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新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的经济规划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见证·中国机遇)——访必和必拓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慕睿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08
中国经济地位与作用 - 中国凭借雄厚制造业基础和先进科研实力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引擎作用 [1]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且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必和必拓作为参与者深感自豪 [1] - 中国是必和必拓最大的单一市场 也是其商业活动的关键推动力 [1] 投资环境与贸易 - 开放的全球贸易是实现经济安全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1] - 中国经济规划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降低了企业的长期投资风险 [1] - 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了市场乐观预期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中国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和高科技制造领域取得亮眼成绩 [1] - 必和必拓技术创新实践与中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合作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领先地位为业务增长带来巨大机遇 [1] 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必和必拓与中国伙伴建立稳固持久的合作关系 服务于日益增长的全球铜需求 [2] - 公司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与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企业开展低碳新技术合作研发 [2] - 合作旨在进一步降低上游钢铁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2] - 必和必拓长期提供世界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产品 愿继续打造高效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供应链 [2]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化工报· 2025-03-24 15:45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突破 - 钢化联产和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钢化联产指钢铁和化工行业在原料供应、能源利用、产品应用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形成紧密产业关联 既互为上下游 又相互融合 这种关系有助于两个行业自身发展 也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 钢化联产典型经验包括首钢京唐以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石横特钢以副产转炉煤气为原料合成甲酸 晋南钢铁以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5] - 低碳新技术重大突破包括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转炉大废钢比冶炼技术、氢冶金新技术等[5] 行业供需与竞争态势 - 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面对供需失衡和同质化竞争 企业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品质 实现更高附加值钢铁材料的供给能力 增强企业综合比较优势[1] - 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已开始崛起 中长期全球钢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但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会坚持持续推进 短期内或将出现减速迹象[4]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协同 - 工业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整合作用 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关联机构融通发展、融入产业链供应链[2] - 应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转型升级 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 尤其是具有细分行业优势的专业服务商[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开放市场 扩大制度性开放 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融入全球产供链[2] 材料科技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 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 材料科技创新呈现需求牵引和交叉学科驱动态势[3] - 全球经济从"燃料驱动"向"材料驱动"转化 全球新能源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新能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高度依赖新能源和储能[3] - 在"AI+"材料科学大潮中 应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综合研究评价设施 基于多场环境全生命周期测试数据 研究材料失效机制和全寿命失效机理 开发大数据算法和专家系统 获取失效演变规律 预测材料服役寿命 指导材料设计[3] 碳市场建设与政策导向 - 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对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3] - 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已构建完成 发电行业清缴履约在稳步推进 数据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3] - 碳市场加速扩容 钢铁行业将于2024年底完成首次履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标志着"双碳"目标从单一减排向系统化、全局化转变[5] - "十五五"时期钢铁行业将面临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约束[5]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江苏作为钢铁大省、特钢强省 将继续强化土地、能源、环境、数据等要素保障 持续推进攻关创新、深化产业数智赋能、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4] - 大力度推动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高质量发展 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产业航母 为全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南力量[4] 企业实践与经验分享 - 晋南钢铁集团介绍"钢焦化氢绿电"一体化发展的全国先进经验 青拓集团、包头钢铁、河钢集团、北京首钢等企业也进行了经验分享[4] - 随着绿色供应链要求不断升级 低碳钢需求逐步增加 为钢铁产品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显现 出口成本压力加大 企业亟需从政策协同、低碳技术突破、全链条低碳转型等多方面破局、重构国际竞争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