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发展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跨两省一市公共建筑方厅水院竣工“长三角原点”建成好大一个“四合院”
新华日报· 2025-05-29 07:33
项目概况 - 方厅水院是国内首个跨越两省一市的公共建筑项目,位于长三角原点太浦河交汇处,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1] - 项目外形采用传统四合院设计,主会馆位于太浦河南岸,四角为沪苏浙皖主题展馆,通过3座跨域廊桥连接 [1] - 项目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区域"三不管""三不通"问题 [1] 制度创新 - 项目采用"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实现跨域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仅需盖一个章(上海市青浦区建管委) [2] - 沪苏浙通过合作备忘录、联合技术审查、审批互认等方式实现"一体化立项至验收"全流程创新 [2] - 该模式已复制应用到浦港路东延工程等其他跨域项目 [2] 技术亮点 - 全国首个采用传统斗拱形式与全钢结构焊接工艺的桥梁建筑 [2] - 建筑综合节能率达82%,廊桥及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420万千瓦时,打造"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2] 功能定位 - 将作为2025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首秀场地 [3] - 规划成为世界级湖区标志性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综合展示窗口及水乡客厅核心功能载体 [3] - 提供15分钟跨省通行体验,实现地理空间"缝合"与资源集聚 [1][3]
一条高铁激活四城经济,山东在京沪间再造200公里“直线走廊”
齐鲁晚报网· 2025-05-20 15:26
项目概况 - 滨淄莱高铁启动方案研究工作 新建正线长度约150公里 从津潍高铁滨州站引出 经滨城区、沾化县、桓台县、张店区、博山区至莱芜北站 [1] - 该项目是滨临高铁通道组成部分 规划总长约238公里 包含滨淄莱高铁和莱临高铁两段 [2] - 线路填补鲁中高铁"真空地带" 解决滨州-淄博-莱芜间居民异地乘车、绕行等问题 [1][2] 战略定位 - 纳入山东省"八纵六横"高速铁路网的"纵四"通道 定位为城际高铁新通道 [5] - 北接京沪二通道津潍高铁 南连规划中的莱临高铁 形成滨州-淄博-莱芜-临沂全线 [2][5] - 解决济莱高铁"断头路"问题 通过莱芜北站实现与济莱高铁互联互通 [7][8] 建设进展 - 2018年首次列入《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 2023年纳入《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3] - 2024年2月发布滨州段方案研究招标 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4] - 山东省计划将莱临高铁和滨淄莱高铁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 [4] 区域影响 - 建成后莱芜区1.5小时可达渤海沿岸 1小时抵达沂蒙山区 [9] - 串联滨州、淄博、济南、临沂四市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 [9] - 北向通过津潍高铁连接京津冀 南向通过潍宿高铁对接长三角 形成新出省通道 [10][11] 路网价值 - 弥补京沪二通道"潍坊弯"缺陷 加密淄博地区高铁网络密度 [5] - 未来可延伸形成滨州-合肥通道 并通过临连高铁连接沿海通道 [10][11] - 被业内视为京沪辅助通道 提升山东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11]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与大湾区双向奔赴互动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5-12 02:27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 - 长三角正在形成高铁、科创(产业)、水运三大"超级环线"经济,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3] - 高铁"超级环线"串联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座中心城市,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 [3] - 高铁环线连接7条高铁线路,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融合 [3] 高铁"超级环线" - 2024年6月首条环线开通运营,实现沪苏浙皖四省"连线成圈" [3] - 促进区域内从"空间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升级,实现同城化协同发展 [3] 科创(产业)"超级环线" - 由G60科创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构成,形成"廊-带-圈"结构 [4] - 已建立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集成电路产业圈等专业化分工体系 [4] 水运"超级环线" - 由江淮运河、长江、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井字形"多式联运网络 [4] 区域协同发展 - 长三角与大湾区通过高铁网实现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 [5] - 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张江、大湾区)协同创新,共享科技基础设施 [5] - 沪深港合作推动金融产品组合,促进科创、产业、人才、资金跨区域融合 [5] 产业合作 - 在AI、芯片、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实现差异化布局和优势互补 [5] - 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组链、延链、嵌链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