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族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乔治斯·瓦鲁萨基斯谈“西方”观念的形成
新浪财经· 2025-10-12 09:58
著作核心观点 - 新作《西方:一种观念的历史》对“西方”这一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自称的起源提出了颠覆性解释,系统梳理了其内涵的多次演变,并探讨了其在当代及未来的可能形态[2] - 研究挑战了学界正统观点,即“西方”作为自我指称起源于19世纪80-90年代并用于宣扬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提出其实际起源更早且初始意图是反帝国主义的[5][7] - 著作采用尼采式的谱系学历史研究方法,遵循“连续的语境主义”,研究“西方”观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层层叠加的释义及其用法历史[24][25][26] “西方”观念的起源与早期演变 - “西方”作为自我指称的起源时间被修正,认为其并非始于19世纪80-90年代,而是更早的19世纪早期,与孔德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密切相关[5][7] - 早期使用“西方”一词的关键意图是为了将西欧与同属基督教和欧洲的俄国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在拿破仑战争后被视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而非为了与亚洲、伊斯兰世界等传统“他者”区分[8][9] - 在19世纪早期之前,欧洲人常以“基督教世界”或“欧洲”自称,尽管存在将他者异域化的行为,但并未使用“西方”来自我指称[7] 孔德在“西方”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 孔德在19世纪20年代的著作中最初谈论“欧洲”,但逐渐意识到“欧洲的”一词在指代其设想的文化共同体时存在过于宽泛(包含俄国)和过于狭隘(未包含美洲、澳大利亚等移民地)的问题[11] - 截至1842年,孔德开始使用“西方”、“西方的”等说法来指代西欧特定区域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移民殖民地所构成的文化共同体[11][12] - 孔德构想了名为“西方共和国”的联邦体系,其计划具有强烈的反帝国主义特质,主张立即让所有殖民地独立,并取消欧洲的民族国家,这与后来将“西方”与帝国主义捆绑的普遍认知截然相反[12] “西方”观念的内涵演变与关键人物 - “西方”观念在其诞生之初,通过孔德的构想,呈现出乌托邦式、和平主义、反帝国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统一,而非排他的“基督教俱乐部”[12][13][14] - 弗朗西斯·利伯是将“西方”与“西方文明”用法传播至美国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反思欧美共同文明需要一个专属称谓,并频繁使用“西方的”一词[16] - 在20世纪,沃尔特·李普曼、托马斯·曼、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理查德·赖特等众多背景各异的思想家对“西方”观念的重新定义和论争发挥了关键作用[17][18][19] - 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从西方内部视角进行批判,坚持自己是西方人,并基于理性主义、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等原则认同西方价值,但批评西方各国政府未能践行这些原则[19] “西方”术语的地理与历史接受度 - 历史上,欧洲大陆(尤其是德、法)的居民对“西方”称谓有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这与西罗马帝国的历史记忆和地理认知相关,而不列颠则因孤悬海外而有所不同[21][22][23] - 美国是最晚接受自身属于“西方”的国家之一,“西方”术语在美国的普及甚至晚于英国,这与当今普遍认为“西方”意指盎格鲁-美利坚联盟的认知形成历史悖论[23] 研究方法论与概念特性 - 研究强调“西方”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集群,无法被精确定义,只能通过研究其用法历史来理解不同语境下的个性化诠释和意识形态斗争[26][27] - “西方”的内涵与成员资格始终随历史情势而变化,例如希腊从东罗马帝国文化引领者转变为被“邀请”加入西方并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乌克兰当前为加入西方而战等事例均体现了其历史可塑性[28]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全球视角 - 反对使用“西方价值观”这一表述,认为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虽在近代西方被整合成型,但其起源往往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将其称为西方专属在历史上不准确且具有排他性[30][31] - 强调这些价值观的成功整合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不应声称拥有所有权;应以普遍性的名称来呈现这些价值,才能对全世界人民具有吸引力,避免造成“必须效仿西方模式”的排外感受[31][32]
委内瑞拉首都举行大规模游行反对美国军事威胁
新华社· 2025-09-24 08:27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 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大规模游行,旨在保卫国家主权与和平,反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域的军事威胁 [1] - 游行由委内瑞拉政府官员、玻利瓦尔民兵组织和大量市民参与,展示“人民力量走上街头” [1] - 委美关系近期持续紧张,美国以打击贩毒为由在委附近海域部署军舰,已宣布摧毁3艘船只并打死17人 [1] 政府与军方表态 - 委内瑞拉全国代表大会第一副主席表示游行是人民、军队和警察的融合,显示人民愿为保卫祖国付出一切 [1] - 委内瑞拉国防部长指责美国行为是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体现,并称人民将团结一致应对威胁,必要时投入武装斗争 [1] -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称美国的军事威胁未奏效,反而使委内瑞拉人民更加团结 [1]
特朗普威胁要让芝加哥见识“战争部”的厉害,当地市长:“占领”芝加哥的举动违宪!美国要向美国城市开战?最新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8 08:22
特朗普政府军事部署计划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作为次级称谓使用[5] - 特朗普威胁派遣国民警卫队和联邦特工进驻芝加哥打击犯罪 称要"清理城市 防止每周末多人被杀"[1][6] - 白宫官员证实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已开始向芝加哥派出人员 并保留派遣国民警卫队权利[10] 地方政府与民众反应 - 芝加哥市长约翰逊和伊利诺伊州州长普里茨克多次反对军事部署 谴责此举违宪且有辱国家尊严[6][9] - 数千名示威者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举行游行 手持"制止法西斯政权""拒绝部队入驻"标语牌抗议[1][12][13]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已就部署国民警卫队一事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16] 历史军事部署案例 - 6月特朗普派遣约4000名加州国民警卫队和700名海军陆战队人员前往洛杉矶执行任务[11] - 8月11日宣布派遣国民警卫队协助华盛顿特区恢复秩序 目前部署超过2000人[11][16] - 加州联邦法院裁定洛杉矶部署违反《地方保卫队法》 特朗普政府已上诉[11] 民调数据 - NBC调查显示特朗普整体支持率43% 57%受访者不认可其执政表现[17] - 仅39%受访者认可其通胀处理方式 通胀和生活成本是最关切经济议题[17] - CBS调查显示56%受访者不认可执政表现 经济支持率41% 移民政策支持率46%[20]
美国打美国?华盛顿、芝加哥,都怒了!
新华社· 2025-09-07 19:05
大规模抗议活动 - 华盛顿特区数千名示威者游行反对联邦政府接管首都警务 要求结束占领并呼吁特朗普下台 [1][3] - 芝加哥数千名示威者抗议特朗普威胁派兵 谴责其以减少犯罪为幌子实施种族主义政策和扩大移民驱逐规模 [1][6] - 两地游行均涉及国民警卫队部署争议 华盛顿已部署超过2000名国民警卫队员 [5] 政府法律行动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就国民警卫队部署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 指控该行为削弱公共安全并冲击当地经济 [5] - 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6月向洛杉矶派遣国民警卫队违反1878年《地方保卫队法》 政府已提出上诉 [8] 行政措施与政治回应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恢复国防部历史旧称"战争部"作为次级称谓 并暗示向芝加哥部署军事力量 [6][8] - 芝加哥市长指责总统威胁"撕裂宪法" 伊利诺伊州州长称对美城市开战威胁"不正常" [8] - 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及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人员已陆续进驻芝加哥 行动模式参照6月洛杉矶部署方案 [8]
《2024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8-17 22:16
2024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核心观点 - 美式人权被异化为政治道具和权力筹码,背离人权核心价值[1] - 金钱操控政治导致选举规则压制选民,政治暴力频发,民众对美式民主失望[2] - 美国长期奉行霸权主义,肆意侵犯他国人权,威胁全球和平与发展[3] 美式民主:金权游戏的狂欢 - 2024年美国选举中政治被金钱操控,司法受政治绑架,选民权利受压制[2] - 政治暴力事件频发,民众对民主制度普遍失望[2] 民生福祉:底层民众的挣扎 - 高通胀加剧贫富鸿沟,中低收入家庭遭受灾难性冲击[2] - 无家可归者人数创新高,医疗体系昂贵低效引发众怒[2] - 药物滥用危害健康,枪支暴力和警察暴力威胁生命安全[2] 种族主义:少数族裔的枷锁 - 种族歧视言论泛滥,司法体系存在全链条种族歧视[2] - 少数族裔在工作生活中遭受广泛歧视,环境种族主义引发新关切[2] - 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固化隐蔽的种族歧视[2] 脆弱群体:妇女儿童的无助 - 职场性别歧视显著扩大,多领域性侵害问题顽固存在[2] - 家庭暴力加剧,妇女健康权因政治斗争受损[2] - 儿童生命健康权保障不力,执法系统成为儿童性虐待帮凶[2] 致命旅途:无证移民的悲歌 - 边境人道主义危机恶化,移民遭受酷刑和非人道待遇[3] - 大批移民儿童被剥削奴役,移民政策与选举政治深度捆绑[3] - 政客煽动对移民仇视,移民成为社会矛盾替罪羊[3] 美式霸权:他国人权的梦魇 - 美国长期违反国际法,践踏国际关系准则,侵犯他国人权[3] - 美国单边主义行为严重威胁全球和平安全与发展[3]
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人选争议不断!抗议者聚集美使馆外要求“换人”,马总理发声
环球网· 2025-07-19 15:01
抗议事件 - 数十名马来西亚民众聚集在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前抗议特朗普政府提名尼克·亚当斯出任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 [1] - 抗议者高喊"拒绝尼克·亚当斯"口号并手持印有亚当斯面部打红叉的海报 [1] - 部分标语写着"马来西亚不欢迎种族主义者和伊斯兰恐惧症" [1] 抗议诉求 - 抗议者向美国大使馆递交抗议信要求美方重新考虑对亚当斯的提名 [3] - 呼吁马来西亚政府根据国际惯例拒绝亚当斯赴马来西亚到任 [3] - 要求提名"更专业、更温和、更重视东南亚地区稳定的人选" [3] 政府回应 -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现在决定是否接受亚当斯任命为时过早 [3] - 政府会审慎考虑此事同时寻求维护马来西亚与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3] 贸易背景 - 马来西亚需在8月1日前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否则将面临25%的出口关税 [3] 提名程序 - 美国白宫已向国会参议院提交提名驻外大使名单包括亚当斯 [3]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亚当斯是"了不起的爱国者"和"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3] - 亚当斯出任驻马来西亚大使的提名还需要参议院确认 [3] 亚当斯背景 - 亚当斯现年40岁2012年从澳大利亚移居美国2021年成为美国公民 [4] - 移居美国前在悉尼有过从政经历因辱骂记者遭曝光退出自由党 [4] - 曾发表反伊斯兰教言论缺乏处理外交事务经验 [4] - 自诩"阿尔法男"意指在群体中游刃有余的"老大型"男性 [4]
20本超级棒的科技书籍
36氪· 2025-06-23 08:07
科技公司发展历程 - Data General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努力设计并发布下一代微型计算机 揭示管理层与创意人员之间的冲突以及工程师高压工作状态 [4] -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通过结合创意与技术创新 成功推出Mac/iTunes/iPhone/iPad等产品 推动苹果和皮克斯崛起 [10] - 谷歌通过成功扩张新领域改变世界 其内部运作机制包含推动公司运转的核心要素 [17] - 亚马逊在杰夫·贝佐斯铁腕掌控下取得全球性成功 通过Alexa/Fire Phone等项目及利用规模优势挤压竞争对手 [48] - 三星电子从1938年起步 20世纪60年代进入电子行业 通过与苹果竞争主导消费电子市场 形成家族控制的财阀体系 [51] - 特斯拉在埃隆·马斯克领导下实现扭亏为盈 同时推动太阳能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展 [56] 科技行业现象与风险 - Theranos公司以欺诈手段筹集数亿美元 其血液检测技术严重不准确 最终导致90亿美元估值崩溃和创始人被判刑 [20] - Facebook在追求增长过程中牺牲用户隐私 为政商利益集团提供操纵舆论能力 影响疫苗接种和投票行为 [30] - 网络迷因从无害内容演变为文化战争武器 在激进化/错误信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影响现代民主制度 [33] - WeWork通过理想主义社区概念颠覆办公空间 但创始人滥用资金导致公司崩溃 显示愿景与骗局的模糊界限 [36] - 人工智能算法存在无意识偏见 通过歧视性设计延续制度性种族主义 需通过合作倾听残疾人真实需求 [45][54] 技术创新与影响 - 机器学习算法存在局限性 其尝试创造力的实例常产生搞笑结果 但能以易懂方式解释技术原理 [22] - 硅谷通过技术创新主导行业 政府在企业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我神话的创始人建立行业基础 [28] - 加密货币被犯罪分子用于暗网交易 涉及毒品销售/比特币盗窃和儿童色情 执法部门需追踪数字黑市交易 [59] - 技术能力主义存在缺陷 昂贵技术未必改善生活 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弱势群体 需重新思考无障碍设计 [54] 企业治理与领导力 - 科技公司创始人常出现控制权争夺 如Twitter四位创始人闹翻并争夺公司控制权 体现创业公司压力引发的背叛 [42] - 硅谷初创公司权力从资本方向工程师转移 以网景和硅图公司联合创始人为代表 体现现代工业领袖的 restless 特质 [24] - 科技行业存在"假装成功直到成功"的文化危险 高压环境导致职业倦怠 需关注工程师身心健康 [4][20]
【史海回眸】二战大西洋,2万华人为物资供应献力
环球时报· 2025-04-18 06:47
英国商船队在二战中的作用 - 英国商船队在二战期间构成"大不列颠的生命线",为英国运输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其中石油供应覆盖全国,粮食供应占国民消耗的50% [1] - 商船舰队由约2000艘船组成,不仅承担物资运输,还负责运送武器弹药并随舰队前往海战前线 [1] - 商船船员处境危险,常成为敌舰攻击目标,被媒体描述为"服役于战争最前沿的英雄" [3] 华人船员在商船队的贡献 - 二战期间英国商船队雇佣约2万名华人船员,主要来自香港和广东沿海地区,因其航海经验丰富且工作勤奋 [4] - 华人船员多被分配至甲板下层的机舱或厨房工作,环境恶劣且遇袭时存活率最低 [4] - 华人船员薪资微薄,战争牺牲赔偿远低于英国本土船员,超过2000名中国船员在二战中丧生,平均年龄35岁 [4] 利物浦与中国船员的渊源 - 利物浦自1866年英国阿尔弗雷德·霍尔特公司开通中英航运后形成欧洲最古老华人社区 [4] - 二战期间利物浦码头竖立纪念碑纪念中国船员贡献,碑文用中英双语铭刻 [1] - 战后英国政府秘密驱逐数千名中国船员,导致利物浦华人社区"突然消失",2022年内政部承认此举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7][8] 潘濂的生存事迹 - 华人船员潘濂在商船被德军潜艇击沉后,凭借竹筏和有限补给在太平洋漂流133天获救 [5] - 潘濂获救后获英王乔治六世颁发大英帝国奖章,其经历被纳入皇家海军生存手册修订 [7] - 美国虽处排华时期仍授予潘濂公民资格,其事迹在西方广为人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