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能过剩论
icon
搜索文档
卢荻:世界资本主义已经知道,中国当不了他的“小伙伴”
搜狐财经· 2025-11-01 10:27
贸易战的驱动因素 - 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第一个推动力是全球经济存在系统性的需求不足问题,表现为工作岗位稀缺和各国批评顺差国家占有过多需求份额 [5] - 第二个推动力是贸易结构的变动,中国产业升级导致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形成直接竞争,动摇了后者的垄断租金 [10] - 在2010年之前,中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经贸关系受到美国赞赏,因为中国通过提供廉价产品和购买低回报率美国金融资产补贴了美国 [6]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 中国通过艰苦的自我压榨完成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其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打破了西方依靠技术垄断收取租金的模式 [12] -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生产性经济体,其生产性投资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抵消了世界范围的投资增长停滞,对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有重大正面贡献 [24] - 中国经济的飞速膨胀使其增量意义占世界经济比重达约四分之一,加上对外经贸大膨胀,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四分之一 [25] 全球投资与需求格局 - 世界范围内出现明显的投资不足问题,发达国家年平均投资率从1980年前的26%下降到2000-2022年的22%,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从27%降至25% [17] - 与此相对,中国的年平均投资率从1980年前的34%上升到2000-2022年的43%,是全球唯一的例外 [17] - 全球增长的式微表现为OECD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从1960-1980年的3.03%降至1980-2023年的1.59%,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从3.01%降至1.3% [23]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 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在2000年以来多数时间为逆差,近期才转为顺差,从需求角度并未挤压其发展空间 [28] -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和机械设备价格非常便宜,不存在发达国家那种垄断租金,同时中国大量进口推高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产品价格,使其贸易条件大幅改善 [29][30]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联通性平台,其投资活动以生产性为主且不附加政治条件 [33][35] 未来世界经济格局 - 未来世界可能形成以发达国家和中国为核心的两个阵营,其他各国与两者保持不同程度的关系,中国阵营的关系预计更为平等 [38][39] - 发达国家资本积累模式高度金融投机化,资本不愿进入生产性领域,而中国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侵蚀了发达国家的垄断租金 [32] -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能引发逐底竞争,但当地发展模式最终取决于其内部政治经济结构 [34]
G7内部已达成共识,德外长很狂,妄称是过剩产品,冯德莱恩火速访华
搜狐财经· 2025-07-22 12:33
G7与欧盟对华态度分析 - G7财长会议提出要对中国"过剩产品"采取更有力行动,德国财长公开指责中国新能源产品存在"市场扭曲"和"政府补贴"问题 [1][3]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于7月24日访华,中方将高规格接待,显示欧盟对华政策存在矛盾性 [1] 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凭借技术创新、完整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实现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3] - 欧盟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力度超过中国,却指责中国存在不公平竞争,体现双重标准 [3] - G7开始讨论对中国"原材料和稀有矿产依赖"问题,声称这会削弱供应链韧性 [3] 德国经济困境与战略动机 - 德国面临美国可能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30%关税的威胁(8月1日生效),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受冲击 [4] - 德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意在转移矛盾:既讨好美国缓解关税压力,又巩固欧盟内部话语权 [4] 中欧经贸合作现状 - 2024年中欧贸易额创新高,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6] - 双方在新能源、绿色转型、数字技术领域互补性强:中国具备制造能力和市场潜力,欧洲拥有技术和标准优势 [6] - 欧盟近年频繁设置贸易壁垒(加关税、设技术壁垒)损害双方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6] 中国产业政策回应 - 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和市场竞争,否认存在政府补贴扭曲市场 [6] - 稀土管理政策以环保优先,明确反对将资源开发"武器化"的指控 [6] 冯德莱恩访华前景 - 访问成果取决于欧盟能否摒弃"中国威胁论"和"产能过剩"标签,转向合作共赢思维 [7][9] -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中欧合作对稳定地缘政治和经济具有关键作用 [9] - 中国强调发展路径的和平合作属性,呼吁欧盟共同扩大利益蛋糕而非零和博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