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

搜索文档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好马要配好鞍
第一财经· 2025-08-07 08:42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核心内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免费学前教育的对象、标准及财政补助方式[3] - 政策亮点包括量力而行逐步推行、明确保育教育费标准、央地财政分担比例[4] - 2025年秋季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标准减免[4] 政策实施细节 - 保育教育费标准依据县级以上批准的公立园收费标准(不含伙食费等),省级部门需监测办园成本[4] - 财政部与教育部将分区域确定财政补贴上限,参考生均实际收费水平[4] - 当前政策覆盖公办园及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园,但偏远农村未获批幼儿园的幼儿未被纳入[5] 财政补贴机制争议 - 公立园保育费标准可能低于实际成本,导致财政补贴均衡性分歧[7] - 建议以市场重置成本或物价部门标准孰高作为补贴上限,以体现公平性[7] - 补贴方式存在直接结算与补贴券两种形式,后者可增强家庭选择权并减少浪费[8] 政策社会效应 - 免费学前教育预计显著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5][9] - 需通过配套制度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扩大覆盖范围至农村未获批幼儿园[5] - 补贴券形式可提升家庭获得感,直接关联公共服务与微观体验[8][9]
一财社论 |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好马要配好鞍
第一财经· 2025-08-06 22:05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核心内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免费学前教育的对象、标准及财政补助方式 [2] - 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标准减免 [3] - 保育教育费标准按地方政府批准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执行(不含伙食费、住宿费等) [3] 政策实施细节 - 央地财政分担比例明确,省级部门需监测公办幼儿园办园成本,财政部与教育部分区域确定财政补贴上限 [3][4] - 当前政策覆盖公办及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幼儿园,但偏远农村未获批幼儿园的儿童未被纳入 [4] - 公办幼儿园保育费标准可能低于实际成本,需基于市场重置成本或物价部门标准设定财政补贴上限 [4][5] 财政补贴机制争议 - 直接财政补贴幼儿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可能导致不合理使用或浪费 [6] - 补贴券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可覆盖所有适龄儿童,增强家庭获得感并约束幼儿园服务 [7] - 补贴方式的选择需平衡监管效率与政策效果,补贴券模式更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 [6][7] 政策社会效应 - 免费学前教育预计降低家庭养育成本,提升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激励 [1][4] - 需配套制度解决地区差距,如统一保育费标准认定和扩大覆盖范围(如农村未获批幼儿园) [4][5] - 政策落地需科学设计执行形式,确保公共服务与微观感受直接关联 [7]
专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区域经济学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13:27
核心观点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区域经济学 [1] -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需建立新科学规范理论 强调公平与效率互为促进 [2] - 区域经济学研究应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作为研究区域发展宏观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 [3] 理论体系构建 -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体系 不限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少数地区 [1] - 中国区域经济学三大特色为遵循客观规律 体现中国特色和树立全域理念 [1] - 研究对象是针对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新区域经济学 [1] - 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研究区域经济一般规律和中国道路 [1] 理论框架特点 - 围绕以公平促进效率理念 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双重作用 [2] - 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教育医疗基础社会保障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稳定性 [2] - 基础设施均等化通过电力交通优化实现边缘地区资源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2] - 两个均等化使中西部不以GDP衡量发展水平 转向综合发展质量评估并形成东部回报机制 [2] 学科定位 - 区域经济学最早源于微观经济层面的区位概念和厂商区位理论 [3] - 应作为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宏观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 [3]
城市发展,如何更加以人为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7 09:38
城市发展新阶段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 - 当前城市工作目标为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1] - 城市发展背景已从2015年治理"城市病"转变为解决9亿城市人口存量空间的新问题 [1] 城市安全建设 - 城市安全需地上地下同步发力 地下管线存在老旧和错接问题需更新改造 [2] - 地上需加强应急救护和生命线保障 极端降雨需结合地面蓄治渗等综合手段 [2] 城市更新内涵 - 城市更新成为内涵式提质增效重要抓手 涵盖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转化 [3] - 更新范围从老旧小区改造扩展至品质提升 文脉传承和绿色低碳等领域 [3] 公共服务建设 - 需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至9亿城市人口中的非户籍群体 [4] - 基层医疗服务设施不足 需加强社区级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4] - 老龄化社会需增加社区养老设施如老年食堂和驿站 [4] - 公共服务需实现受众普及和设施多元化双重目标 [5] 城市治理转型 - 694个城市需从"大建设"理念转向"大治理"理念 [7] - 城市管理重点转为运营维护9亿人口相关基础设施 [7] - 城市建设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7]
中央高规格发文惠民生,背后有何深意?
央视新闻· 2025-06-14 17:12
民生保障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政策 [1] - 政策背景是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民生保障事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1] - 政策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1] 城市化与公共服务 - 202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7%,但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仅50%,近3亿人无法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4] - 《意见》明确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速人的城镇化,促进人口、人才自由流动 [4] - 政策提出5年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0所县域优质普通高中、高招指标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4]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 政策强调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投资于人"的具体体现 [5] - 政策预期将促进和扩大消费,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5] - 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普惠服务、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帮助青年人解决住房问题等措施将拉动养老、育儿、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催生新赛道 [5]
“民生10条”发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将发力
华夏时报· 2025-06-12 16:33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10条政策举措,涵盖社会保障公平性、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和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4方面 [1] - 具体措施包括全面取消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户籍限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等 [1] - 20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意见》研究起草,未来将推动民生建设纳入国家"十五五"发展蓝图 [1] 公共服务均等化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实现均等化 [2] -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相协调,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2] - 推动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一城一策"制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办法 [2] - 住房保障范围有望扩展到非户籍常住人口,向符合条件者提供保障性住房 [3] -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 [3] 财政投入情况 - 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 [4]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 [4] - 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超过3亿老年人将受益 [4]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至每人每年700元 [4] - 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 [5] 政策实施背景 - 4月底政治局会议要求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6] - 5月以来央行降息降准、《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民生10条"发布等政策密集出台 [6] - 二季度被视为增量政策出台重要窗口期,服务消费领域实施细则或加速落地 [6] - 建议成立专项稳定基金,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商品房收储,用于保障性住房、养老、托幼等项目 [7]
一体化示范区发布第五批制度创新经验
苏州日报· 2025-05-17 08:39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 - 发布第五批制度创新经验 包括跨省域综合性协同立法 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 跨省域警务协作 跨省域功能区开发建设管理 清单式项目化压茬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5项内容 [1] - 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共同制定《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 重点聚焦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 制定授权性规范和支持性 鼓励性条款 为示范区深化改革预留空间 [1] - 通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域趋同 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压缩行政裁量权弹性空间 促进青浦 吴江 嘉善三地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标准趋同 [1] 跨省域协作机制建设 - 成立一体化示范区警务合作中心 推动警务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治理协同联动 为跨省域毗邻地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2] - 在两省一市交界处约35 8平方公里范围打造水乡客厅 形成一张蓝图管全域 一个平台管实施 一个主体管开发 一套标准管品质 一体化治理促发展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2]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 实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项目"储备—实施—评估—更新"全周期管理 发布五批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共63个项目 涉及卫生健康 医疗保障 教育 文化旅游等9个领域 [2] 制度创新成果汇总 - 5年来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聚焦规划管理 生态保护 土地管理 项目管理 要素流动 财税分享 信用管理 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 共同富裕 碳达峰碳中和等"8+N"重点领域 [3] - 截至目前共有57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