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付费选座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多家航空公司回应大比例“锁座”变本加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7:35
付费选座服务的行业现状 -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已普遍开通付费选座服务,乘客需额外购买或使用里程积分兑换[3] - 南航将付费选座产品细致分类为优选座位、额外空间、靠窗/走道座位及标准座位等,国际航班明珠经济舱和经济舱视座位等级收费[7] - 国航在国际部分航线经济舱提供预付费选座服务,第一排或安全门等大空间位置需付费预选,国内航班可通过里程兑换选座,第一排和紧急出口需3100里程,第二排到第五排需1600里程[7] - 东航和海南航空同样推出优选座位产品,经济舱前排、靠窗或过道座位被锁定,需付费或积分兑换[8] 航空公司锁座的操作与解释 - 航空公司锁定座位的行为没有固定规律,机型不同对应的座位情况不同,锁座比例也无规律可循[3] - 锁座原因包括运营和安全考虑,部分座位作为选座产品未对外开放,以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4] - 早期锁座更多出于安全考虑,例如经济舱第一排是安全员固定座位,安全出口不适合特殊旅客,以及保证飞机配载平衡[8] - 东航客服表示第一排座位一定会锁定,留给特殊服务人员,经济舱大部分前排位置会被锁掉,但无具体规定比例[4][8] 付费选座模式的演变与性质 - 飞机锁座模式后期改变初衷,从安全考虑转向为高价值旅客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偏向于额外营收或增值收入[9] - 付费选座现象愈演愈烈,航司在值机时锁座被指在同等机票中又划分档次,意图增值付费[12] - 这种VIP模式被批评为对契约精神的破坏,变相剥夺了消费者购买机票后任意选座的权利[12][13] 付费选座的法律风险与争议 - 付费选座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涉嫌违反价格法[4][11] - 乘客对座位锁定情况缺乏了解,信息不透明,航司未明确告知选座规则,侵害消费者知情权[11] - 2015年中联航曾因自立收费项目收取选座费被处罚,收取选座费44万余元被北京市发改委处罚[10] -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态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增加了消费者经济负担并侵害其合法权益[11]
多家航空公司回应大比例“锁座”变本加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7:17
付费选座服务的行业实践 -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包括国航、南航、东航及海南航空均开通了付费选座服务,乘客需额外付费购买或使用里程积分兑换特定座位 [2][5] - 南航将付费选座产品细致分类为优选座位、额外空间、靠窗/走道座位及标准座位等,国际航班上明珠经济舱和经济舱座位视等级收费 [5] - 国航在国际部分航线经济舱提供预付费选座服务,第一排或安全门等大空间位置可付费预选,国内航班可通过App使用里程兑换选座,第一排和紧急出口需3100里程,第二排到第五排需1600里程 [5] - 东航和海南航空的经济舱前排、靠窗或过道座位被锁定,需付费或积分兑换,东航国际及地区航班推出“优选座位”产品 [6] 座位锁定规则与透明度 - 航空公司锁定座位的原因包括运营和安全考虑,例如为安全员预留第一排座位、确保特殊旅客不坐在安全出口附近以及保证飞机配载平衡 [2][6] - 航空公司表示锁定座位没有固定比例,机型不同则情况不同,具体锁定情况以每个航班查询为准 [2][3] - 有案例显示某航班30个座位中只有7个可供选择,其余座位被锁定或需要兑换 [5] - 法律专家指出,乘客对座位的锁定情况缺乏了解,不清楚是真被占用还是假锁定,信息缺乏透明度 [8] 行业初衷的演变与专家观点 - 早期飞机“锁座”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后期模式延伸,改变了初衷,开始偏向于为高价值旅客提供增值服务,成为额外的营收来源 [3][6] - 民航专家认为,付费选座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侵害了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3][8] - 产业时评人指出,付费选座是对契约精神的破坏,等于在同等机票中又划分档次,变相剥夺了消费者任意选座的权利,是航空公司对自身口碑的消耗 [9] 历史监管与行业态度 - 付费选座现象曾受处罚,2015年中联航因自立收费项目收取选座费44万余元被北京市发改委处罚 [7] -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表态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其增加了消费者经济负担并侵害合法权益 [8] - 有专家建议航空公司应明确航班“锁座”的比例和范围,公开透明付费选座规则,并让免费选座比例达到一半以上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8]
周晨静:航司锁座收费,公共属性是底线
环球网· 2025-09-30 07:05
行业核心争议 - 航空公司通过技术手段锁定经济舱优质座位并以附加服务名义收取选座费引发舆论热议 [1] - 争议核心并非不能提供付费选座服务 而在于通过算法动态调整锁座比例和模糊收费标准的行为 [1] - 部分航班锁座比例高达80% 导致旅客购买机票后还需另购座位 [1] 航空公司具体做法 - 将本应包含在基础机票中的服务进行拆解收费 形成低价揽客、基础服务残缺化、强制增值盈利的扭曲逻辑 [1] - 部分航司将紧急出口、母婴专座等公共服务范畴的座位资源纳入收费体系 违背特殊乘客优先保障条款 [2] - 锁座行为明显超越安全范畴 以服务分层之名行变相收费之实 [1] 消费者影响与行业属性 - 公众对隐性收费天然警惕 不满源于实际支出增加及基本服务契约被破坏的失望感 [2] - 航空运输具有鲜明公共属性 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必须兼顾社会责任和守住公共服务底线 [2] - 任何商业创新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 公共服务领域尤其如此 [3] 规范建议与行业展望 - 需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锁座问题 包括建立锁座比例硬性上限、实现收费标准透明化、严格保护特殊座位资源 [2] - 完善法律规范、技术赋能与创新监管手段相结合 构建鼓励创新又保障公平的市场环境 [3] - 守住公共属性底线是航空业赢得公众持久信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选择权岂能被“锁住”!江苏省消保委:航司盈利创新不应损害消费者权益
扬子晚报网· 2025-09-26 20:05
核心观点 - 航空公司将飞机预选座作为“增值服务”并向乘客收费的行为引发争议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该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并认为航司盈利模式创新不应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前提 [1][4] 行业惯例与规则问题 - “锁座”规则缺乏公开标准 航空公司未明确公开其“锁座”比例的计算依据、动态调整机制及具体的收费或积分兑换标准 [2] - “锁座”比例攀升且范围扩大 部分热门航线经济舱“锁座”占比过高 范围从早期紧急出口等特殊座位扩大至经济舱前排、靠窗、靠过道等舒适度较高的座位 [2] - “锁座”收费的合理性待考证 航司对同一舱位内不同座位设置10元或100元等不同的选座费 该模式被指并非基于服务成本的合理考量 而是追求座位资源盈利最大化 [3] 涉嫌侵犯的消费者权利 - 航空公司未公开“锁座”规则 使得消费者在购票时无法对所能获得的座位权益形成合理预判 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2] - 航空公司通过锁定大量优质座位 仅将后排、中间位等欠佳座位作为免费选项 压缩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空间 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2] - 机票费用已包含基础座位使用权等核心服务内容 航司“锁座”并额外收费的行为与航空公司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相违背 [4] 对行业及公司的建议 - 航空公司需严格遵循安全保障初衷 对紧急出口、安全员座位等涉及飞行安全的特殊座位进行必要管控 [4] - 航空公司需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加快公示锁座规则、锁座比例、选座收费标准等信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4] - 监管部门需及时出台针对性规范 为航司提供定价的合法依据 并加大对超比例锁座、隐瞒收费规则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4]
国庆临近机票锁座引争议,多航司推里程兑换选座
经济观察网· 2025-09-22 10:38
行业惯例与现状 - 国内航空公司普遍推行预选座位增值服务,国际航班多采用付费选座,国内航班则需通过里程积分兑换[1] - 解锁部分被锁座位需消耗1600至3100积分,航空公司未向消费者明确锁座规则和具体锁座比例[1] - 飞机付费选座模式早年于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普及,国内航空公司约自2015年开始尝试,初期出于安全考虑,后逐渐发展为增值服务并伴随争议,现已成为行业惯例[1] 市场行为与消费者权益 - 航空公司为增加收入大量锁定座位,在热门航线如北京至乌鲁木齐、北京至三亚,经济舱前排及部分靠窗、过道座位常被锁定,导致消费者线上值机时可选座位稀少[1] - 专家指出该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并可能违反价格法[1] - 由于缺乏权威部门对该行为违法性的认定和处罚,且航空公司数量有限导致消费者选择受限,航空公司无需承担相应责任[1] 监管历史与呼吁 - 历史上仅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对中国联合航空进行过处罚,因其自立选座收费项目,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总额超过44万元[1] - 自2016年处罚后,国内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有被罚情况[1] - 专家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应结合法规进行研判,并责令航空公司对违规行为进行整改,同时明确锁座比例范围并公开选座规则[1]
坐飞机选座位,怎么从“先选先得”变成了“有偿挑选”
央视网· 2025-09-17 19:51
行业实践 - 航空公司将付费选座从增值服务转变为增值业务 形成行业惯例[5] - 线上值机选座最初以便民和节约资源为初衷 后演变为大规模付费选座模式[5] - 付费选座业务自2015年左右在国内航空公司开始推出 被冠以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的名义[5] 运营数据 - 某航班300个座位中仅116个(40%)开放线上值机 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12%) 多集中于后排中间位置[3] - 免费选座比例极低:300座航班中免费座位仅14个 占比不足5%[3] - 付费选座价格分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档次 也可用等值积分兑换[3] 消费者体验 - 乘客值机序号为第34时 显示已被选座位达140余个 远超实际选座人数[3] - 前20排58个座位中仅17个付费座位可用 21到24排24个座位中仅3个中间位置免费[3] - 消费者反映无法实现家庭同行座位需求 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10] 法律合规 - 航空公司锁座行为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公平公正保障旅客权益原则[5] - 该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侵害旅客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5] - 同时涉嫌违反价格法 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5] 监管历史 - 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选座收费项目曾被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 被认定违反价格法中政府指导价规定[7] - 但此后各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有受到处罚[7] - 法律人士指出该行为一出生就涉嫌违法[5] 行业影响 - 该做法使旅客失去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5] - 航空公司被指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 暴露出行业任性[8] - 面对高铁竞争 民航业需通过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而非通过大比例锁座行为获取收益[10]
航司大比例“锁座”,为何变本加厉?
新京报· 2025-09-16 18:06
行业惯例与现状 - 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在争议中愈演愈烈,已成为行业惯例 [1] - 10年前仅有少数航空公司采取此做法,如今采用此类做法的航空公司数量在增多,锁座比例亦有攀升之势 [1] - 以某国内航空公司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航班为例,约300个座位中仅40%(116个)开放可选,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其余102个座位需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方可选用 [1] 消费者影响与市场反应 - 付费选座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千万,反映出消费者普遍不满 [2] - 航空公司行为被指侵犯旅客知情权与选择权,线上值机便民初衷因付费挂钩而变味 [2] - 具体案例显示,家庭旅客难以通过免费选座实现同行,隔绝亲情并缺乏人性化考量 [4] 法律合规与监管风险 - 航空公司大规模付费选座行为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价格法 [4] - 律师指出该行为自诞生起即涉嫌违法 [4] - 舆论自2015年起多次批评该现象,但航空公司未予收敛,且对媒体采访不予回复 [2] 竞争环境与行业前景 - 中秋国庆假期国内航线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5%,但航空公司未珍惜市场热情 [1] - 面对高铁等竞争压力,国内民航业需通过改善服务规范运营来提升竞争力,而非依赖锁座行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