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五指山毛纳村借助雨林生态发展民宿业
海南日报· 2025-08-15 09:54
公司运营模式 - 采用村集体与公司合作运营模式经营民宿业务[2] - 民宿分为主楼区、船型屋区和树屋区三个区域 每个区域提供不同窗外美景和独特入住体验[2] - 树屋区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计划年底开放[2] 民宿经营状况 - 7月12日开始试营业 7月底正式上线OTA平台[2] - 上线后入住率达到70%左右 周末时常出现满房情况[4] - 客房价格设定在300元左右 符合大多数游客心理价位[4] - 在半个多月时间内就达到较高入住率水平[4] 产品与服务特色 - 结合当地大叶茶产业设置室外茶空间 供大型团队使用[4] - 计划打造文创产品 推出黎族织锦和黎陶制作等体验性业态[4] - 船型屋区域景色优美且有河流环绕 保障游客私密性[4] 就业与人力资源 - 招募5名毛纳村及周边村民就业 月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4] - 前台服务员月工资达到4000元 吸引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4] 区位优势 - 地处五指山水满乡 拥有独特雨林生态环境[2] - 暑期期间吸引游客前来享受山水之乐和清凉之旅[2] - 区别于内地村庄的别致雨林环境成为核心卖点[2]
国家林草局: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第一财经· 2025-08-14 10:32
2024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和贸 易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林草局最新披露,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经济 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 据国家林草局官网8月13日消息,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26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0.17万亿 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 一。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摄影 / 章轲 但同时,各地应避免生态旅游的类型、服务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 量范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等此前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 目前,中国生态旅游仍存在粗放开发、盲目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和政府调节 失灵等问题。应充分抓住生态旅游市场崛起、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加强区域协 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国家林草局13日公布的一组 ...
内蒙古阿尔山:生态旅游让“靠山吃山”变“养山致富”
央视网· 2025-08-14 06:43
生态旅游转型成效 - 生态旅游成为核心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 [1] - 森林覆盖率高达81.2% 86%市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5] - 2024年接待游客57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70多亿元 较2014年增长近3倍 [9] 产业结构调整 - 居民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生态旅游 养鹿庄园单次假期收入可达数万元(原养牛年收入数万元) [7][9] - 利用森林废弃物开发树皮画等旅游产品 从业者人均增收上万元 [4] - 政府引导闲置人口参与生态旅游 实现保护与增收双赢 [7] 生态修复历程 - 1950年代启动林业造林 荒山秃岭转变为四季皆景的生态旅游区 [3] - 林区停止伐木 全面转向旅游开发与生态产品利用 [5] - 通过草场承包和生态养殖降低牛羊对草场的破坏 [7]
黑龙江伊春:做足“林文章” 拓展“国际路”
人民日报· 2025-08-13 12:56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南部林海中,全长约110公里的乌带公路,讲述着林区发展的故事。50年前,乌带公 路为提升木材外运效率而建。如今,这条公路贯穿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点生态保护研 究基地,以四季美景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运营多年已老化的乌带公路开启提质改造工程。伊春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用 心"宠客"。做足"林文章",打好"生态牌",拓展"国际路"。这座中国东北边陲小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成就了柳暗花明又"伊春"。 从砍树到保护,从卖好木材到卖好生态,从吸引国内游客到拓展全球"朋友圈",乌带公路见证了伊春林 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的桥梁。 行走乌带公路,人们能真切看到,一条普通的公路串联起小兴安岭美景,延续着林业工人不怕险阻、埋 头苦干的创业精神,见证着伊春依托浩瀚林海赋予的生态底气,涵养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品质。 ...
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网· 2025-08-13 09:39
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 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悬河'入城了,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 霞说。 2025年5月29日,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樟子松嫁接红松穗条示范项目现场检查嫁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何重塑母亲河成为摆在彰武面前的难题。2020年,阜新市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 态"。 彰武在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发挥水田湿地效应,并通过实施引水入田工程,保障水田的用水需求。 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冷蒙古族镇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如今,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今春,这片土壤积累 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吴百灵说:"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 ...
“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揭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1 15:39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沈世奇表示,"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揭牌后,该中心 将联合青屿村委,积极联动新老村民,设立《青屿海洋保护地可持续利用公约》,开展"巡护员+生态 导览员"培训,通过中国鲎热点区域所在滩涂的栖息地修复、生态资源恢复并借助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 生态旅游,助力青屿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让渔民成为保护地的守护者与生态旅游的 受益者。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 "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青屿村东北侧,处于兴化湾湾口,覆盖滩 涂面积近900亩。该保护地海洋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中国鲎保护和放流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鲎的重要 产卵和育幼区。202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联合青屿村村委,推动建立"青屿中国 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并获得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为海行动"计划的支持。 ...
各地生态旅游引热潮 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1 13:46
江苏连云港渔湾生态转型 - 曾经的乱石山通过生态修复转变为满眼青翠的生态氧吧 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形成飞瀑、溪涧等亲水景观[1][2][4] - 当地保留青苔覆石、古木参天等原生山林资源 同时依山势建设亲水平台和安全步道 提升居民可达性[5] - 暑期日均接待大量市民 山水纳凉成为区域特色生态服务功能[2][4] 江西乐安古樟林生态经济 - 流坑镇拥有中国最大古樟林 沿乌江分布1万余株古樟 其中千年以上树龄达1000余株 形成十里翠带景观[6][8][10] - 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 对500年以上古樟挂牌管理 设立1100亩保护区 村民自发参与守护[10][12] - 开发"三仙樟"等千年古树IP 融合研学与生态旅游 年吸引游客量未披露但提及"游人如织"场景[8][12] 山西平顺太行山峡谷旅游 - 太行山峡谷通过水系侵蚀形成独特地貌 当前植被覆盖率达"层林叠翠"水平 暑期游客乘船游览量显著增长[14][16] - 峡谷景观包含高崖耸立、碧水绕山等元素 被描述为"壁立千仞"的天然画廊 具备深度旅游开发潜力[14][16]
石门村村民因护鸟而增收(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59
蓝冠噪鹛保护成效 - 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 [6] - 婺源县制定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计划5年内新增蓝冠噪鹛适生面积9000亩 [8] -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如种植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8] 生态保护措施 - 采用钢筋石笼加固堤岸并铺鹅卵石保护沙洲栖息地 [7] - 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政策,发放生态补偿金停止沙洲耕作养殖活动 [10] - 拆除鸡棚并另划养鸡区域以减少对蓝冠噪鹛的食物竞争 [10] 生态旅游发展 - 石门村2023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科普馆和研学基地接待33万人次 [10][11] - 民宿数量从2023年初的几家增至36家,村民人均增收3.6万元 [11] - 许美玲民宿开业以来营收额超70万元 [11] 观鸟产业拓展 - 打造110公里"翼境婺源"观鸟长廊和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 [12] - 2023年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经济效益超1亿元 [12] - 开发蓝冠噪鹛形象文创产品如书包、水杯、帽子等 [12] 社区参与模式 - 村委会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聘请45名村民做筏工并参与分红 [11] - 统一规划12个摊位供村民出售本地特产 [11] - 繁殖期关闭河岸步道并限制游客进入沙洲以保护鸟类 [11]
生态治理引鸟来:以“鸟”聚客擦亮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央视网· 2025-08-08 16:50
央视网消息:在河北秦皇岛,众多游客相聚美丽海岸,观鸟、赏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北戴河大潮坪湿地,观鸟爱好者们早早就赶到位于岸边的观鸟区域。碧海蓝天间,白鹭、斑嘴鸭、鸬鹚、遗鸥等众多野生 鸟类在此觅食栖息、嬉戏玩耍,灵动的身影与海岸相互映衬,显得生机勃勃。 大家纷纷按下快门,记录鸟儿们飞翔、戏水的精彩瞬间。 近年来,秦皇岛市持续推进近岸海域生态治理,净化入海河流,修复海洋生态,确保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一类标准;同时, 充足的鱼虾饵料资源也让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东方白鹳、丹顶鹤、黑鹳等鸟类开始光临这里。目前,秦皇岛鸟类名录增至513种,以"鸟"聚 客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雪山秘境走红 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09:58
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的深处,深藏着许多世界级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昔日的"小众"秘境,向更多的游客敞开怀 抱。一起走进雪山秘境,看如诗美景,感受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幸福生活。 俊秀的雪山,起伏的草甸,环抱着幽蓝的湖水。这里是藏在念青唐古拉山深处的秘境——萨普。 这里的山峰很特别。正中间那座山,山脊线条笔直,就像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居然一座雪山能长成如此标准的等边三角形。它的独特还来自 冰川。庞大的冰川搭起了一座高高的"舞台",群峰立于高台之上,一展绝美的容颜。 在藏语中,"萨"是"雪豹","普"是"山沟深处"。由于道路偏远,萨普雪山少有人至,直到2017年,才因为探险者的镜头走进大众视野。在社交网 络上,这幅"牦牛过桥"的景象惊艳了许多人,人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见它一面。 当地旅游部门抓住机会,积极打造生态旅游。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策马驰骋、观景旅拍,也可以夜宿帐篷,看静夜星空的浩瀚、日照金山的震 撼,更可以在雪山脚下欣赏一场特别的实景演出——"达布阿谐"。这种由劳动场景演变而来的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员们载歌载 舞,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非遗体验。 今年7月,萨普景区获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