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选座
搜索文档
航空公司“锁定座位”再引热议,律师评“有变相抬价嫌疑”
南方都市报· 2025-10-01 16:55
航空公司付费选座操作模式 -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锁定客舱座位,购票旅客需额外支付费用或使用里程积分解锁方可选座 [1] - 以南方航空为例,航班上存在大量显示为灰色“不可选座位”,点击后弹出“付费解锁”窗口,解锁费用约200多元 [2] - 需要付费或里程兑换的座位在临近飞机起飞时刻若有剩余将可以免费获得,例如明珠经济舱1排座位长航线价格1000元,短航线450元,销售时限为出票后至航班起飞前24小时 [3] 消费者体验与反馈 - 消费者反映锁座比例范围不透明,客服回应每一趟航班都会锁座,具体比例需打开选座页面查看 [2] - 消费者担心家庭伴侣等多人出游时无法选到相邻座位,并质疑支付机票费用后还需额外付费选座的合理性 [4] - 有消费者发现仅选择“座位偏好”就需要一人10元,部分消费者因无法提前线上选座值机且发现座位“已经被选”而怀疑全价票乘客可优先选座 [3] 行业历史与监管背景 - “付费选座”模式发端于廉价航班,后逐渐普及到更多非廉价航班成为一项“增值服务” [5] - 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对航空公司的“选座收费”项目进行过处罚,今年春节前夕中消协公开表示“加价选座”不得成为行业惯例 [5] - 中消协认为加价选座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侵害了知情权、违背公平交易原则,消费者购票后理应有权自由选择座位 [6] 法律视角分析 - 律师指出航空公司的行为有变相抬价嫌疑,消费者看似自愿实质上是被强制,航司未明确公开“锁座”规则和比例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6]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航空公司有义务在消费者购票阶段明确告知与空乘服务相关的重要信息,包括“锁座范围”和“付费选座标准” [6] - 航司可能利用格式条款说明可以对座位进行不同价位调整,但此类条款存在不合理地减轻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的问题,其有效性需进一步考量 [7]
多家航空公司回应大比例“锁座”变本加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7:35
付费选座服务的行业现状 -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已普遍开通付费选座服务,乘客需额外购买或使用里程积分兑换[3] - 南航将付费选座产品细致分类为优选座位、额外空间、靠窗/走道座位及标准座位等,国际航班明珠经济舱和经济舱视座位等级收费[7] - 国航在国际部分航线经济舱提供预付费选座服务,第一排或安全门等大空间位置需付费预选,国内航班可通过里程兑换选座,第一排和紧急出口需3100里程,第二排到第五排需1600里程[7] - 东航和海南航空同样推出优选座位产品,经济舱前排、靠窗或过道座位被锁定,需付费或积分兑换[8] 航空公司锁座的操作与解释 - 航空公司锁定座位的行为没有固定规律,机型不同对应的座位情况不同,锁座比例也无规律可循[3] - 锁座原因包括运营和安全考虑,部分座位作为选座产品未对外开放,以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4] - 早期锁座更多出于安全考虑,例如经济舱第一排是安全员固定座位,安全出口不适合特殊旅客,以及保证飞机配载平衡[8] - 东航客服表示第一排座位一定会锁定,留给特殊服务人员,经济舱大部分前排位置会被锁掉,但无具体规定比例[4][8] 付费选座模式的演变与性质 - 飞机锁座模式后期改变初衷,从安全考虑转向为高价值旅客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偏向于额外营收或增值收入[9] - 付费选座现象愈演愈烈,航司在值机时锁座被指在同等机票中又划分档次,意图增值付费[12] - 这种VIP模式被批评为对契约精神的破坏,变相剥夺了消费者购买机票后任意选座的权利[12][13] 付费选座的法律风险与争议 - 付费选座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涉嫌违反价格法[4][11] - 乘客对座位锁定情况缺乏了解,信息不透明,航司未明确告知选座规则,侵害消费者知情权[11] - 2015年中联航曾因自立收费项目收取选座费被处罚,收取选座费44万余元被北京市发改委处罚[10] -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态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增加了消费者经济负担并侵害其合法权益[11]
多家航空公司回应大比例“锁座”变本加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7:17
付费选座服务的行业实践 -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包括国航、南航、东航及海南航空均开通了付费选座服务,乘客需额外付费购买或使用里程积分兑换特定座位 [2][5] - 南航将付费选座产品细致分类为优选座位、额外空间、靠窗/走道座位及标准座位等,国际航班上明珠经济舱和经济舱座位视等级收费 [5] - 国航在国际部分航线经济舱提供预付费选座服务,第一排或安全门等大空间位置可付费预选,国内航班可通过App使用里程兑换选座,第一排和紧急出口需3100里程,第二排到第五排需1600里程 [5] - 东航和海南航空的经济舱前排、靠窗或过道座位被锁定,需付费或积分兑换,东航国际及地区航班推出“优选座位”产品 [6] 座位锁定规则与透明度 - 航空公司锁定座位的原因包括运营和安全考虑,例如为安全员预留第一排座位、确保特殊旅客不坐在安全出口附近以及保证飞机配载平衡 [2][6] - 航空公司表示锁定座位没有固定比例,机型不同则情况不同,具体锁定情况以每个航班查询为准 [2][3] - 有案例显示某航班30个座位中只有7个可供选择,其余座位被锁定或需要兑换 [5] - 法律专家指出,乘客对座位的锁定情况缺乏了解,不清楚是真被占用还是假锁定,信息缺乏透明度 [8] 行业初衷的演变与专家观点 - 早期飞机“锁座”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后期模式延伸,改变了初衷,开始偏向于为高价值旅客提供增值服务,成为额外的营收来源 [3][6] - 民航专家认为,付费选座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侵害了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3][8] - 产业时评人指出,付费选座是对契约精神的破坏,等于在同等机票中又划分档次,变相剥夺了消费者任意选座的权利,是航空公司对自身口碑的消耗 [9] 历史监管与行业态度 - 付费选座现象曾受处罚,2015年中联航因自立收费项目收取选座费44万余元被北京市发改委处罚 [7] -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表态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其增加了消费者经济负担并侵害合法权益 [8] - 有专家建议航空公司应明确航班“锁座”的比例和范围,公开透明付费选座规则,并让免费选座比例达到一半以上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8]
锁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4 08:06
行业服务模式变化 - 航空公司推出里程兑换选座和付费选座增值服务导致经济舱可免费选择座位数量显著减少 [1] - 同一舱位价格相同但通过锁座将基础服务拆分收费形成差异化收费模式 [1] - 行业存在类似视频平台套娃式收费和家电维修行业步步加价等集中市场格局下的收费现象 [1] 消费者权益影响 - 锁座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1] - 消费者议价能力弱且选择范围小使企业容易滥用优势地位 [1] - 付费选座缺乏明确的规则公示和收费标准透明度 [1] 历史服务对比 - 早年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量预留座位给老人母婴等群体的锁座行为被视为必要服务 [1] - 当前锁座目的从安全保障转变为商业盈利导向 [1] - 服务模式从先到先得基础服务转变为加价未提升服务的拆分收费模式 [1]
坐飞机选座位,怎么从“先选先得”变成了“有偿挑选”
央视网· 2025-09-17 19:51
行业实践 - 航空公司将付费选座从增值服务转变为增值业务 形成行业惯例[5] - 线上值机选座最初以便民和节约资源为初衷 后演变为大规模付费选座模式[5] - 付费选座业务自2015年左右在国内航空公司开始推出 被冠以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的名义[5] 运营数据 - 某航班300个座位中仅116个(40%)开放线上值机 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12%) 多集中于后排中间位置[3] - 免费选座比例极低:300座航班中免费座位仅14个 占比不足5%[3] - 付费选座价格分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档次 也可用等值积分兑换[3] 消费者体验 - 乘客值机序号为第34时 显示已被选座位达140余个 远超实际选座人数[3] - 前20排58个座位中仅17个付费座位可用 21到24排24个座位中仅3个中间位置免费[3] - 消费者反映无法实现家庭同行座位需求 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10] 法律合规 - 航空公司锁座行为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公平公正保障旅客权益原则[5] - 该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侵害旅客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5] - 同时涉嫌违反价格法 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5] 监管历史 - 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选座收费项目曾被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 被认定违反价格法中政府指导价规定[7] - 但此后各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有受到处罚[7] - 法律人士指出该行为一出生就涉嫌违法[5] 行业影响 - 该做法使旅客失去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5] - 航空公司被指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 暴露出行业任性[8] - 面对高铁竞争 民航业需通过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而非通过大比例锁座行为获取收益[10]
航司大比例“锁座”,为何变本加厉?
新京报· 2025-09-16 18:06
行业惯例与现状 - 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在争议中愈演愈烈,已成为行业惯例 [1] - 10年前仅有少数航空公司采取此做法,如今采用此类做法的航空公司数量在增多,锁座比例亦有攀升之势 [1] - 以某国内航空公司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航班为例,约300个座位中仅40%(116个)开放可选,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其余102个座位需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方可选用 [1] 消费者影响与市场反应 - 付费选座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千万,反映出消费者普遍不满 [2] - 航空公司行为被指侵犯旅客知情权与选择权,线上值机便民初衷因付费挂钩而变味 [2] - 具体案例显示,家庭旅客难以通过免费选座实现同行,隔绝亲情并缺乏人性化考量 [4] 法律合规与监管风险 - 航空公司大规模付费选座行为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价格法 [4] - 律师指出该行为自诞生起即涉嫌违法 [4] - 舆论自2015年起多次批评该现象,但航空公司未予收敛,且对媒体采访不予回复 [2] 竞争环境与行业前景 - 中秋国庆假期国内航线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5%,但航空公司未珍惜市场热情 [1] - 面对高铁等竞争压力,国内民航业需通过改善服务规范运营来提升竞争力,而非依赖锁座行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