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降银

搜索文档
博迁新材20260629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公司 博迁新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电子粉体业务** - 核心观点:受益于 AI 服务器和高端消费电子复苏,电子粉体需求端呈大个位数增长,高端化产品比例提升拉动公司高端电子粉体需求,业务利润有望达 2.5 亿元左右 [2][5] - 论据:AI 服务器和高端消费电子复苏使电子粉体需求增长,高端化产品比例提升直接拉动公司高端产品需求;业务盈利能力今年逐步恢复,未来利润平稳增长确定性高 [5] 2. **光伏铜粉业务** - 核心观点:光伏行业降银趋势下,公司卡位铜粉制备和出货环节,预计 2026 年业绩达 5 亿元左右,市值有望达 150 亿元 [2][4] - 论据:光伏行业降银趋势明显,铜浆技术替代银浆加速,头部组件公司引领趋势,预计明年一季度量产端大批量采用;公司与组件端大客户联合开发,银包铜粉和 HCD 铜浆已有少量出货;预计 2026 年铜粉业务出货量达 1000 吨以上,毛利率 30%以上 [2][4][5] 3. **镍粉业务** - 核心观点:公司 70%-80%营收来自 MLCC 镍粉,预计 2025 年镍粉业务恢复至 2021 年水平,利润可达 2 亿 - 2.5 亿元 [2][14][27] - 论据:全球 MLCC 市场规模 1000 亿 - 1100 亿美元,2024 年和 2025 年将恢复个位数增长;AI 服务器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增加 MLCC 需求,推动镍粉需求增长;2024 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毛利率修复 [2][13][16] 4.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核心观点:全球 MLCC 市场规模大且将恢复增长,光伏装机量增长带动银浆和工业用银需求,降银技术路线有产业化进展 [16][21][23] - 论据:全球 MLCC 市场规模在 1000 亿 - 1100 亿美元之间,2024 年和 2025 年将恢复个位数增长;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 550 - 600 吉瓦,光伏银浆年需求量 7000 - 8000 吨;行业内银包铜浆、直接使用铜浆和电镀铜三种降银技术路线,预计 2025 年和 2026 年有产业化进展 [16][21][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公司历史与股权结构**:2010 年设立有限公司,2020 年 12 月上市;股权和核心创始团队相对集中,由王丽萍家族主导,王丽萍总深耕电子材料超 30 年,陈刚强总负责研发 [10] 2. **研发投入与人员构成**: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逐年提升,保持在 5% - 10%之间;研发人员占比约 15%,近两年稳定在 130 - 150 人,2024 年为 135 人 [11] 3. **营收和净利润波动原因**:市场端受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波动影响,成本端受 2022 年青山镍事件导致镍原材料价格暴涨影响 [12] 4. **费用率和费用水平**:稳定均衡状态下费用率约为 10%,年度费用总额通常维持在 1 亿元左右 [15] 5. **产能布局**:已布局镍粉产能 2000 多吨,电子铜粉产能约 300 多吨,光伏铜粉未来视需求扩产 [25] 6. **客户结构**:客户结构呈金字塔形,高端客户占比较高,与三星电机深度绑定,是其高端 MLCC 镍粉核心供应商 [26] 7. **关键时间节点**:2025 年第三季度头部公司技术验证结束;2025 年开始前期产能扩张准备;2026 年第一季度下游厂商在 BC 电池中大规模导入铜浆 [4][33]
博迁新材(605376):电子粉体龙头技术领先,拓展新能源第二增长极
东吴证券· 2025-06-11 10: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博迁新材作为电子粉体龙头企业,技术实力强劲,有望受益于 MLCC 复苏、高端化以及光伏降银趋势,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2.5/5/6.5 亿元,同增 185%/100%/30%,对应 EPS 为 0.95/1.91/2.48 元,给予 2026 年 30xPE,对应目标价 57.3 元 [7][8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聚焦电子粉体,MCLL 技术领先、拓展新能源第二增长级 - 公司深耕纳米金属粉体材料领域,2010 年成立,2020 年上市,逐步切入光伏市场,构建“高端电子 + 光伏”双主业架构 [12] - 股权结构集中,王利平家族主导公司,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 55% [14] - 管理层为“技术 + 市场”双驱动型团队,核心高管平均从业年限 18 年,董事长王利平从业超 30 年,研发投入规模跃升、强度加码,员工结构呈现研发强化与效率提升态势 [17][18][22] - 经营受消费电子影响波动,2024 年起量利修复,营业收入 2024 年恢复性增长 37.2%至 9.45 亿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 0.87 亿元,镍粉为核心业务,铜粉增长亮点显著 [23][28][29] AI 服务器驱动 MLCC 高端化,光伏降银趋势明确 - MLCC 行业 2023 年触底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7%至 1042 亿元,预计 2025 年提升至 1120 亿元,AI 服务器、汽车电子等驱动其高端化,高阶镍粉呈现国产化替代趋势 [38][40][42] - 光伏需求持续增长,预计 25 年全国新增装机 255GW,26 年达 265GW,光伏浆料铜代银大势所趋,产业化临界点已至,银浆成本占比高,降本需求迫切,铜浆潜力大但制备难度高 [52][55][61] 技术实力构筑粉体壁垒,光伏降银有望带动二次成长 - 公司是国内电子粉体“隐形冠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采用 PVD 工艺,技术难度高、优势独特,基于核心技术平台延伸应用场景,2025 年预计镍粉产能达 2000 吨 +,电子级铜粉年产能扩至 300 吨 [63][67] - 公司深耕核心大客户,深度绑定三星电机,高端客户占比高,AI 服务器和高端消费电子复苏将带动公司产品结构优化,镍粉业务量利有望显著修复 [69][73] - 光伏降银持续推进,公司银包铜粉率先实现国产替代,预计 2024 年批量出货 30 吨,光伏铜浆有望量产,2026 年若突破有望贡献千吨级市场空间 [76][80]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1.84/20.43/31.68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2.5/5/6.5 亿元,同增 185%/100%/30%,对应 EPS 为 0.95/1.91/2.48 元,给予 2026 年 30xPE,对应目标价 57.3 元 [82][84]
博迁新材:电子粉体龙头技术领先,拓展新能源第二增长极-20250611
东吴证券· 2025-06-11 09: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博迁新材作为电子粉体头部厂商,有望受益于 MCLL 复苏+高端化以及光伏降银的高速发展,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2.5/5/6.5 亿元,同增 185%/100%/30%,对应 EPS 为 0.95/1.91/2.48 元,给予 2026 年 30xPE,对应目标价 57.3 元 [7][8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聚焦电子粉体,MCLL 技术领先、拓展新能源第二增长级 - 公司深耕纳米金属粉体材料领域,2010 年成立,2020 年上市,2024 年 MLCC 镍粉业务复苏,未来重点开发银包铜粉及新能源材料,构建“高端电子 + 光伏”双主业架构 [12] - 公司管理层为“技术 + 市场”双驱动型团队架构,核心高管平均从业年限 18 年,董事长王利平从业超 30 年,研发投入规模跃升、强度加码,员工结构呈现研发强化与效率提升双轨并进态势 [17][18][22] - 公司经营受消费电子行业影响呈现波动,2024 年起量利修复,营业收入 2024 年恢复性增长 37.2%至 9.45 亿元,归母净利润 2024 年扭亏为 0.87 亿元,镍粉为核心业务,光伏银包铜粉占比逐渐提升,费用结构有波动,管控分化明显 [23][28][31] AI 服务器驱动 MLCC 高端化,光伏降银趋势明确 - MLCC 行业 2023 年触底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7%至 1042 亿元,预计 2025 年提升至 1120 亿元,AI 终端与服务器、汽车电子对 MLCC 需求增加,高阶镍粉呈现国产化替代趋势,技术朝“小尺寸 - 高容量 - 高频化”演进 [38][40][43] - 光伏需求持续增长,用银量需求高增,预计 25 年全国新增装机 255GW,26 年达 265GW,光伏金属化成本占比高,银价高位,无银/少银化趋势明确,铜浆大有可为但制备难度高 [52][55][61] 技术实力构筑粉体壁垒,光伏降银有望带动二次成长 - 博迁新材是国内电子粉体材料“隐形冠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采用 PVD 工艺,技术难度高、优势独特,基于核心技术平台延伸应用场景,2025 年预计镍粉产能达 2000 吨 +,电子级铜粉年产能扩至 300 吨 [63][67] - 公司深耕核心大客户,深度绑定三星电机,高端客户占比高,受益 AI 服务器 + 高端消费电子复苏,2025 年镍粉销量有望恢复,毛利率有望修复 [69][73] - 光伏银浆高成本倒逼“以铜代银”,公司银包铜粉率先实现国产替代,2024 年预计批量出货 30 吨,光伏铜浆有望量产,2026 年若突破仅 BC 电池场景有望贡献千吨级市场空间 [76][80]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1.84/20.43/31.68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2.5/5/6.5 亿元,同增 185%/100%/30%,对应 EPS 为 0.95/1.91/2.48 元,给予 2026 年 30xPE,对应目标价 57.3 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