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科创区

搜索文档
城记|经济密度沪上第一的黄浦 缘何既有“事业心”又有“幸福感”?
新华财经· 2025-08-27 23:14
聚焦构建中央科创区,黄浦加快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若干未来产业赛道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为支 撑的"1+N+1"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基地和脑机接口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区内市级孵化 平台和科创载体逐年增加,创新主体加快集聚。 新华财经8月27日电(杨子华)截至2024年底,黄浦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4亿元,区域经济密度达到 163亿元/平方公里,保持全市首位、全国前列;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全区新落户 人才超过1.5万人……8月27日,上海黄浦发布"十四五"发展成绩单,多项数据亮眼。外滩金融集聚带的 繁华璀璨,新天地商圈的时尚雅致,以及2601万亿元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和每年超万场文化演出,这块 市中心的宝地,俘获了全球企业和创新人才的"事业心",也让更多人收获"幸福感"。 经济密度沪上第一,83家跨国公司总部的选择 7月下旬,一则消息让摄影圈振奋,徕卡相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签约落地黄浦。徕卡相机在摄影师 中可谓大名鼎鼎,同期徕卡小米在沙美大楼举办的"一百年一眨眼"影像特展也引来围观,圈中人士纷纷 安利,"一次不容错过的光影盛宴"。 徕卡等外资企业的入驻彰显黄浦的"国际范"。据统计 ...
45年,深圳城市“封面”迭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7:37
深圳城市封面演变与总部经济发展 - 深圳45年来城市封面不断迭代 从罗湖国贸大厦到福田CBD再到南山科技园区 体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功能定位的升级[1][3][11] - 四代第一高楼同框入画 包括160米国贸大厦(1985年) 地王大厦(1995年) 京基100和平安金融中心(599米) 构成深圳经济空间传记[3][8][9] 罗湖片区总部经济雏形 -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开发城区 在1980年代率先显现总部经济特征 1982年成立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设立[6] - 商业银行总行或市级分行前20强中有11家从罗湖起步发展 形成早期金融机构集聚效应[6] 福田CBD金融总部集聚 - 福田区拥有纳税超亿元楼宇159栋 持牌金融机构295家占全市近六成 市级总部企业111家占全市约三成[9] - 平安金融中心保持深圳第一高楼纪录 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容纳超3万人常驻办公 2023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塔联盟成员[8][9] - 配套服务业高度集中 包括全市61%资产评估机构 42%会计师事务所 38%律师事务所 23%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 南山CTD科技总部崛起 - 南山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500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家全国第一[13] - 腾讯雇员达11.12万人(2025年6月) 微信及WeChat月活突破14亿 大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超70%[11][12][13] - 2024年小米研发人员2.26万人 Q2研发支出78亿元同比增长41.2% 未来五年计划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17] 总部形态向生态化演变 - 腾讯投资85.2亿元建设大铲湾"企鹅岛"总部园区 占地80.9万平方米 可容纳超8万人办公 2024年建成30%并启动试运营[18][19] - 企业总部从单体楼宇向总部生态体系演变 如华为松山湖小镇 腾讯企鹅岛 阿里云谷等 注重跨部门交流与创新触发[18][19] - 苹果Apple Park占地26万平方米 耗资50亿美元(约330亿元人民币) 通过低容积率设计促进创意迸发[19] 科技企业战略布局 - 大疆2024年5月斥资22.87亿元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拿地 建设智能航空系统产业生态全球总部[13] - 抖音和小米2024年7月启用深圳后海总部大厦 两地相距不足1.5公里 小米明确深圳将承担全场景技术生态关键角色[17] - 深圳形成一小时产业链优势 能高效调动周边资源 对科技企业总部配置功能具有显著吸引力[17]
45年,深圳城市“封面”迭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9:44
(原标题:45年,深圳城市"封面"迭代) 南方财经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而这本书的"封面"往往最先映入眼帘,是城市气质的浓缩体现。 在北京,如今的城市封面或许是中关村,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与互联网科技巨头肩并肩;在上海或许是陆家嘴,金融机构与跨国企业Logo塞满外 滩天际线;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金丝雀码头成为高净值人士与金领新贵的梦想之地…… 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中最受瞩目的经济特区,45年来"封面"不断迭代。 (深圳城市 " 封面 " 迭代) 第一高楼"觉醒" 站在社媒平台上爆火的"深圳曼哈顿"机位,广角镜头中,国贸、地王、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四代"第一高楼"同时入画。 那是罗湖的黄金年代。因罗湖紧邻香港,深圳"第一次创业"期间,开发建设主要集中于此,目标是建立外向型经济,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 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过最初十年的建设,罗湖区2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商业中心建成几十栋高层建筑,都市化面貌逐步形成,外界对深圳经济特区也更有信心。"深 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副总规划师、高级建筑师陈一新回忆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