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搜索文档
国际知名战争史学家、英国历史学教授奥弗里接受《环球时报》专访:“1931年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环球时报· 2025-09-18 06:43
文章核心观点 -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其著作中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挑战了西方传统叙事[1][2] - 二战的重要起因是新旧帝国之间的争夺,日本是建立新帝国体系的先行者,其1931年的侵略行动是暴力创建新秩序的第一步[1][4] - 中国是第一个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国家,其抗战持续时间最长、士兵规模巨大,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而非次要的角色[5][6] 二战起点与叙事框架 - 奥弗里将二战起点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旨在与西方将二战简化为“与希特勒的战争”的传统框架区分开来[1][2] - 采用14年抗战视角是为了从更宏观的全球背景出发,探讨二战前五六十年全球秩序的演变[2] - 上世纪30年代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决定建立新帝国的十年,而1931年是这一切的起点[4] 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 -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5] - 参战的中国士兵人数超过了英美两国的总和,其战争的规模和深远影响理应得到更多关注[6] - 中国始终坚决抵制新兴帝国主义势力,在抗击新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5] 对日本历史认知的评价 - 奥弗里批评日本未能深刻认识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实施暴力与侵略的广泛程度及所犯暴行的严重性[7] - 日本一些战争题材影片将日本描绘为“战争受害者”而回避侵略历史,日本亟需以更诚实的态度直面其发动战争的事实[7] - 日本曾以“西方试图主宰亚洲”为其侵略行为辩护,但这不能提供任何正当性[7] 二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 - 二战的核心教训是世界不容再有一场全球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绝不能发生[9] - 战争不仅是军队间的对抗,更是社会层面的全面冲突,二战后国际社会通过《日内瓦公约》等旨在保护平民,但该目标在现实中未得到落实[9] - 政治家在汲取历史教训方面严重缺乏反思,往往只关注眼前局势并将暴力视为有效手段,这种思维是战争继续的根源[9]
一口气深入了解中国如何撬动世界反法西斯战局
虎嗅· 2025-08-26 20:03
历史叙事差异 - 西方普遍认为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 [1] - 日本侵华实际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 [1] - 存在东西方对二战起始时间认知差异 [1]
“通往东京之路漫长而血腥……”——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
新华社· 2025-08-17 23:14
二战结束80周年纪念活动 - 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举行二战结束80周年纪念仪式 播放杜鲁门宣布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广播讲话及历史影像 [2] - 仪式出席者包括3名百岁二战老兵在内的约300人 现场陈列二战战机坦克鱼雷艇等装备 [2] - 杜鲁门讲话强调通往东京之路漫长而血腥 日军罪行无法弥补和遗忘 珍珠港事件不应被忘记 [2] 二战历史影响与教训 - 二战是全球最惨重浩劫 从南京大屠杀到纳粹大屠杀均不应被遗忘 [2] - 美军二战阵亡41.68万人 全球逾6500万人丧生 战争胜利代价高昂 [2] - 全球冲突塑造战后新世界 至今影响每个国家及21世纪人类社会 [2] 老兵观点与社会反思 - 二战老兵分享战时及战后经历 表达不希望再发生类似事件的强烈愿望 [3] - 新奥尔良居民指出人类对二战教训学习不足 需加强教育博物馆建设和跨文化交流 [3] - 杜鲁门期望美国与国际社会共建合作和平的新世界 80年后其讲话与现实形成担忧对照 [3][4]
博物馆里的二战记忆系列(一):面包、步枪和计算机,欧洲的二战往事
环球时报· 2025-08-11 07:03
列宁格勒围城下的黑面包 - 1941年9月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城后,300万市民每天仅能获得125克掺杂松针、木屑、棉絮甚至墙粉的黑面包 [2] - 德军原计划3周内占领列宁格勒失败后,改为实施长达872天的饥饿封锁策略 [2] - 封锁初期面包由燕麦片、大麦和大豆混合制成,后期逐渐加入亚麻籽、麸皮、棉絮、墙皮等替代材料 [2] - 1941年12月食品供应几乎耗尽,苏联通过拉多加湖"生命之路"冰面运输粮食,但面临零下40度极寒和德军炮击威胁 [3] - 1942年初列宁格勒面包厂有数十名面包师因积劳成疾和营养不良牺牲,纪念馆设有专门纪念墙记录他们的名字 [3] - 现保存在列宁格勒防御与围困博物馆的面包标本仍可见裂缝中的松针碎屑,象征城市不屈精神 [4] 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 西伯利亚猎人出身的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使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一个月内狙杀225名德军士兵 [7] - 1942年11月扎伊采夫与德军"狙击之王"科宁斯少校展开对决,利用地形诱敌战术最终击毙对手 [8] - 扎伊采夫创立的"六人猎杀小队"狙击战术被俄军沿用至今,其著作仍作为狙击教材使用 [9] - 战后扎伊采夫获"苏联英雄"称号,其莫辛-纳甘步枪现存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景博物馆,枪托刻痕记录战果 [9] - 2001年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使扎伊采夫故事广为人知,各国特种部队常在其墓前敬献子弹壳 [9] 英国情报战与密码破译 - 伦敦内阁作战室作为战时神经中枢,6年间召开115次战争内阁会议,保留有未爆弹残骸和原始作战地图 [10] - 布莱切利庄园密码破译中心成功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图灵团队设计的"炸弹机"通过穷举法每日破解密钥 [11][13] - 数学家破解更复杂的洛伦兹密码后,工程师费劳尔斯研制出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巨人",每秒处理5000字符 [13] - "巨人"计算机技术直接推动现代计算机发展,其重建版现为英国国家计算机博物馆核心展品 [13] - 作战室精确舰队标记依赖布莱切利的密码破译成果,两处遗址共同构成二战情报网络关键节点 [13]
二战启示录:我们正处在“魏玛”世界吗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17:00
二战胜利的核心因素 - 美国制造业产能于1943年超过所有敌国总和,展现出恐怖的工业实力[1] - 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转型,战时动员占工人总数三分之一的女工投入生产[12] - 美苏采用规模化生产模式:美国依靠50万新成立企业和汽车业转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年产350万辆客车骤降至139辆),苏联通过中央计划实现坦克厂41天投产[11][12] 工业转型效率对比 - 美国克莱斯勒工程师从零开始实现坦克日产15辆,亨利·凯泽造船效率提升87%(355天→41天)[11] - 德国受制于工艺传统,虎式坦克质量优先导致产量仅为美苏坦克的零头[13] - 苏联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1个月转型坦克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直接成为战场[12] 经济体系与战争动员 - 美国战时保持"火炮与黄油"并行,福特尝试流水线造飞机虽失败但未形成产能瓶颈[12] - 德国资源占有量等同美苏(钢铁/煤炭/铝),但军工产出仅为对手30%[12][13] - 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超500亿美元资助,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并确立美元体系[8] 制造业模式差异 - 美国依赖企业家精神:照相馆老板转型造船巨头,标准化流程使工时减少97%[11] - 苏联实行指令经济:工人仅掌握单一工序即可组装复杂武器[12] - 德国陷于手工业思维,军事需求政出多门导致产能分散[13] 历史与当代产业启示 - 特朗普2.0关税政策类比英法殖民经济内循环,但美国以国内市场替代原材料殖民地[9] - 俄乌冲突暴露俄罗斯去工业化后果,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伴随金融霸权崛起[14] - 魏玛比喻警示全球供应链关联性与技术撕裂并存,民粹主义威胁产业秩序[16][18]
二战午餐肉: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美食,是如何加速二战进程的?
搜狐财经· 2025-06-05 03:16
午餐肉的历史背景 - 午餐肉诞生于美国大萧条后的恢复时期,由荷美尔公司首次推出熟制猪肉罐头 [7] - 初期产品因外形和口感问题引发消费者反感,但部分人发现烧烤后味道改善,逐渐形成三明治等食用方式 [7] - 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选择午餐肉作为士兵口粮,因其易保存、高热量且便于携带的特性 [7] 午餐肉在二战中的角色 - 荷美尔公司等罐头厂在战时扩大生产,向前线输送大量午餐肉 [9] - 美国士兵初期接受午餐肉,后期因长期食用产生厌倦,甚至开发出交换物资、劝降敌军等非食用用途 [9] - 午餐肉在美国士兵中获负面外号如"疑似肉"、"灵肉",形象大幅下滑 [10] 午餐肉在盟军及敌国的接受度 -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军提供超1亿磅(约45,000吨)午餐肉,需2250节苏联标准火车车厢运输 [12] - 英国士兵在物资配给制下视午餐肉为珍贵食品,苏联红军开发出煎制、炖煮等多种食用方式 [12] - 德国士兵在战争后期因物资短缺逐渐接受午餐肉,日本士兵则因缺乏补给对其存在产生心理冲击 [12][14] 午餐肉的战略意义 - 尽管美军对其评价消极,午餐肉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了关键的热量和营养支持 [15] - 二战期间午餐肉成为全球战场的重要后勤物资,直接影响士兵体力和战局走势 [15]
【史海回眸】二战大西洋,2万华人为物资供应献力
环球时报· 2025-04-18 06:47
英国商船队在二战中的作用 - 英国商船队在二战期间构成"大不列颠的生命线",为英国运输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其中石油供应覆盖全国,粮食供应占国民消耗的50% [1] - 商船舰队由约2000艘船组成,不仅承担物资运输,还负责运送武器弹药并随舰队前往海战前线 [1] - 商船船员处境危险,常成为敌舰攻击目标,被媒体描述为"服役于战争最前沿的英雄" [3] 华人船员在商船队的贡献 - 二战期间英国商船队雇佣约2万名华人船员,主要来自香港和广东沿海地区,因其航海经验丰富且工作勤奋 [4] - 华人船员多被分配至甲板下层的机舱或厨房工作,环境恶劣且遇袭时存活率最低 [4] - 华人船员薪资微薄,战争牺牲赔偿远低于英国本土船员,超过2000名中国船员在二战中丧生,平均年龄35岁 [4] 利物浦与中国船员的渊源 - 利物浦自1866年英国阿尔弗雷德·霍尔特公司开通中英航运后形成欧洲最古老华人社区 [4] - 二战期间利物浦码头竖立纪念碑纪念中国船员贡献,碑文用中英双语铭刻 [1] - 战后英国政府秘密驱逐数千名中国船员,导致利物浦华人社区"突然消失",2022年内政部承认此举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7][8] 潘濂的生存事迹 - 华人船员潘濂在商船被德军潜艇击沉后,凭借竹筏和有限补给在太平洋漂流133天获救 [5] - 潘濂获救后获英王乔治六世颁发大英帝国奖章,其经历被纳入皇家海军生存手册修订 [7] - 美国虽处排华时期仍授予潘濂公民资格,其事迹在西方广为人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