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轮动

搜索文档
终于知道为什么牛市要拿住不动!
集思录· 2025-09-17 22:31
轮动策略的挑战与局限性 - 轮动策略执行难度高 普通投资者难以把握板块轮动时机 容易导致盈利回撤甚至亏损[1] - 弱势股补涨逻辑存在缺陷 弱势股因缺乏市场关注而难以大涨 盲目布局后排股可能错失机会[2] - 轮动策略本质是市场博弈 股价涨跌由交易者共同决定 不存在可准确预测未来的完美策略[8] - 主观轮动容易导致双向亏损 除非具备特殊能力或运气 普通人尝试主观轮动往往遭受损失[9] 替代投资策略与方法 - 可转债轮动策略采用量化标准 筛选剩余年限大于1年且评级A-以上的可转债 按税前到期收益率降序选取前10只 每只持仓100张[5] - 可转债组合具备抗衰减特性 价值不会随时间衰减 Theta几乎为零 波动幅度小于等权指数[6] - 分散布局优势板块策略 将资金拆分投入多个优势板块 牛市期间可持续获得收益且心理压力较小[4] - 牛市持仓不动策略 在牛市期间保持持仓不动 关键难点在于判断牛市结束时机[7] 市场认知与投资哲学 - 市场习惯具有可变性 股市不断打破投资者形成的操作习惯 从高抛低吸到主升浪再到震荡市[3] - 投资需立足自身认知 只能赚取认知范围内的收益 超越认知的操作往往导致亏损[10] - 熊市与牛市操作差异 熊市操作更容易跑赢市场 牛市频繁操作反而可能跑输大盘[13] - 轮动策略需排除主观判断 满仓轮动可牛熊市跑赢大市 但加入主观择时就会改变策略性质[14] 轮动策略的实践建议 - 聚焦龙头强者恒强 轮动时应追逐龙头股 龙头股走弱通常预示行情结束[1] - 采用客观量化标准 可转债策略设置具体加减仓标准:单只亏损超5%加仓50张 盈利超5%卖出超额部分 收益率差超0.5%即进行调换[5] - 保持策略执行纪律 可转债组合无需频繁操作 可能一周都不需要调整持仓[6]
网上很知名的投资高手为何不去做基金经理?
集思录· 2025-08-05 22:22
私募行业现状与挑战 - 私募行业门槛较低 核心能力在于募资而非投资管理 能募集几千万资金即可获得行业入场券 [1] - 私募产品存在天然缺陷:100万起投门槛+不保本条款 在经济下行期募资难度显著提升 [1] - "卖铲子"商业模式优于自主投资 通过提供工具/服务可规避业绩证伪风险 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 [1] 顶级投资者的路径选择 - 真正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投资者倾向于自营而非管理外部资金 典型案例包括巴菲特38岁解散合伙基金 西蒙斯清退外部投资者转为内部资金管理 [2] - 公募转私募现象普遍 反向流动(私奔公)罕见 反映自主投资对顶尖选手的吸引力 [2] - 管理外部资金面临多重约束:LP频繁干预 信息披露压力 净值波动引发的赎回压力 显著影响策略执行 [3][4] 基金经理职业困境 - 公募基金经理面临"猪队友效应":散户申购赎回行为与市场周期反向 导致被动追涨杀跌 明星基金经理限购为应对此问题的策略 [4] - 基金行业本质是营销驱动而非业绩驱动 长期统计显示即使年化15%的产品 多数投资者实际亏损 [8] - 公募收入限制削弱吸引力 真实投资高手通过自营可实现十年五倍收益(5000万级别) 远超受薪基金经理收入 [10] 策略与规模矛盾 - 小资金有效策略在大规模管理时失效 私募清盘主因在于策略容量限制与规模不匹配 [7] - 基金经理面临策略约束:回撤限制 工具限制 排名压力等使小资金可行策略无法移植 [5] - 牛市募资-熊市建仓的周期性困境导致行业存在天然运营悖论 [11] 行业人才结构 - 99%所谓"知名投资高手"存在业绩美化 仅0.1%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且通常选择财务自由而非从业 [5] - 真实投资能力需经15年以上市场检验 从数万起步至8位数资产的实战派极少选择机构就业 [10] - 公募基金经理存在学历壁垒(清北复交硕博) 私募则需真实业绩验证 多数从业者经市场拷打后认清能力边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