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天目未来谷 梦幻生态城
杭州日报· 2025-08-21 10:26
项目概况 - 天目未来谷项目位于临安区於潜镇与天目山镇交界处 占地2422亩[2] - 首发区块生态研学城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备案 计划于本月底对外开放[2] 项目定位 - 项目是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考察活动重要承接地[2] - 项目定位为生态研学城 融入绿水青山生态画卷中[2]
滨海湿地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 “生态名片”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央视网· 2025-08-21 10:10
自然资源与生态特征 - 江苏海岸线总长度约954公里 由河沙冲积形成广袤滩涂和滨海湿地[1] - 盐城海岸线占全省61% 包含滩涂 湿地 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及麋鹿 候鸟 海洋生物多样性[1] - 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为全国最大沿海平原森林 由海洋沉积地经人工造林形成 占地6.8万亩[10] - 条子泥湿地为全球最大潮间带湿地 拥有414种可监测鸟类及丰富底栖生物资源[12][16] 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 通过退渔还湿 恢复水生植被 清理海洋垃圾改善湿地和海洋生态环境[3] - 大丰区建设20公里观海廊道 整合海湾滩涂与动植物资源形成生态景观[3] - 麋鹿保护区拥有全球最大种群 超85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完成自然繁衍[6] 旅游开发与市场表现 - 打造日出海湾 麋鹿保护区 森林滑梯 玻璃栈道 观光火车等多类型海洋文化打卡点[4][10] - 黄海森林景区今年入园游客同比增长超10% 生态绿岸吸引客流增长[12] - 条子泥湿地结合鸟类标本馆与实地观测 成为生态研学天然课堂[16] 区域协同与生态价值 - 黄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 实现人类 候鸟与海洋生物和谐共生[8] - 潮间带湿地通过涨落潮形成底栖生物链 支撑候鸟迁徙食物供给[14]
远山的回响丨余村:“点绿成金” 小山村惊艳世界
央广网· 2025-08-21 09:52
核心观点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实现从污染型矿山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的成功转型 形成民宿、农场、文旅等多元化业态协同发展的"美丽经济"模式 [1][2][29] 经济转型成效 - 村集体年收入从关停矿山后的20多万元低谷持续恢复增长 当前村民通过生态旅游实现显著增收 例如春林山庄民宿全年无休运营 年收入超百万元级别 [3][13][19] - 旅游业态从单一民宿扩展至复合型体验经济 包括亲子农场(如与余农场)、竹文化体验园(花海竹林Bambloom)、专业骑行社等 日均客流量达数百人 [19][22][25][27] 产业升级特征 - 传统高污染产业全面退出 三个土石灰窑及水泥厂彻底关停 替代以零污染的生态农业和文旅项目 [4][6][18] - 采用差异化高端定价策略 生态葡萄售价达30-40元/斤 较传统种植溢价5-8倍 通过原生态品质实现高收益 [19] - 项目投资规模升级 从初期60万元民宿投入扩展至百亩级竹林开发 配套设备投入超20万元(如电梯加装) [12][16][22] 人才与创新 - 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12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 形成跨领域人才矩阵 涵盖AI+农业、自媒体运营、国际骑行社群等新兴领域 [25][27][29] - 创客采用技术融合模式 例如利用竹材构建霍比特小屋、树屋等特色建筑 结合绣球花海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18][22][27] - 年轻创业者占比显著提升 28岁青年俞佳慧通过规划专业背景打造亲子农场 开业首日即吸引数百客流 [19][22][23] 规模扩张路径 - 物理空间从4.86平方公里扩展至245平方公里"大余村"格局 覆盖23个行政村 实现50倍区域一体化管理 [25] - 业态从住宿餐饮延伸至全产业链服务 如乡野骑行社提供装备寄存、路线规划等专业服务 增强客户粘性 [25][27] - 品牌影响力从地方升级为国际化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触达全球受众 形成文旅IP效应 [29]
延庆三张“金名片”含金量持续提升,近三年旅游接待量增幅超两成
新京报· 2025-08-20 17:42
文旅体商深度融合 - 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推动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含金量持续提升[1] - 2021年至2024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均超20%[1] 长城资源开发与保护 - 石峡村依托长城资源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3] - 延庆累计完成23公里长城保护修缮 砖石长城加固率达90%[4] - 无人机巡查范围覆盖长城总长度超43公里[4] - 石峡村成立北京市首个保护长城的农民组织 80名青壮年村民参与[3] 世园公园生态与运营 - 北京世园公园累计接待游客逾500万人次[6] - 园区拥有130公顷水域面积及丰富生物资源 包括乔木115799株、灌木218670株等[6] - 本年度研学活动累计吸引12万余人次参与[7] - 国际花园节等特色活动吸引超500万游客[8] - 冬季主打自贡非遗花灯产品 形成综合度假区功能[8] 冬奥遗产利用与拓展 -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承办29场国际国内冰雪赛事 吸引70余支国家队驻训[9] - 带动近50万冰雪爱好者体验冬奥项目[9] - 2024至2025雪季引入17项国内外顶级赛事活动[9] - 新增2200米冬奥滑降赛道"瑞雪大道"面向公众开放[9] - 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11] - 未来将联合张家口构建"京张旅游廊道" 推出跨区域精品线路[11]
“一错又一错”拥有旺盛生命力 350秒解锁踏“错”之旅全新方式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央视网· 2025-08-20 17:24
西藏湖泊资源概况 - 西藏拥有世界海拔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 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超过1500个 [4] - 代表性湖泊纳木错为世界海拔最高巨型咸水湖 蓄水量超870亿立方米 湖底最深处超过100米 [7] - 湖泊水资源主要依赖降水及冰川雪山融化补给 [7] 生态保护措施 - 纳木错核心区于2018年完成107户商户和45个临时摊位的搬迁 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13] - 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站开展每月一次的水质监测工作 持续跟踪湖泊生态状况 [11] 旅游产业升级 - 巴松错作为西藏首个5A级自然景观景区 启动《大巴松错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 计划2025年从观光游转向复合型度假目的地 [16] - 景区整合古村落、原始森林、草甸湿地等资源 形成串珠成链的文旅布局 实现自然风光与人文体验融合 [23] - 结巴村依托巴松错发展旅游配套 民宿数量从少量家庭旅馆增长至超过50家精品民宿 带动村民收入提升 [19] 旅游体验创新 - 羊卓雍错景区新增沉浸式打卡方式 替代传统岗巴拉山口观景模式 [14] - 巴松错推出深度户外探寻项目 涵盖牧场、瀑布、野生动物观察等多元化体验 [24] - 湖泊色彩呈现季节性变化 夏季因雨水携带泥沙呈现浅绿蓝色特征 [17]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加强生态修复,带动多元业态发展 “颜值”提升 “价值”递增(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0 16:28
生态保护措施 - 推行禁牧休养、植被修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等举措,精心守护赛里木湖 [2] - 2012年起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环湖禁牧面积累计达42.5万亩 [3] - 协调替代草场解决200多户牧民转场难题,实施人工种草、围栏管护缩短草场自然恢复周期 [4] - 草场植被覆盖率超95%,较禁牧前提升35%,亩均产草量至少增加50公斤 [4] - 实施赛里木湖生态保护项目,涵盖沟道治理、岸线加固、生态修复等 [7] - 入湖溪流科学布设梯级挡水堰减缓流速促进泥沙沉降,取缔所有环湖捕鱼点 [7] - 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湖区绿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7] 生态环境改善 - 赛里木湖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部分区域达Ⅰ类标准 [7] - 一度难觅踪迹的雪豹、北山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时常现身 [4] - 从船上往下看十几米深的水底沙石纹理清晰可见 [7] 旅游产业发展 - 2021年5月赛里木湖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8] - 截至8月18日景区接待游客57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39% [8] - 生态旅游催生湖畔丰富多样的业态,为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8] - 定期为牧民定制培训课程包括旅游服务规范与礼仪、普通话沟通技巧等 [8] - 观光马队旺季时月收入3万多元 [7] - 湖畔小卖部单日营业额过千元 [2]
“颜值”提升 “价值”递增(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赛里木湖水天一色,吸引各地自驾游客。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核心阅读 为了守护好赛里木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休养,修复草原植被,治理入湖 溪流。在多年保护治理下,赛里木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当地发展多元业态,带动群众增收。 8月的新疆赛里木湖,天蓝水阔,青山叠翠。湖畔的小卖部里,店主俄热扎·托留别克低头清点着货架 ——这个曾在草原上追着羊群跑的姑娘,如今开着这间小店,单日营业额过千元。 俄热扎家的变化,正是赛里木湖的变化带来的。近年来,赛里木湖所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 休养、植被修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等举措,精心守护赛里木湖,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优势惠及当地群 众。 禁牧护草 "牛羊挪窝,草长起来了"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畔有片茂盛的、能藏住羊群的草地,正是俄热扎 儿时记忆里的模样,"小时候放羊,羊往草里一卧,连脑袋都瞧不见。" 然而,随着牛羊越养越多,草场逐渐"薄"了。"草刚冒过脚脖子就被牛羊啃没了,风一刮,土往湖里 跑,水也浑了,看着心疼。"俄热扎说。 保护"赛里木湖蓝",刻不容缓。2012年起,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在赛里木湖重点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加强生态修复 带动多元业态发展 “颜值”提升 “价值”递增(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14
核心阅读 为了守护好赛里木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休养,修复草原植被,治理入湖 溪流。在多年保护治理下,赛里木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当地发展多元业态,带动群众增收。 8月的新疆赛里木湖,天蓝水阔,青山叠翠。湖畔的小卖部里,店主俄热扎·托留别克低头清点着货架 ——这个曾在草原上追着羊群跑的姑娘,如今开着这间小店,单日营业额过千元。 俄热扎家的变化,正是赛里木湖的变化带来的。近年来,赛里木湖所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 休养、植被修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等举措,精心守护赛里木湖,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优势惠及当地群 众。 禁牧护草 "牛羊挪窝,草长起来了"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畔有片茂盛的、能藏住羊群的草地,正是俄热扎 儿时记忆里的模样,"小时候放羊,羊往草里一卧,连脑袋都瞧不见。" 然而,随着牛羊越养越多,草场逐渐"薄"了。"草刚冒过脚脖子就被牛羊啃没了,风一刮,土往湖里 跑,水也浑了,看着心疼。"俄热扎说。 保护"赛里木湖蓝",刻不容缓。2012年起,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在赛里木湖重点保护 区域落地。截至目前,环湖禁牧面积累计达42.5万亩。 ...
四川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上升至185只 1227只野生大熊猫的安逸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9 08:22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 累计完成栖息地修复33万余亩,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促进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扩大[4] - 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大熊猫在修复区活动频率提升,2019-2021年连续记录到密集活动影像,近5年4次拍摄到母子同框画面[4] - 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从178只上升至185只,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监测与巡护体系 - 布设红外相机4600余台,年均巡护8.5万人次,巡护里程超10万公里[1][5] -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影像对比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常态化图斑核查[5] - 1227只野生大熊猫与1.1万余种珍稀物种共享优化后的栖息环境[2][5] 跨区域协同管理 - 2023年7月出台全国首个国家公园跨省协同立法,建立川陕甘三省协作机制[6] - 开展联合巡护和联合调查,消除省界毗邻区域巡护盲点[6] -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四川片区化解权属争议331处(1351.31平方公里),争议面积化解率达81%[7] 社区协同发展模式 - 龙苍沟镇发展"熊猫文旅"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1亿元,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9] - 平武县发展生态养蜂产业,通过改良蜂箱使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促进中草药传粉与农作物增产[9] - 建成8个重点入口社区,提供3000余个公益岗位,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440万人次[10]
从生态“痛点”到滨海“明珠”,广西犀丽湾生态修复成果丰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17:14
生态修复背景 - 犀丽湾曾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岸侵蚀严重 2021年天文大潮期间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 海岸线后退逾10米[2] - 无序开发和监管缺失导致生态恶化 沿岸违规搭建海鲜大排档和养殖棚舍达37处 浅海珊瑚礁覆盖率不足5%[2] - 过度捕捞和污染使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不达标 沙滩遍布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痕迹[2][3] 修复措施与成效 - 2019年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陆海统筹治理思路 分三阶段推进:拆除违规建筑、沙滩植被重建、划定生态保护区[3] - 2022年构建立体防护网体系 累计清理岸滩垃圾82.72公顷 修复沙滩2.52公里 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63.38%[4] - 种植耐盐碱植物1.2万株 投放人工珊瑚礁300个礁体 滩肩宽度达50米 绿化覆盖率超80%[3][4] 环境质量提升 - 海域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 沙滩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 海洋生物种类从37种增至89种[6] - 区域鸟类种群增至30余种 其中广西重点保护物种占三成 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提高3倍[4][6] - 建立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协同机制 组建20人民间护海队开展日常巡逻和垃圾清理[4] 经济效益转化 - 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带动周边产业增收3000多万元[5] - 提供1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间接推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从事生态旅游[6] - 严格控制每日游客量不超5000人 推行无痕旅游模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