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研发
搜索文档
天津武清:站产城融合流量变留量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57
交通网络与区域协同 - 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日最高开行列车达70列,日发送旅客高峰期达1.3万人次 [2] - 武清区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8条京津定制快巴覆盖北京主要工作区域,与4条联通河北的定制公交无缝衔接,累计运送乘客16.6万余人次 [3][4] - 便利的交通推动“流量”变“留量”,上半年全区累计落地项目390个,预计投资额118亿元,签约项目41个,预计投资额135亿元 [4] 数字科技产业发展 - 高村数智创新园占地1.58平方公里,是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所在地,其南区10万平方米智算大楼内81兆瓦算力资源满载运行 [5] - 园区已汇聚多个算力中心及300余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带动武清区数字经济类企业数量突破7500家 [5] - 项目北区占地54亩,建筑面积逾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通过大带宽网络实现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 [5] 汽车产业集群构建 - 京津产业新城京清汽车产业园与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协作,打造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6] - 园区内法雷奥汽车空调公司每日有几千套零部件发往京津冀地区,其中发往北京大兴近2000套 [6] - 园区集聚300余家上下游企业,自去年11月开园以来累计落地项目12个,在谈项目62个,重点对接项目39个 [6]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92.61亿元,同比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3亿元,同比增长13.40% [7] - 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70%,限上批零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60%,规模以上服务业同比增长11.80%,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8.30% [7] - “十四五”以来,武清区新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17100个,与北京医疗机构建立9个医联体 [7] 消费与文旅产业融合 - 以京津佛罗伦萨小镇为核心,聚集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 [8][9] - 围绕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推动休闲农业旅游,“新十景”和10条旅游线路吸引游客600余万人次 [9][10] - 构建“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九大功能体系,推动农工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10]
创新协同机制推进协同发展
经济网· 2025-09-14 09:39
政务服务协同机制 - 河北省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一窗通"平台实现企业迁址申请仅需15分钟完成[1] -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10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 - 雄安新区与北京市级及12个区建立互联互办机制 3500余项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跨区域通办[3] - 雄安新区实现192项事项京雄同城化办理 并推出209项资质资格互信互认[3][4] 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 - 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已交付18种车型及1000余辆车辆 形成"北京研发 河北转化"模式[5] - 河北省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092.2亿元 同比增长34.8%[6] -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67万辆 机器人产量达3.3万台套且同比增长近一倍[7] - 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集聚近百家企业 唐山形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6][7]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 京蔚高速全线通车使北京至河北蔚县通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8] - 京津冀三地实现25项人社服务事项及6.4万多家医疗机构"一卡通"应用[9] - 社会保障卡支持跨省就医直接结算 案例显示单次医疗费用报销超10万元[8] - 京津冀协同立法推动社保卡在3900多条交通线路和193家旅游景区通用[9]
这里为何能引来京津创新活水 ——来自河北唐山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唐山产业升级 产业承接与平台建设 - 自2014年以来累计承接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6065.92亿元,完成投资4917.75亿元,承接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居河北省前列 [1] - 首钢京唐钢铁通过搬迁实现高端化转型,产品涵盖0.07毫米"蝉翼钢"及循环用水体系,带动曹妃甸示范区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北京巴威、华润电力等企业入驻 [2][3] - 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承接北京华瑞新材料科技等企业,2023年投产的高纯金属靶材项目依托临津产业园扩大产能 [4] - 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引入北京同仁堂、王致和等企业,同仁堂中药材加工车间年产能达400万公斤,形成完整中药产业链 [5][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研发卫浴陶瓷专用树脂材料,降低企业采购成本62%,并与中车唐山等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8] - 2024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7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 [8] - 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采用"北京研发+唐山生产"模式,热态长材检测装置服务钢铁企业智能制造 [9] - 京唐智慧港2017年以来引进26个京津项目,投资100亿元,包括国轩电池10GWh新能源电芯项目 [9] - 巨视机器人实现人工智能农业装备本地化生产,智能激光板栗划口机提升农产品加工效率 [10] 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 - 首钢京唐联合本地企业建设矿石码头、水渣细磨项目,带动循环经济及装备制造产业 [12] - 鑫华源智能停车设备公司利用曹妃甸钢铁配套优势,拓展立体车位及光伏支架市场 [12] - 乐亭县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园聚集70余家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100亿元,供应雄安新区建设 [13] 人才引进与协同机制 - 实施"凤凰英才"计划,2020年以来全职引进京津研究生117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155人 [14][16][17] - 建立"通宝唐"人才一体化机制,2024年签约智力技术项目65项,举办197场引智活动 [15][17] - 北京-唐山高层次人才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30万元)及50%贴息 [16][19] - 百川智能公司人才参与省级研发项目,实现地铁车顶智能检修机器人技术突破,获3项专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