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商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超级科技日
数说新能源· 2025-04-22 11:27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 全球首款兼具800km续航和峰值12C超充能力的电池 [1] - 采用超晶石墨材料提升锂离子潜入速度 亚微米级传导颗粒 [1] - SEI再生增强电解液实现纳米级液相高速传输 [1] - 均衡电子流技术使电子传输面积扩大一倍 [1] - 碳包覆纳米超导技术加快正极电子传导速度 [1] - 峰值充电功率超过1.3MW 充电5分钟续航520km [1] - 低温充电性能优异 -10℃下15分钟可充至80%SOC [1] - 亏电状态下仍能保持830kW功率输出 [1] 钠新电池 - 突破单一锂资源限制 钠资源地壳含量达2.74% [2] - 能量密度提升超过50% 采用自生成负极技术 [2] - 开创无膨胀负极技术解决高能量密度电池膨胀问题 [2] - 循环寿命提升 构建高能SEI [2] - 安全性提升 重构电解液体系结合表面电场调控技术 [2] - 环保优势显著 碳排放比锂电池降低60% [2] - 极寒性能优异 -40℃能量保持率超90% [2] - 能量密度达175Wh/kg [2] 电池应用 商用车应用 - 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 零下40℃可正常启动 [3] - 循环寿命达8年 使用成本降低61% [3] - 配备智能BMS系统 25年6月量产 [3] 乘用车应用 - 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钠系动力电池 [3] - 混动续航超200km 纯电续航突破500km [3] - 亏电状态下仍可120km/h高速行驶 [3] - 充电峰值5C 电池寿命超10000次循环 [3] - 25年12月量产 [3] 双核架构技术 - 采用航空级双核设计理念 [4] - 高压双核支持串联/并联/独立驱动模式 [4] - 低压双核确保整车电网不断电 [4] - 结构双核采用堡垒式双仓设计 [4] - 热失控防护双核实现分区隔离和主动防御 [4] - 热管理双核支持分区调温 [4] 技术升级 - 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 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 [5] - 离子传导速度提升100倍 [5] - 自生成负极界面保护层使活泼组分渗透率下降93% [5] - 电芯稳定性提升80% [5] - 适配多种材料体系 钠电达350wh/L 三元超1000wh/L [5] 产品系列 - 钠铁双核电池:75度电 续航700km [5] - 铁铁双核电池:续航超1000km 每公里成本0.1元 [6] - 三元铁/双三元电池:输出功率超1000kW 续航超1500km [6] 公司创新能力 - 海外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二 [6] - 拥有20多款专用仿真软件和30多个自研核心算法 [6] - 持续创新历程:2016年CTP技术 2022年麒麟电池 2023年铁锂4C超充 [6] - 2024年推出骁遥电池 2025年发布钠新体系 [6]
研报 | 欧美车用固态电池验证加速,预计最快2026年逐步实现量产
TrendForce集邦· 2025-03-13 12:48
文章核心观点 固态电池是具备商业化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欧美厂商致力于开发大规模生产技术,加速性能验证,部分新兴企业半固态、准固态电池已进入样品交付和中试样品验证阶段,预估最快2026年左右量产第一代产品,但商业化初期面临产能扩充、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建立等挑战,半固态、准固态电池将成过渡选项 [1][4] 产业现状 - 固态电池为具备商业化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欧美厂商致力于开发大规模生产技术,加速车用固态电池性能验证 [1] - 2010年代中期法国Blue Solutions率先在欧洲将聚合物固态电池推向商业化,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在乘用车领域未取得商业成功,至今未有欧美厂商推出使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1] 企业进展 - Factorial Energy、QuantumScape和SES AI等新兴企业开发半固态、准固态电池已进入样品交付和中试样品验证阶段,预估最快2026年左右逐步量产第一代产品 [1] - 截止2024年底,QS、Solid Power等17家欧美固态电池企业融资总额已突破42亿美元,部分厂商将研发成果扩大到中试规模,并与整车厂商合作进行装车测试,如Factorial Energy已交付样品给Stellantis和Mercedes - Benz等客户进行原型车辆道路测试 [2] 企业信息 |企业|总部|固态电解质|成立时间|投资者|电芯进展|能量密度| | --- | --- | --- | --- | --- | --- | --- | |Factorial|美国|聚合物/硫化物|2013|/|B样|391 Wh/kg| |QuantumScape|美国|氧化物|2010|/|B样|301 Wh/kg| |SES|美国|半回花|2012|/|B样|417 Wh/kg| |Solid Power|美国|硫化物|2011|Ford等|A样|390 Wh/kg| |Blue Solutions|法国|聚合物|2007|BOLLORE|量产(Gen1 - 3)|< 250 Wh/kg| |Solidion|美国|整合物复合|2015|/|A样|> 350 Wh/kg| |ilika|英国|氧化物|2004|/|Pre - A样|> 310 Wh/kg| |BASQUEVOI|西班牙|聚合物|2022|enagas等|A样|450 Wh/kg| |ION®|美国|氧化物|2015|/|A样|300 Wh/kg| |F 50 U THOR|比利时|氧化物|2021|LRM|Pre - A样|318 Wh/kg| |IONIC|美国|聚合物|2011|/|A样|400 Wh/kg| |Ampcera|美国|硫化物|2017|/|Pre - A样|> 400 Wh/kg| |其他|/|/|/|如Johnson Energy Storage等,电芯开发大部分还处于A样阶段|/|/| [2] 技术路线与挑战 - 欧美业者锁定聚合物或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主的技术路线,正加速朝向中试推进,处于技术验证至量产转型的关键期 [3] - 固态电池商业化初期面临产能扩充、生产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建立等挑战,全固态电池有多项技术瓶颈待突破,半固态、准固态电池将成欧美企业过渡选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