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经学与中国古典学的关系
搜狐财经· 2025-07-25 09:01
经学的现代转型与碎片化 - 经学作为儒学主干形式自晚清瓦解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和学术领地,裂散为碎片分布在文史哲各学科中[2] - 现代文献学和经学史研究仅对经学材料进行历史清理而非延续传统经学形态,是在西学冲击下的学术重构[2] - "以小学为经学"和"即经学史以为经学"成为学界共识,古典学在文化叙事中取代经学地位[3] - 经学失去信仰根据和权威性,转变为普通历史材料,乾嘉考据的典范意义凸显[3] 古典学对经学的覆盖与重构 - 古典学内容连接清代考据传统但性质完全现代,与西方理念同频共振,消解儒家独尊性[3] - 清代考据学被重新诠释为"实证学术范式",为现代古文献、历史学、考古学提供思想养分[4] -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将清代考据学与西方近代语文学并列,认为其方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 - 梁启超至傅斯年形成的共识将清代考据范式视为中国古典学,成为学科建设主流模式[5][6] 西方古典学的本土化路径 - 西方古典学以古希腊-拉丁文献为基础,强调语言文本考据,与中国小学功夫相似[8] - 中国古典学研究分两路向:严格遵循西方学科规范[10] vs 以西方为参照融合中国传统学问[11] - 后者尝试打破文、史、哲学科壁垒,提出"小三通"(文献学/文字学/古代文学融合)和"大三通"(文史哲融合)[11] 哲学本体论视角的古典学建构 - 伽达默尔阐释"古典"概念具有共时性,强调传统与现实的交织而非历史时序切割[13] - 经学中被科学实证遮蔽的人文主义内容,与古典学原初精神存在契合可能[14] - 解经学中的"自解"哲学意识(以经解经)超越文献考据,需依赖哲学创造形式[14] - 利科的诠释学理论主张通过理解经典文本来扩展自我认知,强调精神性理解[16]
直面注意力稀缺时代——读《资本之后的世界》
上海证券报· 2025-07-14 03:46
核心观点 - 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文明跃迁,从工业时代迈向知识时代,核心矛盾从"资本稀缺"转向"注意力稀缺" [4] - 数字技术将稀缺性从资本转移至人类注意力,这一变革将全方位冲击人类生活方式 [6] - 资本主义的成功使资本不再稀缺,当前主要问题是注意力稀缺 [10] 稀缺性定义与历史演变 - 稀缺性新定义:某物品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即为稀缺,技术进步可降低物质稀缺性 [5] - 采集时代食物稀缺,农业革命将稀缺性转移至土地 [5] - 工业革命将稀缺性从食物和土地转向资本(建筑、机械、道路) [6] - 知识时代稀缺性转移至人类注意力,数字技术是关键驱动力 [6] 资本不再稀缺的原因 - 能源:太阳能技术突破,0.1%地球表面覆盖即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8] - 资源:回收、小行星开采、元素转化三大新来源潜力巨大 [9] - 转化:人工合成橡胶、3D打印等技术革新材料生产能力 [9] - 运输:超音速客机、可重复使用火箭等技术突破缩短时空距离 [9] - 智能手机数量将在2027-2028年超越全球人口 [10] 注意力稀缺与知识循环 - 知识创造依赖注意力投入,注意力资源具有绝对有限性 [11] - 知识循环由学习、创造和分享组成,数字技术实现零边际成本接入 [12] - 数字技术存在风险,算法可能优先推送低质量内容以获取流量 [12] - 知识包含科技与文化双重内涵,艺术探索"为什么",技术解决"如何做" [12] 迈向知识时代的挑战 - 需建立个人经济独立与信息透明机制以释放注意力 [13] - 集体层面需构建普惠型知识循环机制,延伸至生态系统 [13] - 基因编辑和AI技术发展需重申人文主义价值观 [13]
《最后的晚餐》:凝固五百年的人性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6-10 14:24
技术革新与时代烙印 - 达?芬奇采用"坦培拉与油彩混合技法"突破传统湿壁画技法,导致颜料与墙体结合不牢,完成后50年便开始剥落,成为艺术史上"技法革新与保存矛盾"的典型案例 [2] - 画作仍在持续修复中,成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之作" [2] - 达?芬奇在创作前绘制大量人体解剖图与透视学手稿,将对人体结构和光学原理的理解融入画作,体现跨学科的创作理念 [2] 革命性的构图与视觉语言 - 达?芬奇以耶稣为中心,将十二门徒按三人一组分为四组,呈放射状分布,每个门徒的姿态都是其性格的外化,构成"视觉版的人性图鉴" [3] - 画面采用单点透视法,所有透视线严格汇聚于耶稣头部后方的拱顶中心,构建出逼真的三维空间,使观者产生"置身晚餐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3] - 这种将数学计算与绘画构图结合的手法,直接影响了后世戏剧舞台的布景设计 [3] 光影与色彩的哲学表达 - 达?芬奇以耶稣头部为光源中心,光线从右侧窗户射入,在人物面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照,既符合文艺复兴对"自然光影"的追求,又暗含"光明与黑暗"的宗教隐喻 [4] - 耶稣的朱红色长袍与蓝色披肩形成视觉焦点,红蓝配色在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常见,通过色域对比强化了"神性与人性统一"的主题 [4] - 整幅画作以土黄、赭石为主色调,营造庄重氛围,耶稣服饰的鲜明色彩在沉稳背景中尤为突出 [4] 永恒的文化意义与跨时代影响 - 达?芬奇将《新约圣经》的宗教题材转化为充满人性张力的世俗戏剧,体现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精神 [6] - 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巴洛克画家卡拉瓦乔的《以马忤斯的晚餐》借鉴了其动态分组法,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心人物 + 环绕群体"的构图范式仍可追溯至这幅杰作 [6] - 在当代文化中,它成为批判权力的符号,延续着画作对"背叛与忠诚"的永恒叩问 [6] 争议与未解之谜 - 画作修复史是一部技术与理念的博弈史,1982-1999年由Bruno Conti团队主导的修复曾引发"是否过度还原"的争议 [7] - 关于隐藏符号的解读更具戏剧性,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提出"耶稣右侧人物为抹大拉的马利亚",但红外扫描与艺术史考证已确认该人物为使徒约翰 [7] - 这种跨时代的误读,印证了作品激发想象的永恒魅力 [7]
甘怀真:天下是神域,不是全世界
新浪财经· 2025-05-07 11:07
学术脉络与研究理路 - 甘怀真对"史料学派"提出补充,强调在缺乏新史料时仍需利用旧史料建构新学说,古代史研究需提出当前最合理的解释以待未来验证 [4] - 甘怀真学术脉络围绕"中国为何存在"及"中国庞大版图维持"的课题展开,受东京大学西嶋定生从礼制角度研究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范式影响 [5] - 研究转向关注中日古代帝制祭祀活动,探讨经学、礼制与政治互动关系,成果收录于《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一书 [6] 核心论述:"天"与"国家宗教" - 反思学界主流观点:批判人文主义研究忽略宗教维度,指出郊祀礼体现国家对宗教性的关怀,提出"国家宗教"概念 [7] - 早期"天下"具有宗教色彩,其地理空间被"宗教之天"笼罩,与儒家诠释后的"天下"存在差异 [8] - 重新解读商周"天"观念:周人上帝具人格化特征(祖先神),商人上帝为超越性存在,商周变革后周人上帝逐渐转向普遍性 [9][10] 战国秦汉国家宗教演变 - 战国宗教多元发展:儒家"气论"与多神教并存,多神教可能受希腊化神学间接影响 [11] - 秦"皇帝"称号为"光明的太一上帝",汉代郊祀礼制融合中亚信仰与东方儒学,形成以名分论为原理的国家宗教 [11] - 儒教国家非儒家独创,而是对商周国家宗教传统的改造,为政权提供学说基础 [12] 与谈与对话议题 - 讨论"天"的宗教性与人文性:主张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天",古代宗教为完整知识系统包含人文范畴 [13] - 文明交流论:文化改变多受外来因素影响,载体为商旅和移民,过程间接漫长但不可忽视 [14] - 利用新出土简牍材料(如岳麓秦简)支持书中论述,如秦朝皇帝号的宗教性原理 [15] 跨学科研究与未解问题 - 甘怀真强调从语言角度理解中国政治体,雅言系统提升凝聚力但需注意内部族群语言复杂性 [16] - 探讨西嶋定生"二次即位"学说,质疑其史料依据并提出汉代天子观的补充研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