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股抵债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京东与万达成立合伙企业,王健林500亿交易落地?
财联社· 2025-08-27 10:47
资本合作概况 - 腾讯、京东与万达等13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24.29亿元成立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 专注于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活动 [1] - 万达与腾讯在深圳成立出资额160.76亿元的合伙企业 万达与京东在北京成立出资额80.53亿元的合伙企业 [2] - 三家企业合计出资465亿元 与三个月前太盟、腾讯、京东等拟以约500亿元收购万达48家公司股权的交易金额和股东名单高度吻合 标志交易资金端实质性落地 [2] 股权结构与历史背景 - 苏州宽遇基金中腾讯系关联公司合计持股44.04% 京东间接持股22.2% 其余出资方包括阳光人寿、太盟和万达等机构 [4] - 腾讯与京东出资规模与2018年参与万达商业港股私有化时相近 腾讯出资100亿元持股4.12% 京东出资50亿元持股2.06% [6] - 当前合作被视为对2018年万达商管Pre-IPO投资退出机制的重构 以锁定未来上市升值空间并帮助万达完成资产变现 [6][11] 资产处置与债务化解 - 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拟收购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全部股权 对应北京、广州、成都等多地万达广场重资产项目 [6] - 出售48个重资产万达广场或为偿还融创95亿元股份回购款和苏宁50.41亿元股份回购款 合计近150亿元债务 [8][10] - 合资企业架构可能通过注入万达广场资产抵偿腾讯和京东此前投资的利息 避免直接支付现金并保留经营性现金流 [13] 战略转型与架构设计 - 合作帮助万达平息债权人诉求 优化资产构成 推动公司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 [16] - 腾讯与京东通过香港SPV持股 可缩短外汇审批流程 享受5%预提所得税及避免双重征税 便利未来境外市场退出 [15] - 万达在出售商业资产同时考察新疆文旅项目 引发市场对业务转向文旅产业的关注 [16]
腾讯、京东与万达联手成立合资公司,或“以股抵债”
凤凰网· 2025-08-27 10:33
对此,万达方面并未回应。 腾讯、京东与万达合作往事 8月下旬的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万达与腾讯、京东的资本合作明显提速。尽管三笔合作时间接近、规 模巨大,但各自的股权结构和功能定位存在差异。 规模最大的苏州宽遇基金,腾讯系两家关联公司合计持股约44.04%,京东间接持股22.2%,其余出资方 包括阳光人寿、太盟和万达等机构。 这笔投资,被视为五月份500亿元收购计划的落地。 王健林正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化解万达债务危机,互联网巨头腾讯与京东,成为关键合作方。 近日,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成立,出资额高达224.29亿元。这家庞大的私募基金由腾讯、京 东、万达等13位合伙人共同出资,经营范围为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 与此同时,万达与腾讯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合伙企业,出资额160.76亿元;万达还与京东在北京成立了另 一家合伙企业,出资额80.53亿元。 "这三家合伙企业的出资金额合计465亿元,这与三个月前太盟、腾讯、京东等组成私募基金拟以约500 亿元收购万达48家公司股权的交易金额、股东名单高度吻合,这些举动可视为该交易在资金端的实际性 落地。"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 ...
消失两年强势回归!孙宏斌清偿680亿巨债,会再出手救王健林吗?
搜狐财经· 2025-08-23 13:39
公司债务重组进展 - 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超过七成债权人签字支持 债务清零后公司将彻底摆脱680亿外债负担 [3] - 公司选择以股抵债方式将所有境外债务转为股权 使债权人成为公司股东 从账面上剔除债务 [5] - 债务重组方案相比破产清算对债权人更有利 破产仅能收回10%成本 而股份转换保留未来股价回升填平亏损的可能性 [5] 公司历史债务危机成因 - 公司因大规模扩张导致负债率一度飙升至89% 半年内豪掷900亿买地 [3] - 房地产行业转冷后公司销售额暴跌77% 现金流断裂导致2022年美元债利息未能兑付 [3] - 680亿外债压力导致公司股票被迫停牌 管理层承受巨大压力 [3] 公司现有资产与业务亮点 - 上海壹号院项目第四次开盘两小时内售罄 今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70亿元 成为上半年单盘销售冠军 [9] - 2019年公司向清华捐款10亿投资康养中心 并在多地打造产业园项目布局大健康产业 [5] - 男-养护细分市场被认定为百亿级赛道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40亿美元 预计2027年达430亿美元 [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房地产行业经历急速收缩 多家大型企业陷入债务困境 [1] - 公司成为行业中少数实现债务重组突破的企业 最早爆雷却率先翻身 [1][3] - 昔日交易伙伴万达财富缩水九成 清仓八十多座万达广场后仍负债缠身 [10] 公司发展战略转型 - 从依赖速效刺激转向长期稳健的状态管理 注重减少身体负担感 [8] - 通过优质地产项目展示回暖能力 同时布局第二产业寻求新增长点 [5][9] - 管理层对行业走势保持乐观态度 认为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