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交所市场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解读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关于北交所建设相关发言:加快推出北证50ETF、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9 22:45
核心观点 - 报告解读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关于北交所建设的政策信号 释放四大积极信号 包括加快推出北证50ETF 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 优化上市标准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 预计将为北交所带来显著增量资金并提升市场活力 [3] 指数体系建设与北证50ETF影响 - 加快推出北证50ETF 预计增量资金空间约161亿元 该测算基于科创50ETF经验 其上市后规模占自由流通盘日均比重约11.7% [3] - ETF将促进市场流动性 科创50ETF上市以来成交额占比平均水平为15.4% 部分时点甚至超过五成 [3] - ETF具有反向申赎特征 能平抑市场波动 科创50ETF日份额变动与指数日收益率大部分时间呈负相关 [3] - 北证50ETF对"高权重+低成交"个股影响更大 例如贝特瑞 锦波生物 诺思兰德 连城数控 吉林碳谷等 [3] 中长期资金入市安排 - 政策提出推动设立更多主要投资中小市值股票的公募基金产品 并为社保 保险 企业年金等资金投资北交所提供针对性服务 [3] - 除北证50ETF外 预计仍有约百亿元中长期增量资金待入市 [3]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产品待设立 首批预计成立8-10只 带来约50亿元增量资金 [3] - 仍有2只指数增强主题产品待成立 预计带来约10亿元增量资金 [3] - 北交所首批主题公募预计将于11月23日打开申购 假设份额回到5亿份 预计带来约20亿元增量资金 [3] 上市标准优化与新股市场机遇 - 将完善北交所发行上市机制 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 优化创新属性披露要求 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有望打开 [3] - 坚持北交所发行上市的常态化 预计目前每周一家的常态化发行节奏有望维持 [3] - 新股申购市场存在机遇 今年以来北交所上市新股17只 1000万资金累计申购收益率达+2.02% 若全年发行30只新股 预计可实现年化3-4%的低风险收益 [3] - 战配市场生态变动 员工持股计划 券商跟投 国资平台成主体 建议封闭式公募和保险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积极跟进 [3] 并购重组制度完善 -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 将拓宽中小企业外延成长路径 [3] - 历史上并购重组活跃期 小盘成长风格往往表现活跃 [3] - 建议关注北交所企业向外并购 或作为优质资产被并购重组的可能性 [3] 其他工作部署 - 交易机制建设方面 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 向科创板和创业板靠拢 [3] - 强调新三板作用 提升挂牌公司质量 推进三四板制度型对接 [3] - 丰富北交所债券市场产品体系 [3]
北交所2025年9月月报:北证50持续回调,北交所新股表现亮眼-20251011
国信证券· 2025-10-11 17: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北交所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报告核心观点 - 北交所市场成交活跃度保持活跃,两融余额继续提升 [1] - 北证双指数走势趋弱,但新股表现亮眼,本月有36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2][55] - 市场人气、融资工具、基础设施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成北交所深化市场建设的核心图景 [3] 市场概况 - 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277家,总市值8687.88亿元,流通市值5404.74亿元,环比分别减少4.3%和2.6% [1][11] - 单月成交数量260.28亿股(环比上升0.2%),成交金额6156.38亿元(环比下降4.1%) [1][15] - 两融余额日均值达76.73亿元,环比上升11.28%,峰值逼近80亿元 [1][21] - 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60家),电力设备、基础化工、计算机、汽车分列前五名 [12] 估值水平 - 北证50指数市盈率(PE-TTM)为50.90倍,处于近两年88.25%分位数水平 [2][24] - 市净率(PB-MRQ)为13.18倍,处于近两年95.46%分位数水平 [2][24] - 股息率为0.70%,处于近两年8.68%分位数水平 [2][24] - 按行业中位数排序,轻工制造市盈率最高(104倍),其次为计算机(98倍)、建筑材料(88倍) [2][25] 行情表现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月涨跌幅-4.44%,北证50指数月涨跌幅-2.90% [2][29] - 相比之下,沪深300月涨跌幅3.2%,科创50收涨11.48%,创业板指收涨12.04% [2][29] - 北交所行业涨跌互现,唯一上涨行业为建筑材料;跌幅较大行业包括国防军工、农林牧渔、社会服务等 [2][32] 个股与基金表现 - 本月涨幅靠前个股包括三协电机、世昌股份、锦华新材等,其中三协电机当月涨幅达686.86% [2][38][55] - 20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平均涨跌幅为-2.81%,与北证50指数跌幅相当,易方达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表现最佳(上涨0.54%) [60] - 58只北证50指数基金全数收跌,月度平均涨跌幅-2.95%,稍弱于基准指数 [62] 一级市场与政策动态 - 本月新增上市公司3家,新股发行4只,新股申购4只 [3][65] - 共147家次企业更新发行上市项目审核动态,注册生效8家,提交注册3家,上市委通过2家 [3][70] - 重要政策事件包括北交所打新火爆、可转债开闸、股票全面采用920代码即将启动 [3]
北交所10月9日起全面使用“920”新代码
搜狐财经· 2025-09-15 15:01
北交所代码切换实施安排 - 北交所宣布自2025年10月9日起为存量上市公司股票启用“920”新证券代码 [1] - 代码切换工作采用“分阶段切换、分步骤实施”的安排 先于2024年4月22日为增量上市公司启用新代码 再切换存量代码 [5] - 存量代码切换采用“一体推进、试点先行”思路 于2025年5月6日上线试点工作 随后推广至全市场 [6] - 新旧代码对应关系可通过北交所官网“新旧代码对照表”栏目查询 [4] 代码切换的背景与目的 - 切换旨在将920代码与北交所绑定 有效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辨识度和板块认同感 [1][8] - 北交所设立之初为平稳起步 上市公司股票沿用新三板挂牌时的证券代码 可能导致投资者混淆 [8] - 统一新代码号段有助于强化北交所“专精特新”特色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1] - 此举是北交所作为第三家交易所市场地位的体现 有助于投资者认识北交所上市企业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属性差异 [8] 市场影响与长期意义 - 业内认为代码切换标志着北交所市场建设完成的重要一步 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 与沪深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8] - 长期看“920代码”将助力北交所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推动市场从小众向主流交易所跃迁 并带来品牌效应 [9] - 代码切换后 上市公司主体身份的连续性、投资者权益及相关业务办理的连续性不受影响 [9] - 北交所已组织券商及信息商等市场核心机构开展全面技术和业务准备情况自查 以确保服务连续性 [9]
北交所“920代码”正式落地,10月9日全市场切换
环球网· 2025-09-15 09:55
代码切换实施 - 北京证券交易所所有存量股票将于2025年10月9日起正式启用以"920"开头的新证券代码[1] - 投资者交易委托、行情查询及相关业务办理将统一使用切换后的新代码[1] - 新旧代码对应关系可通过北交所官网"新旧代码对照表"栏目查询[1] 切换工作筹备 - 代码切换工作历经近两年周密筹备 分阶段有序推进[1] - 2024年4月22日率先为新增上市公司启用"920新代码号段" 并为存量公司预留代码[2] - 2025年5月6日上线存量公司代码切换试点工作 采取"一体推进、试点先行"策略[2] 市场影响与意义 - "920"代码与北交所绑定可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辨识度和板块认同感[4] - 统一代码体系有助于强化北交所"专精特新"特色和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4] - 切换至独立代码号段消除了投资者对北交所上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企业属性的混淆 是北交所作为我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市场地位的重要体现[4] - 长期看"920代码"将成为北交所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助力 推动市场向主流交易所跃迁[4] 过渡保障措施 - 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切换后 其主体身份连续性、投资者权益及相关业务办理连续性均不受影响[5] - 券商等市场机构已完成交易及行情终端系统的技术改造和测试 确保为投资者提供连续稳定服务[5]
北交所公司扩容至85家 市场活跃度提升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市场表现与交易数据 -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85家 当日65只个股上涨占比超七成 威贸电子收涨37.56% 富士达等多股涨逾4% [1] - 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额19亿元 较精选层增长近四倍 合格投资者近490万户 较精选层增长近两倍 [1] - 新发行上市公司平均首日涨幅超1倍 同心传动首日涨幅近5倍 [2] 企业融资与机构参与 - 战略配售参与机构数量呈上升态势 第四批公司平均达7.3家 凯德石英战略配售首次出现险资机构 [2] - 已过会待发行公司3家 具备北交所意向公司347家 [2] - 公募基金保持资金净流入 社保、保险、QFII等机构积极参与 [1] 企业业绩与转板机制 - 10家发布业绩预告公司中9家实现正增长 贝特瑞与吉林碳谷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超100% [3] - 观典防务成为首家转板科创板企业 体现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 [3] - 转板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升通道 助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3] 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 - 将构建多元化退市指标体系 研究发布北交所指数 推动混合交易制度 [4] - 打新政策调整为申购数量优先原则 利好规模较大投资者 [2] - 市场自律监管报告提出多措并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