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企一策
icon
搜索文档
“一企一策”精准滴灌 山东多地为企业发展“减负提速”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2:24
环保设施升级与生产效率提升 - 宁阳县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通过第三方技术专家指导企业锅炉技改 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45mg/Nm³以下且热效率不低于87% [1] - 帮扶专班排查18个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推动17家企业完成专项整治 其中12家企业污染物排放下降同时生产效率提升5%至8% [1] 稳岗补贴与人力资源支持 - 茌平区实施"免申即享"模式发放稳岗返还补贴 企业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即可获得资金 如金号家纺集团32.64万元补贴全程线上办理 [3] - 通过大数据比对筛选符合条件企业 稳岗资金用于员工社保缴纳和技能提升培训 支撑近两千人员工队伍稳定 [3] 融资支持与贷款协调 - 郓城县唐塔街道协调金融机构采用存货抵押方式 一周内为恒胜纺织公司解决500万元贷款需求 [6] - 枣园镇组织政银企对接会推出特色信贷产品 达成授信项目贷款8600万元 [6] 审批流程优化与项目加速 - 兰山区首创"快勘工作室"压缩审批时限 项目踏勘周期从3-5天缩短至最快几分钟 [7] - 2024年招引产业项目135个 包括4个500强项目和16个超10亿元项目 [7] 项目落地与产能建设 - 依能优典大健康饮品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3个月 首套产线投产刷新同类项目建设速度 年产10亿瓶饮品 [7] - 菏泽鲁西新区为企业解决审批、申报、用工等问题20余件 如推动设备提前一个月交付保障项目进度 [7] 工作机制与服务模式 - 郓城县实施"一家企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包到底"机制 开展金融赋能、降本增效等四大专项行动 [6] - 枣园镇为规上企业配备"企业秘书" 科级领导+中层干部帮包机制及时送政策解难题 [6]
为什么90%的营销策划公司都在做无效工作?从精锐纵横的反套路说起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36
行业现状 - 市场上90%的营销策划公司为客户做无效工作,行业普遍存在方法论失灵现象 [1] - 传统营销策划公司陷入两种极端:沉迷大创意忽视商业本质,或过于注重细节缺乏战略高度 [1] - 典型案例显示某茶饮品牌投入300万营销预算仅获得VI设计和空洞slogan,市场反响平平 [1] 成功方法论 - 精锐纵横提出营销必须服务于生意增长的核心主张,从商业本质出发 [1] - 区域白酒品牌案例中,通过分析渠道动销数据发现80%销量来自婚宴市场,构建差异化定位后实现年销售额增长47% [2] - 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从市场数据和行为观察出发的策略制定哲学 [2] 有效营销策划基准 - 可量化:策略需与明确商业指标挂钩,如某母婴品牌单店月销提升30% [5] - 可复制:成功模式需能规模化应用,如烘焙连锁品牌形成可快速复制到新店的营销模板 [5] - 可持续:策略需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要求深入理解行业本质和消费者行为变迁 [5] 企业选择标准 - 警惕万能方案,应坚持一企一策拒绝套路化作业 [2] - 看重商业理解而非创意炫技,需能用老板语言讨论生意问题 [2] - 考察实战案例而非公司规模,小而精团队更能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3] 行业趋势 - 行业正从追求表面热闹回归商业本质,营销价值在于推动生意增长而非制造噪音 [6] - 未来赢家是能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策划公司 [6] - 企业选择标准应更务实,关注实际业绩提升而非方案呈现形式 [6]
深圳药企“上楼”遇阻①:“一企一策”VS规则透明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4:55
生物医药企业"工业上楼"困境 - 深圳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生产场地短缺问题,难以找到符合药品生产许可证要求的独栋厂房 [2] - 企业需7000平方米生产场地但仅能找到14000平方米的独栋或半独栋厂房,面积不匹配造成成本冗余 [6][9] - 深圳推行"工业上楼"政策以集约用地,但生物医药企业因监管限制难以通过该模式解决生产场所问题 [3][9] 监管政策与执行矛盾 - 国家未强制要求非特殊药品(如高致敏性、生物制品)使用独栋厂房,但广东省实际操作中要求"一企一栋" [3][5] - 广东省药监局采用"一企一策"审核机制,缺乏透明标准,非独栋厂房申请生产许可证通过率极低 [4][10] - 深圳卫光生命科学园3家申请"上楼"企业仅1家获生产许可证,另2家因不确定性放弃入驻 [10] 行业诉求与建议 - 企业呼吁广东省出台细则,明确非独栋厂房的生产准入类别和硬件标准(如"白名单"制度) [11][12] - 人大代表建议允许同一厂房内多家企业申请生产许可,制定多用户厂房标准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1] - 现有2家获证"上楼"企业案例具有特殊性(独立楼层或无需共用设施),难以复制推广 [13][14] 政策执行障碍 - 国家药监局现场检查专家可能对"上楼"模式提出交叉污染质疑,增加企业整改风险与成本 [13] - "一企一策"机制导致企业投资不确定性,影响产业长期投资意愿与营商环境 [14] - 生物医药生产场所属重资产投入,缺乏明确标准前企业不敢贸然改造厂房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