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网· 2025-08-13 08:12
新华社天津8月12日电题: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我有牺牲的精神不可捐。"这闪耀着青春蓬勃朝气的诗句,是时年21岁的共产党员王崇实在1936年写的,这 正是王崇实短暂人生的光辉写照。 王崇实,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今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门庄子村)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王秀冬在村 里义务教书,是一位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耳濡目染下,少年王崇实逐渐 这是王崇实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 王崇实的侄子王新增介绍,王崇实尤其喜欢文学,爱看革命书刊,从十多岁就开始写童话,后来又尝试写小 说和诗歌。他写的《麦田里的风波》用散文形式描写拾麦穗的穷孩子和地主儿子斗争的故事,正是他组织穷 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师大附中读书的王崇实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抗日活动,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回到老家的王崇实没有停下参加革命活动的脚步,为躲避地方反动政权的 抓捕,他辗转到唐山赵各庄煤矿的中学求学,边上学边开展革命工作,在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之后,王崇实再次被学校开除,党组织指派他到林西、古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社· 2025-08-12 16:46
"我有牺牲的精神不可捐。"这闪耀着青春蓬勃朝气的诗句,是时年21岁的共产党员王崇实在1936年写 的,这正是王崇实短暂人生的光辉写照。 王崇实,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今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门庄子村)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王秀冬 在村里义务教书,是一位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耳濡目染下,少年王 崇实逐渐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 王崇实的侄子王新增介绍,王崇实尤其喜欢文学,爱看革命书刊,从十多岁就开始写童话,后来又尝试 写小说和诗歌。他写的《麦田里的风波》用散文形式描写拾麦穗的穷孩子和地主儿子斗争的故事,正是 他组织穷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 2015年8月,王崇实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如今,王崇实烈士的墓碑就矗立在天津盘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泛黄的照片和革命遗物静静摆放 在展厅中。每逢清明节,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到这里瞻仰。 "王崇实烈士在短短23年的生命历程里践行着红色信仰,也让'为理想奋不顾身'更加具象。"天津盘山烈 士陵园讲解员刘雅倩说,王崇实烈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家国大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挺 身而 ...
“青韵华章·时代交响”大连市青少年经典声乐作品交响音乐会圆满落幕
新华网· 2025-08-12 10:17
活动概况 - 大连市青少年经典声乐作品交响音乐会以"铭记历史·奋进复兴"为主题 由大连大学主办 大连城市国际交响乐团 大连大学交响乐团及青少年声乐歌者联合演出[1] - 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 上半场聚焦《红梅赞》《绣红旗》等红色经典歌剧曲目 下半场涵盖国家安全主题原创曲目《长治久安》及传统文化题材《越人歌》《梨花颂》等多样化表演[3] - 演出在原创歌曲《因为爱》中达到高潮 终场全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现场气氛达到顶点[5] 艺术表现与教育成果 - 青少年演员通过《星星岛》《童话在草原》等原创作品展现艺术创造力 同时精准把握古诗词戏曲及东北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3] - 演出采用"以大带小 相互影响"的思政一体化教育模式 实现专业技巧与艺术追求 政治理想的有机结合[7] - 观众评价显示青少年演员具备与专业管弦乐团合作的水准 体现艺术教育回归的成效[5] 组织与指导架构 - 音乐会由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 大连市教育局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 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 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指导[9] - 艺术总监由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许梅华教授担任 指挥家杜明执棒演出[1][7]
毕业致辞与启航哨声(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毕业致辞核心内容与趋势 - 毕业致辞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包含复旦大学校长强调保持兴趣好奇热爱[1]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指出AI无法替代人生脚本[1] 北京大学教授鼓励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 - 致辞内容凝聚家国情怀 治学精神 人文关怀和人生体悟 为毕业生提供重要指引并引发社会关注[1] - 致辞帮助毕业生应对身份转变的心态波动 作为校园"最后一课"对平稳步入职场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致辞内容价值导向 - 浙江大学校长强调实证理性 独立人格和非功利取舍在信息泛滥时代的重要性[2] - 南华大学校长指出世界变化孕育无限可能 危机蕴藏新生希望与机遇[2] - 近年致辞趋向关注现实需求 通过生活化叮嘱如"按时吃饭""拒绝内耗"引发情感共鸣[2] 人生发展理念 - 以河流比喻人生 强调汇聚分流共同塑造世界的多样性[3] - 倡导探索未知可能而非遵循既定答案 避免自我设限和急于证明[3] - 鼓励以勇气为桨 热忱为帆 通过持续奋斗创造独特人生轨迹[3]
从平凡里写出伟岸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位于华夏腹地的秦岭,像一条蜿蜒的分割线,将中国的地理、气候、资源差异明显划分为南北方。它和 合南北,泽被天下,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在生态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秦岭 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护。王洁的长篇报告文学《过秦岭》就真实记录了生态保护之下秦岭是如何不断走 向青翠、如何青山变金山的。 作者的文字很优美,也饱含着情感,这一定也是秦岭慷慨的馈赠吧。用她自己的话说,"大山的温厚、 草木的灵性、日月的精华,都会滋养着文字源源不断,从笔尖流淌。"她既写了秦岭的自然与历史,也 写了秦岭的凡间与苍生。在秦岭,人类与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谐共生,满山飘香的碧绿茶园与稻穗 扬花的层层梯田交相辉映。在秦岭,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保护不是一"封"了事,而是给 生活提供了创造的源头。我们从书中不仅看到秦岭的景色越变越美丽了,而且还看到人们的笑容越来越 灿烂了。作者抱着回家的心态"过秦岭",她也充分写出了秦岭这个家的温暖。当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 相信也会找到回家的感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作者在近3年的时间里走访了秦岭的56个村子,素材库里记录下 ...
山河印记·抗战家书丨82年后追寻“刘老庄连”82名勇士
新华社· 2025-08-11 21:07
0:00 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以血肉之躯殊死阻击日伪军1600 余人。 整场战斗,4连浴血奋战12个小时,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小锹砍……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 全部壮烈牺牲。 作者:毛俊 杨春春 杜飞 郝玉琼 林文杰 殷潮 配音:胡函博 编导:于跃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泛黄的家书上,写满了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李云鹏生前想要保家卫国的愿望。 烈士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自1969年起毅然扎根大哥牺牲地,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陵园,并宣讲英雄事迹2000余场,让英名永传。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那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与无畏担当,在每一个被英雄故事点燃的心灵里,生生不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纸短情长话家国
新华社· 2025-08-11 15:13
核心观点 - 抗战烈士家书展现英雄人物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 通过牺牲小我实现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 [1][2][3][4][5][6][7][8][9] 人物抉择与牺牲精神 - 吉鸿昌变卖家产购枪抗日 就义当天绝笔信中仍托付妻子教养子女 [2] - 蔡炳炎在淞沪会战前致信妻子表示"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 三日后殉国 [2] - 张自忠明确表达"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海不清 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 [2] - 高捷成高呼"国家得救 民族得存" 体现生命与山河融为一体的信念 [2] 诀别信中的家国情怀 - 左权牺牲前3日给妻子信中写道"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展现革命者从容 [4] - 郝梦龄在忻口前线宣告"成功不必在我 我先牺牲" 体现先驱者坦荡襟怀 [4] - 肖永智病榻致信指出"为革命流洒鲜血是革命战士的天职" [4] - 罗锦文赴前线前告知弟弟"为民族生存而战纵使捐躯是有意义的归宿" [4] 铁骨柔情与家庭牵挂 - 彭雪枫家书中既与妻调侃未来孩子命名 又分享研读《苏联红军战史研究》心得 [6] - 戴安澜远征缅甸前致妻子信中对亲人命运表达剜心思虑 两个月后以身殉国 [6] - 陈钟书临终遗嘱未提战功 唯托孤于国求子女免于"孤寡无依" [6] 理想信念与民族觉醒 - 赵一曼囚车上写绝笔要求孩子"替代母亲继续斗争" [8] - 袁国平给侄子信中指出"中国抗战前途很好 最后定可战胜日本" 表达对未来确信 [9] - 赵渭滨通过比较国共两党军队表现 明确认为"未来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 [9]
长河流转,诗心不朽——又见话剧《杜甫》
新华社· 2025-08-09 10:42
话剧《杜甫》创作背景 - 话剧《杜甫》由北京人艺知名编剧郭启宏创作,是其文人三部曲后的又一历史题材作品,聚焦唐代诗圣杜甫的人生际遇 [2] - 该剧为北京人艺现任院长冯远征首次独立执导并主演的作品,首演于2019年 [2] - 剧情围绕"安史之乱"后杜甫的仕途坎坷、与李白等友人的聚散离合展开,展现其忧国忧民情怀 [2] 艺术特色与创新 - 采用多层空间"梦中梦"结构,融合浪漫写意与现实白描手法,如杜甫与李白梦中相会、对"三吏""三别"的客观刻画 [6] - 舞美设计突破传统,以金属线条框架为主体,通过旋转光影营造竹林山水等多元意境 [6] - 主创团队在古典与现代、写实与写意间寻找平衡,探索新的审美表达方式 [6] 文化价值与市场反响 - 剧中融入《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名篇,通过戏剧化呈现赋予诗句新韵味 [3] - 不仅再现杜甫个人经历,更折射大唐"诗之江湖"群像及动荡时代特征 [3] - 自2019年首演后已进行第五轮复排,持续吸引新观众 [7] 核心创作理念 - 主创强调展现杜甫作为"真实的人"的世俗沉浮与精神高贵,而非符号化形象 [2] - 通过戏剧语言传递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胸襟与家国情怀 [3][8] - 目标带领观众穿越回大唐诗歌世界,激活文化基因中的杜甫记忆 [4]
纸短情长!透过纸背见抗战英魂 沉浸式感受先烈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8-05 17:38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持续引发关注。展览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其中, 赵一曼家书、左权家书等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抗战家书,成为观众触摸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的生动载体。 本次展览还通过数字大屏、透明展屏等设计,对左权家书、傅常家书等进行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改造。此外,展览的第二部分也 特别设置了抗战家书视听空间,10封抗战家书在AI技术的助力下,被制作成了10部微缩版的"纪录片"。原本白纸黑字的家书在这里变 得可听、可看,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地感受抗战英烈的精神世界。 专家表示,抗战家书属于第一手史料,它生动直观地呈现这些抗日英雄当时的心态、实际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他们把对国家的 爱,对于侵略者的恨和对家庭的爱,通过家书很好结合,更好弘扬的家国情怀观念。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2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前线抗日。1935年冬,她在掩护战友时不幸被俘,身 负重伤。日军为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连夜对其进行审讯。 ...
在纪念馆,家国情怀这门必修课“直抵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03 09:47
纪念馆与思政教育融合 - 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1920年8月首版《共产党宣言》因封面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及承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的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 通过西迁故事传递"伟大始于平凡"的价值观 [1] - 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变形手榴弹文物通过战争细节展现历史残酷性 激发学生对牺牲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4][6] 馆校协同创新模式 - 教育部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含抗战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标志性场馆 推动纪念馆深度融入国家育人体系 [1] - 香山革命纪念馆与北京10所高校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仪式教学服务全国学生 [5] - 西柏坡纪念馆创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舞台剧 以歌舞情景剧形式重现历史 [5] 教学实践与情感共鸣 - 兰州大学副教授李晓莉通过王学礼烈士绣字枕套故事 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爱结合 强化学生对牺牲精神的认知 [5][6] - 西安交通大学靳小勇教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设计"赴延"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8] -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沈欣怡在中共一大会址观察打满补丁的长衫文物 对"革命者清贫生活"形成具象化理解 [9] 教学效果深化策略 - 兰州战役纪念馆采用"双师教学"模式 讲解员还原"铁桥保卫战"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将精神应用于科研与基层就业 [12] - 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院长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 通过社区宣讲、音乐演奏等形式深化价值认同 [14] - 高校与纪念馆需建立效能评估体系 追踪文物故事引用频次及学生行为变化 实现从"打卡式参观"到"信仰扎根"的转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