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利益
icon
搜索文档
律师诉《王者荣耀》,5小时庭审激辩游戏匹配机制是否应公开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14:58
案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 腾讯《王者荣耀》玩家起诉要求公开游戏匹配机制一案首次开庭审理 庭审持续约5小时未当庭宣判 案件被称为"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并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1] - 原告孙千和作为资深玩家主张匹配机制存在不公平性 认为连胜后系统会故意匹配弱势队友和强势对手以控制胜率趋近50% [2] - 庭审核心争议聚焦于匹配机制是否属于应公开范畴 原告基于消费者知情权主张公开 被告则以技术秘密和潜在负面影响为由反对公开 [3][4] 原告主张与依据 - 要求公开匹配机制具体影响因素及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权重占比 包括排位赛、巅峰赛等模式 [3] - 主张游戏匹配算法应参照抖音等平台公开先例 认为算法治理不应排除游戏领域 需平衡商业秘密与用户知情权 [3][4] - 质疑被告提出的"商业秘密"主张 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匹配机制符合商业秘密三要素(秘密性、保密性、价值性) [8] 被告辩护立场 - 辩称匹配机制不具备控制胜率能力 游戏结果受团队配合、阵容搭配等多因素影响 并提供随机玩家胜率数据佐证:玩家A当前赛季胜率70.4%(71场)、玩家B当前赛季胜率68.4%(79场)、玩家C当前赛季胜率88.3%(94场) [7] - 强调匹配机制属于技术秘密 公开将导致黑产滥用破坏游戏公平 并举证行业案例说明公开后可能成为"黑产说明书" [3][9] - 指出《王者荣耀》自2016年起持续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渠道披露匹配机制 最近一次为2023年12月23日版本更新公告中说明算法优化细节 [5][6] 法律与行业视角 - 法律专家指出知情权存在边界 如可口可乐配方等商业秘密不属于知情权范畴 企业调度策略等内部运营信息亦不适用知情权 [4][9] - 知识产权教授认为网络游戏匹配机制属于娱乐性私人服务 与公共利益无直接关联 其算法核心应作为商业秘密受保护 [11] - 对比国家已规制的算法类型(推荐算法、深度合成算法) 游戏匹配机制未被纳入现行强制性公开范畴 [10]
保密信息喂养AI,是保护还是反噬?
第一财经· 2025-07-16 18:50
商业秘密法在AI领域的应用 - 商业秘密法成为企业保护AI相关创新的重要工具,因其不要求发明人或作者身份,也无需政府批准或注册 [1] - 商业秘密法能够覆盖专利和版权无法涵盖的敏感信息,例如用于训练AI系统的数据或模型权重 [1] - AI开发者和用户借助商业秘密法保护核心信息,规避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限制和程序繁琐 [1] AI技术与商业秘密法的冲突 - AI对数据、算法和算力的需求与商业秘密法的"黑箱化"特性产生冲突,可能加剧AI技术治理难度 [2] - 商业秘密法的全面保护导致过度保护和滥用,引发法律、伦理、经济和社会危机 [5] - 商业秘密法的私权保护扩张压缩了公众对技术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空间 [6] 使用保密信息训练GenAI的风险 - 用保密数据喂养GenAI被多国明确认定为违法泄密,存在不可逆的泄露风险 [3] - 三星电子员工使用ChatGPT调试半导体设备源代码,导致核心代码及良品率数据泄露 [3] - ChatGPT曾泄露私人聊天密码及未公开研究项目细节 [3] GenAI技术层面的系统性缺陷 - 数据脱敏无法消除身份识别风险且显著降低数据的商业价值 [4] - 核心商业秘密禁止接触公共AI,非敏感数据需经身份隐藏与业务背景剥离双重处理 [4] - 最可靠方案是采用本地化部署实现数据物理隔离 [4] 商业秘密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商业秘密法强化少数AI巨头的技术垄断地位,导致市场壁垒提高和技术红利集中化 [7] - AI技术红利集中于少数科技公司和资本集团,加剧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 [7] - 商业秘密法可能阻碍AI技术的开放与协作,打击健康的创新生态 [5] 商业秘密法与伦理治理协同 - 引入透明性要求、限定保护范围、实施强制许可制度以寻求动态平衡 [8] - 在高风险AI系统中,透明性是保障社会信任和技术伦理的核心 [8] - 强制许可制度在特定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9] 商业秘密法的边界重塑 - 合理限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仅覆盖具有实质商业价值的核心算法与数据集 [11] - 实施强制性透明披露要求,对高风险领域建立分级透明制度 [11] - 推动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开发可解释性工具并将AI伦理标准纳入认证体系 [11]
开加长林肯进盘山道,这样的挑战挺自私
南方都市报· 2025-05-05 18:43
事件概述 - 5月2日安徽宣城"皖南川藏线"因一辆9米长加长林肯行驶导致山路拥堵数小时[1] - 涉事路段以弯多路窄著称,著名"六道弯"平均宽度不足4米,单车道路段连续弯道盘山[1] 车辆与路况矛盾 - 加长林肯设计为城市驾驶,2900mm轴距导致转弯半径大、视野狭窄,不适合山区窄路[1] - "六道弯"五一期间日均车流量超5000辆次,单点堵塞可致全线瘫痪[2] - 当地交警表示9米长车辆通常禁止上山,车主凌晨6点钻管理空子进入[2] 车主行为分析 - 车主自称十年前挑战318川藏线,此次刻意选择超长车辆挑战险路[2] - 车主提前上山但未换车,方案不合理性被质疑[1] - 行为动机可能涉及流量追逐或个人挑战,但忽视公共安全影响[2] 管理漏洞与改进 - 景区缺乏智能车辆识别系统,人工管理存在时间盲区[3] - 建议升级技术手段自动筛查车辆尺寸并与交警联动劝返[3] - 需建立车主自律与管理他律的双重机制保障道路安全[3] 类似事件关联 - 对比违规探险案例:江西未开发区域被困驴友、秦岭自然保护区遇险大学生[2] - 强调任何冒险行为都需遵守社会秩序,避免代价转嫁公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