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为奇葩证明跑断腿、基层重复填报?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将破堵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4:23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核心内容 - 国内首部专门规范和推进政务数据共享的行政法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施行,填补立法空白并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法治化 [1][3][4] - 条例共8章44条,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明确管理体制、数据目录、平台运行等"四个一"制度设计 [3][6][7] - 通过共享获取数据能满足需求的,政府部门不得重复收集,违者将面临整改或处分 [5][7][9] 解决数据孤岛与基层负担 - 针对基层"为表所困"现象,条例要求上级部门向下级完整回流数据,避免重复录入和格式冲突 [1][11][12] - 某地基层一年需填报超2200份表格,身份证号有6种填报要求,条例实施后可通过统一目录减少重复劳动 [3][7][11] - 政务数据目录实行统一管理,明确数据项、共享属性等要素,类似图书馆分类编号体系 [8][10] 数据共享机制创新 - 按"最小颗粒度"梳理部门职责目录,形成需求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类管理 [10] - 政务数据共享属性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和不予共享三类,仅法律/行政法规可规定不予共享 [10][14] - 采用"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解除数据提供方因共享承担的法律责任 [13][14] 实施效果与未来方向 - 预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自动匹配政策受益群体实现补贴"免申即享" [1][11][12] - 需同步完善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机制,避免共享与开放重复建设 [16] - 建议通过绩效考核推动落实,并细化"工作秘密"定义等实施细则 [15][16]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审议通过,加速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
选股宝· 2025-05-11 22:54
政策动态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草案)》,强调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公共服务普惠便捷,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赋能社会治理和产业生态[1] - 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指出数据是经济创新的核心驱动要素,需通过规则探索释放其非竞争与非排他性价值[1] 行业影响 - 政务数据共享推进将直接利好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及数据安全技术企业,同时激活金融风控、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1] - 数据要素市场化需要建设连接多方主体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这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2] -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是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 技术安全 - 政务数据共享需以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为前提,相关法律已明确保障要求,新条例进一步强化安全措施[2] 相关公司 - 奥飞数据:华南地区数据中心运营商,拥有多个自建数据中心和全国服务网络[3] - 数据港:提供定制化数据中心服务,在能源效率和行业适配性上优于传统数据中心[3] - 浪潮信息:产品覆盖通用服务器、AI服务器、存储等,正实现服务器网络场景的产业链协同[3]
国常会,最新部署!
第一财经· 2025-05-09 21:56
国家政策方向 - 强调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中央的阶段性要求,合理确定各领域目标任务,体现党中央战略意图 [1] - 深入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向好 [1]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1] 自贸试验区建设 - 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1] - 在发展服务贸易、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 [1] - 因地制宜扩大改革任务授权,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推动成熟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 [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1] - 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堵点卡点问题 [1] - 强化要素保障,制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1] 政务数据共享 - 审议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草案)》,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打通数据壁垒 [2] -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 [2] - 赋能社会治理和繁荣产业生态 [2]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 - 研究《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2025—2035年)》 [2] - 加快建设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强化部门和地方协调联动 [2] - 加强重要装备和关键技术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监管救助工程项目 [2] 安全生产 - 近期地方安全事故教训深刻,安全生产不能掉以轻心 [2] - 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在"防"上下更大力气,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2] - 对重点领域、场所、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整治,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