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资源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展望“十五五”:破解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迈向供需均衡新阶段
搜狐财经· 2025-10-21 16:54
中国经济在持续追赶进程中已取得显著成就,像基础设施能力领先世界、传统工业体系规模与技术实力雄厚、在新兴产 业和稀有资源加工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然而,"供强需弱"这一新的结构性矛盾正成为制约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文|张可 ID | BMR2004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更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 键窗口期。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国内外环境,"对等关税"、地缘政治冲突等带来诸多挑战。步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既需 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新问题,也要解决历史积累的老问题,同时还面临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规划实现新目标所内生的新挑 战。那么,这些挑战要如何应对? 01 不以企业思维治理国家经济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宏观经济中,并能基于自身经验形成一些看法,但我们日常所获得的所谓"宏观经济经验"往往来自所 处的微观环境,而宏观层面的运行逻辑却常被忽视。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博士校友徐高介绍,2014年,克鲁格曼曾发表《成功的商人不懂宏观经 济》一文,指出国家与公司完全不同,即便是规模最大的公司,也仅将一小部分产品卖给自己的员工;而即便是 ...
推动“供强需弱”转向“供需同强”
搜狐财经· 2025-10-20 03:55
卢锋 需求侧的五个主要矛盾 尽管近年来经历多重冲击,我国经济在重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方面仍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生产力水平 与供给侧能力实现阶段性跃升,基础设施和传统工业原有优势得到巩固加强,在一系列先进技术与新兴 产业领域也取得新的突破,国际竞争力与贸易结构显著提升。生产力质量与供给侧实力在许多方面已超 过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所对应的发展阶段。这一新变化是观察我国未来经济走势与政策选择的重要背 景。当前总供求关系中,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也是近年来供求关系的典型事实。供给增强的同时,需 求相对不足,尤其是最终消费偏弱,表现为以下五个特征: 五是在居民商品与服务消费中,服务消费偏弱是主要矛盾。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消费问题,与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滞后有关。 产生上述系统性矛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短期和周期性因素,如疫情的持续影响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 调整;我国公共资源"赶超型"配置方式的深层影响。 我国公共部门掌握较大规模经济资源,与实现赶超目标相一致,其配置长期侧重于投资与发展,推动科 技与生产力进步,而用于民生与居民消费的比例相对较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赶超型配置方式容 易伴随最终消费偏弱的问题,通常需借助 ...
优化资源配置 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日报· 2025-09-04 08:40
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1] - 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缺口 城镇化带来城市教育资源紧张 乡村医疗服务保障难度加大 老龄化带来医疗卫生和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持续增长[2] - 建立健全以数据为基础的公共资源配置管理体系 结合区域人口和教育医疗资源数据变化 对资源需求变动开展精准预测 科学指导资源配置[4] 医学教育与医疗人才供给 - 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医学教育改革深度协同 从源头保障基层拥有足够且可信赖的好医生[3] - 教育卫生健康部门联手定期发布人才缺口地图 根据各地人口疾病情况和规划 明确缺少的医生类型和数量缺口[3] - 通过定向扩招本地培养方式 重点扩大紧缺专业招生 在医疗人才匮乏地区推行本地招生本地就业模式 为基层精准输送人才[3] 高等教育资源优化 -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 - 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化一流学科建设布局 引导西部高校以特色促发展 增加对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评价[3] - 支持东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西部打造跨区域科创平台 为西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5] 职业教育与学位调整 - 在人口流入量大普高学位紧张的地区动态调整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的学位供给[4] - 引导部分生源萎缩的中职学校转型为综合高中 加快研究适应职普融合的考试方式 消除中职教育普高化倾向[4][5] - 东西部教育协作由活动型向机制型转变 由点式互动升级为链式协同 制定专项职称评定倾斜政策[5] 数字化与科技赋能 - 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实施保障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的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行动[6] - 尽快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技术规范 打通底层数据通道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6] - 构建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化体系 赋能家庭医生 通过智能问诊与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 预测风险并实现个性化干预[7] 基层医疗服务提升 - 推进智慧村卫生室建设 通过移动智慧巡诊车开展偏远村居的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打通偏远村居百姓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7] -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大数据预警平台 强化基层哨点作用 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7] - 依托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和远程会诊提升诊疗质量 实现精准分级诊疗 通过智能语音外呼实现居家随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