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

搜索文档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述评(上)
经济日报· 2025-07-14 06:0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2] - 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达125.2,同比增长2% [2]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占比持续提升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超30% [2] 产业结构与升级方向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有较大潜力 [2] - 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高端仪器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2] - 需做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如船舶工业、水产种质资源),做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做优现代服务业(如金融) [3] 区域政策与产业布局 - 上海计划2030年形成"3+5+X"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 - 广东提出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4] - 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发布政策推动海洋产业能级提升 [4] - 需立足区位优势形成特色化海洋经济格局(如山东生态牧场、福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模式) [4][5] 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 远洋捕捞需通过数智化技术提升鱼种识别、海域监测等精细化水平 [6] - 山东"耕海1号"平台实现渔业养殖、文旅、科研教育三产融合 [5] - 福建探索"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储能"等跨界模式 [5] 要素支撑与生态管理 - 需科学划分海域范围保障重大项目落地 [6] - 对海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优先支持土地、海岸线等资源 [6] -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海洋产业 [6]
生态环境部:我国美丽海湾建设已进入“扩面、提质、增效”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6:48
美丽海湾建设特点 -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治理取得突破 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水质优良比例较基准年大幅提升32个百分点 河北秦皇岛北部湾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保持为100% [1] - 点蓝成金、高质量发展实践更有成效 浙江台州大陈岛诸湾探索"海洋蓝碳—蓝色经济"双循环模式 福建泉州大港湾推动环湾地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 - 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理念更加彰显 1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公众满意度都在95%以上 山东日照张北湾建成28公里阳光海岸绿道 福建厦门同安湾打造滨海旅游浪漫线 广东深圳大亚湾建设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2] 美丽海湾建设新阶段进展 - 建设范围扩大 重点打造美丽海湾数量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厦门、秦皇岛等7个沿海城市探索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3] - 工作矩阵更全 生态环境部系统组织开展海湾治理"把脉行"、优秀案例"采风行"、建设成效"回头看"及志愿服务活动 [3] - 治理成效显著 2024年162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超过85% 其中125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中华白海豚、勺嘴鹬等海洋生物保护成效显著 [3] - 机制创新活跃 各地推进治理体系、法规制度、两山转化等方面改革 生态环境部谋划金融支持美丽海湾建设项目库 [3] 美丽海湾建设未来规划 - 聚焦"水清"突破、"滩净"保障、"鱼鸥"乐家园、"人海"和谐的"十五五"新目标 [4] - 持续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增效 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和创新实践 [4] - 以高颜值海湾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湾区经济发展 助力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4]
政策洞察丨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共绘“深蓝”新图景
搜狐财经· 2025-06-25 13:50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达125.2,同比增长2.3% [2][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表现突出 [4]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500万千瓦,连续四年全球第一,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9]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已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4][5] - "十四五"期间沿海地区布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5] - 海洋新兴产业通过关联效应提升产业链完整度,改善海洋产业同质化问题 [4]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典型生态系统以优良为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 [7] - 建成"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覆盖1621个近海监测站位和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区域 [7] - 坚持陆海统筹原则,加强陆源污染控制,构建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监管制度 [8] 海上风电发展 - 2024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3910万千瓦 [9] - 实现2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批量应用,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6000万度 [10] -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实现500公里外海风电场并网,输电损耗降至3%以下 [10] 清洁能源投资 - 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规模预计达3.3万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最大能源投资国 [15] - 光伏领域投资表现亮眼,屋顶光伏和公用事业光伏成为最大单一吸引投资能源技术 [15] - 世界银行解除核能融资禁令,将支持太阳能、风能等项目,挖掘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潜力 [16] 政策与规划 - 两部门发文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明确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电源 [19] - 福建发布氢能产业规划,计划打造沿海氢能经济走廊,形成全省加氢网络 [23] - 陕西推进虚拟电厂建设,要求强化接入管理并完善市场运营机制 [24]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4: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玉林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4:15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广西将向海图强作为战略指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强化用海要素保障,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扩大向海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7] -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7] -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出海口,海岸线16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9] 玉林市向海经济发展 - 玉林市与北海市共建龙港新区,开发铁山港东岸码头,彻底打通了出海大通道,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转变 [7] - 玉林市依托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持续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构建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新高地 [7] - 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东莞市德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锂电池及原材料项目合作协议 [8] 海洋经济数据与成果 - 从2017年到2024年,广西累计792704.9亩用海面积获批复,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2580.9亿元,年均增长9.4% [11] -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向海经济核心区四市GDP从6565.12亿元增长到10929.91亿元,年均增长7.6%,高于全区GDP增速 [11] - 广西累计获批建设4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0][11] 海洋产业布局 - 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11] - 深海探测、海洋能源等未来产业"方兴未艾" [11] 活动与合作协议 - 自治区海洋局发布了《2024年广西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全面展示了广西管辖海域的生态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8] - 广西海洋研究院发布了《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客观评价了向海经济发展现状与态势 [8] - 玉柴集团发布了"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组、最新船舶发动机"有关向海发展成果 [8]
科技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扫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概况 - 会议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聚焦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测绘领域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科技进展 [1] - 39家创新平台代表和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包括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 [1] - 主题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地球陆表系统演化与人地关系和谐调控、遥感测绘科技 [1] AI与地理空间技术应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展示AI在城市空间治理、规划辅助决策和服务公众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3]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提出地理空间大模型技术,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由"数据孤岛"向"智能集成"转变 [3]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分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一体化布局研究成果 [3]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进展 - 南京大学实验室构建碳空间管控技术体系,将碳效应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 [5] - 天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基于"海—岸—内陆"三级空间单元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以天津都市圈为例实现港口群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5]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整合城市三维实景、物联网感知和时空大数据等多维信息 [6] 遥感测绘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使高分七号卫星无控制定位平面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10] -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建立"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将形变监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 [11] -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与分析,应用于交通优化、环境监测等场景 [11] 海洋与生态监测技术 -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攻关研制走航式海洋碳通量监测平台、水下无人机等装备,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空白 [11]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红树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实现物种盖度的精准分析 [12]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创新构建海岸带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海岸带空间冲突诊断模型和利用兼容性评价方法 [6] 数字化与智能化治理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推动规划决策智能化转型,整合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 [6]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验室创新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数字治理平台,解决山地城市特有的治理难题 [10] -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耕地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实现耕地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7][8]
海洋强省强市·浙江篇|陆海协作——浙江强化用海要素保障支撑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17:26
海洋强省建设战略 - 浙江依托独特地理区位和丰富海洋资源(陆域10多万平方公里 海域26万平方公里)建设海洋强省 [1] - "十四五"期间坚持陆海统筹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53万亩支撑10余个国家重大项目 [1] -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质效提升"与"量增"双轮驱动 [1] 海洋管理制度创新 - 2024年出台12条政策措施从规划引领 指标统筹 审批优化等5方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 压缩用海审查时限 推动海域复合利用 同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海岸带规划编制 [5] - 2024年启动海底路由规划修编 优化海底电缆管道布局 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5] 海洋产业发展 -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多万亩 首宗海域使用权实现全流程网上交易 [7] -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 支持LNG 核电等重大项目用海(六横LNG 三澳核电等) [7] - 实施用海用岛审核与使用金减免"双审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9] 海域空间高效利用 - 2022年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024年审批79个项目(5.6万亩)形成"光伏+养殖"等复合模式 [11] - 盘活存量用海20个项目撬动投资85亿元 推动三门 温岭等试点建设 [13] - 编制技术规范明确宗海立面界址界定方法 释放海域立体经济潜力 [1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开展280个海洋监测站位"体检" 生态状况稳中趋好 [16] - 实施11个重点修复工程 17个项目获国家级修复项目(全国前列) 获中央补助9亿元 [19] - 建立多源立体监测网络 赤潮预警准确率超70% 实现72小时预警 [19] 海洋碳汇探索 - 开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 建立四大类碳储量评估技术 探索光滩转盐沼的碳增汇路径 [22] - 完成海洋灾害智能网格预警网建设 建立"五清单三报告"防灾机制 [21]
春天,最美的山海在辽宁
辽宁日报· 2025-04-30 08:54
辽宁文旅资源概况 - 辽宁拥有中国最北海岸线 岸线总长2200多公里 占全国大陆海岸线12% 由东至西串联丹东 大连 营口 盘锦 锦州 葫芦岛六城 [3] - 辽宁文旅在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惊艳亮相 全方位展示山海风光与人文魅力 [3] - 丹东至仁川国际客货班轮"东方明珠8号"暌违5年后再度起航 架起东北亚海上桥梁 [3] 丹东文旅特色 - 丹东近期谋划62场文体活动 包括中国匹克球巡回赛 参赛选手可免费游览15家风景名胜 [4] - 丹东拥有沿江 沿海 沿边区位优势 及江 河 湖 海 泉 山 林 洞 岛 瀑等丰富资源 [4] - "一码游丹东"正式上线 整合景区购票 美食榜单 出行攻略等功能 实现智慧出游 [11] 大连文旅亮点 - 大连荣登马蜂窝"五一"东北热门城市榜首 凭借足球赛事 邮轮观光 浪漫樱花等多元体验 [3] - 推出八大系列春季文旅产品 举办近300场活动 包括足球 邮轮 赏槐等独有IP [5] - 设计活力体育之旅线路 涵盖海之韵怪坡 老码头景区 梭鱼湾足球场等运动场景 [11] 营口文旅活动 - 营口打造"河海营口在水一方"品牌 以观鸟浪 赏夕阳坠海为核心看点 [5] - 第七届春季旅游鸟浪推广活动落幕 推出河海文化游 户外穿越游等多元线路 [5] 盘锦生态旅游 - 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推出四大主题沉浸式活动 融合生态保护 科普教育与趣味体验 [6] - 辽河口湿地5月碱蓬草泛红 "中国最北海岸线"石碑成为热门打卡点 [6] 锦州与葫芦岛特色 - 锦州医巫闾山 笔架山"天桥"与凌河夜市形成"山海+美食"组合体验 [7] - 葫芦岛融合兴城海滨赶海 宁远古城拍摄 渤海湾观景等时空穿越体验 [10] 文旅产业创新建议 - 专家建议沿海六城开发沉浸式海洋夜秀 黄渤海分界线奇观 湿地观鸟等差异化产品 [12] - 通过资源差异化整合 产品创新升级 服务精细优化突破季节制约与服务滞后瓶颈 [12] 特色美食资源 - 丹东草莓 蓝莓 东港飞蟹 黄蚬子形成"山珍+海味"组合 [10] - 大连海菜包子 海肠捞饭 盘锦河蟹 营口海蜇体现地域美食密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