾 更提醒和平需要代代守护 [8] 影片发行计划 - 纪录片将于7月24日登陆香港院线 [8] - 公映前将进入香港理工大学面向学生群体展映 [8]
飞虎队抗战记忆展在北京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9:40
1941年,陈纳德将军率领一批美国青年来华,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 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被中国民众亲切称为"飞虎队"的部队,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冒险开辟了 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 中新社北京7月4日电 (刘洋)7月4日,"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 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展出"飞虎队"驼峰航线臂章、二战驼峰飞行员协会名录 等珍贵文物和照片,重现飞虎队的组建历程和中美空军并肩作战的历史。 图为"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展出的二战驼峰飞行员协会名录等文 物。 刘洋 摄 多位抗日空军英烈和中美空军混合团成员的后代也来到开幕式现场。中美空军混合团第三战斗机大 队分队长邢海帆的孙子雷明表示,驼峰航线飞行风险巨大,不少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20世纪90年代, 他的爷爷同一众老兵推动建设驼峰飞行纪念碑,以告慰牺牲战友的英灵,铭记这段历史。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云受访时说,抗日战争初期,昆明几乎没有防空力量。飞虎队首 战告捷后,昆明百姓欢呼终于不用再躲藏。在艰苦的飞行作战中,中美两国 ...
北京抗战文物数量持续增加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07:34
抗战文物新增与认定 - 北京地区近十年新增多处抗战时期不可移动文物 包括侵华日军摩崖刻石 日军兵营 碉堡和地道战遗迹等 这些历史遗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1] - 丰台区程庄路碉堡于2016年被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 该碉堡下层由日军修造 上层为中国军队后期添建 是日军"西仓库"军事设施的一部分[2] - 延庆区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地堡于2024年4月1日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该地堡由日军1939-1945年间修筑 用于控制沿线矿产资源[3] - 青龙桥车站日军营房于2019年获得文物认定并修缮 充实了车站的历史构成 为未来开放利用奠定基础[4] 地道战遗址保护与利用 - 大兴区王场村抗战地道及建筑遗存于2023年5月4日被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建成博物馆 日均参观人数约100人[5] - 该地道最初由村民白薯窖改造 后发展为能藏能走能打的地道网络 博物馆内复原了20多米长的地道供体验[6] - 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经过一年整备 于2024年5月重新开放 展览面积达1500平方米 展品增至187件 新增多个互动装置[6] 群众参与文物普查 - 房山区"侵华日军记功摩崖刻石"通过民间学者马志璞申请 于2020年被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 是北京现存已知唯一日军记功摩崖刻石[7][8] - 铁路文化学者王嵬推动康庄车站建筑群于2019年获得文物认定 该车站是南口战役重要历史地标[8][9] -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表示 群众参与是文物普查重要力量 近十年文保志愿者发现多处抗战文物[12] 文物认定机制 - 北京市文物局2024年7月18日发布通知开展不可移动抗战文物专项调查 新发现可随时认定增补[11] - 文物认定需经过申请 专家实地调查 公示等程序 如八达岭隧道地堡从申请到认定历时近一年[3][11] - 罪证类遗迹如日军建筑被认定为文物是为研究历史提供依据 而非颂扬侵略[11]
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抒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7:11
1937年7月7日,一个平静的夜晚。卢沟桥畔,日本侵略者的枪声猝然划破沉寂,战火燃遍华夏。"七七 事变"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便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在东北、华北 等地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妄图独占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北大营和奉天城(今沈 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警报如同警钟,在破碎的山河昼夜不息地鸣响——东北危机!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中国危机! 一个沉睡的民族在剧痛中惊醒。四万万胸膛里压抑的怒吼,化作黄河咆哮般的抗战宣言——从东北冻土 到五指山麓,从太行峭壁到滇西雨林,整个神州大地在刺刀逼迫下迸发出玉石俱焚的决绝。这是五千年 文明面对灭顶之灾的终极抗争,是用血肉在焦土上重铸民族魂魄的悲壮史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数不清的家书穿行于枪林弹雨之间,它们载着恋人的惜别、战友的遗恨、稚子 的呢喃、孤老的诀泪、桑梓的凝盼、民族的浩叹,如带伤的鸿雁背负千钧之重,辗转自焦土战场、异国 孤旅、动荡后方。这些墨迹斑驳的家书,字里行间烙印着刻骨之爱与切齿之恨,串联起家与国的斑斑血 泪。这些家书 ...
壮气遥托鱼雁 丹心永护河山(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7:11
一级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王俪桦配音 扫码收听 译制片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张筠英配音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何恺鹏配音 扫码收听 7月7日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88年前,"七七事 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 全面抗战的序幕。 图为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一级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沙景昌配音 扫码收听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已经接待 各界观众超过600万人次。与陈列馆相距不足百米,就是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抗联中学。这座以"抗 联"命名的中学,每年都要进行抗联精神的教育并组织学 生到陈列馆进行现场教学。今年清明节前,抗联中学师生 来到陈列馆,向抗联英烈敬献花篮,缅怀抗战往事。图为 抗联中学学生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听讲解员讲述八女投 江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李 钢摄 带着中国人真实朴素的情感,"人民家书"专栏今起和大家见面了。家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情絮语, 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 ...
“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的英雄墙。 云南瑞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云南德宏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云南瑞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侨机工与所驾驶的汽车合影。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车行驶。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滇西抗战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图为惠通桥遗址。 张殊凡摄 "赤子功勋"—云南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四个大字。 碑文这样写道: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 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 勋。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 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硝烟散尽,功勋长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今年 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 年前,马来西亚南 ...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抗战家书展览与收藏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主题展览,设置抗战家书视听空间,首次将左权、赵一曼等英烈家书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内容 [6]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藏清初以来各类家书8万余封,其中抗战家书200余封 [7] - 南京市委党史办启动抗战家书征集工作,重点收集八路军、新四军等爱国将士及社会各界民众家书 [11] -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对收藏的16封家书进行电子化,计划下次改陈布展时公开展示 [10] 抗战家书内容与价值 - 抗战家书涵盖1931至1945年期间,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正面战场官兵、社会各界民众及华侨华人等写给家人的书信 [6] - 家书内容既有火线厮杀记录,也有后方情话、军旅豪情和柴米油盐,代表抗战时期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6] - 家书提供抗战历史细节,为回顾、还原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新视角 [11] - 家书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与爱国情怀,作者为民族大爱舍弃小家与个人情感 [11] 代表性抗战家书 - 左权殉国前3天写给妻子的家书,回忆女儿点滴,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8] - 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家书,希望儿子记住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6][8] - 华侨青年符克家书,表达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9] - 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家书,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 [8] - 抗日烈士高传纪家书,表达打回老家的坚定意志 [10] - 菲律宾华侨王雨亭送子回国抗战时写的家书,希望儿子为新中国奋斗 [11]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投资分析信息。所有内容均为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涉及军事动员、群众支援和民族统一战线等历史事件,不包含可分析的商业或财务数据。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运营、市场动态或经济指标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3][4]
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历史事件背景 -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向中国守军开枪并炮轰宛平城,引发卢沟桥事变[4][5] - 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率部驻守宛平城和卢沟桥,果断下达作战命令与日军激战[5] - 29军曾在1933年春喜峰口战斗中用大刀歼敌5000余人,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激励士兵斗志[5] 军事冲突发展 - 7月8日黎明日军攻击卢沟桥附近铁路桥和回龙庙,3营10连1排排长沈忠明率部抵抗几乎全员牺牲[6] - 7月28日拂晓日军6万余人进攻北平南苑阵地,29军7000守军伤亡超5000人,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殉国[13] - 南苑战斗中17岁学生兵李鸿斌等首次参战,日军记录称遭遇"白日下的噩梦"般顽强抵抗[13] 教育文化保护 - 平津沦陷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遭洗劫,南开大学被夷为瓦砾[17] - 郑天挺忍痛留下5个年幼子女只身南下,参与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7][18][19] - 西南联大8年培养8000多名学生,产生2位诺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等杰出人才[19] 全民抗战动员 -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毛泽东等表示红军愿"保土卫国"[20] - 北平学联组织学生慰问前线并发起捐献麻袋运动,几天内大学校园麻袋"堆积如山"用于防御工事[21][22] -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八一宣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24][26] 国际影响与评价 - 中国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日军主力,以3500万人伤亡代价赢得胜利[27] - 1942年伦敦媒体称英国战争实始于1937年中国七七事变,中国抗战"裨益英美匪浅"[27] - 中国以反法西斯四大国身份参与创建联合国和战后国际秩序构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