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微盘策略
icon
搜索文档
量化今年多限购
搜狐财经· 2025-08-27 12:48
量化基金市场表现 - 量化基金整体表现优异 年内收益超过40%的小微盘策略产品较多 [1] - 公募量化基金中超过84%的产品业绩跑赢比较基准 获得超额收益 [3] - 中证2000指数增强产品表现突出 华泰柏瑞产品年内回报达47% 在同类产品中领先 [1] 限购措施与规模控制 - 量化基金限购现象普遍 14只产品暂停申购 30只限制大额申购 [1] -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将申购上限从100万元调整为10万元 调整时间仅间隔13天 [1] - 限购主要基于风险控制 投资者保护及策略稳定性考量 特别针对小微盘指增策略产品规模过大会导致策略钝化 [1] 市场环境与策略表现 - A股市场日均成交额持续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高位 为量化策略提供活跃土壤 [3] - 中证2000对比上证50比值近期达到高位 显示小盘股存在过热迹象 [1] - 投资者选择量化基金时可关注多元化策略 [3]
主动基金为什么又行了?大幅跑赢指数
雪球· 2025-08-08 21:00
主动基金表现分析 - 截至8月1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收益率达13.94% 显著超越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的8.28%和沪深300指数的3.05% [3] - 主动基金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成长风格加持 港股配置贡献和小微盘策略提升 [5] 成长风格主导市场 - 中信成长风格指数年初至今涨幅13.90% 领先消费(6.70%) 金融(9.51%)等其他风格指数 [9] - 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重仓科技股占比达31.28% 显著高于制造板块(21.94%)和消费板块(15.83%) [9] 港股配置贡献超额收益 - 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持仓市值达4379亿元 较一季度增长6.5% 港股仓位比例升至32.5%创历史新高 [11] -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20.80%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涨幅33.28% 远超A股主要宽基指数表现 [13] 小微盘策略表现突出 - 万得微盘股指数年内涨幅51% 北证50和中证2000分别上涨36.79%和20.99% [15] 主动基金长期表现特征 - 2015年以来股市上涨年份中 除2024年外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均跑赢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 [17] - 股市下行年份(2016 2018 2022 2023)主动基金表现不及被动指数基金 [18] - 主动基金在牛市中的超额收益能够弥补熊市中的不足 长期来看仍具优势 [20]
网上很知名的投资高手为何不去做基金经理?
集思录· 2025-08-05 22:22
私募行业现状与挑战 - 私募行业门槛较低 核心能力在于募资而非投资管理 能募集几千万资金即可获得行业入场券 [1] - 私募产品存在天然缺陷:100万起投门槛+不保本条款 在经济下行期募资难度显著提升 [1] - "卖铲子"商业模式优于自主投资 通过提供工具/服务可规避业绩证伪风险 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 [1] 顶级投资者的路径选择 - 真正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投资者倾向于自营而非管理外部资金 典型案例包括巴菲特38岁解散合伙基金 西蒙斯清退外部投资者转为内部资金管理 [2] - 公募转私募现象普遍 反向流动(私奔公)罕见 反映自主投资对顶尖选手的吸引力 [2] - 管理外部资金面临多重约束:LP频繁干预 信息披露压力 净值波动引发的赎回压力 显著影响策略执行 [3][4] 基金经理职业困境 - 公募基金经理面临"猪队友效应":散户申购赎回行为与市场周期反向 导致被动追涨杀跌 明星基金经理限购为应对此问题的策略 [4] - 基金行业本质是营销驱动而非业绩驱动 长期统计显示即使年化15%的产品 多数投资者实际亏损 [8] - 公募收入限制削弱吸引力 真实投资高手通过自营可实现十年五倍收益(5000万级别) 远超受薪基金经理收入 [10] 策略与规模矛盾 - 小资金有效策略在大规模管理时失效 私募清盘主因在于策略容量限制与规模不匹配 [7] - 基金经理面临策略约束:回撤限制 工具限制 排名压力等使小资金可行策略无法移植 [5] - 牛市募资-熊市建仓的周期性困境导致行业存在天然运营悖论 [11] 行业人才结构 - 99%所谓"知名投资高手"存在业绩美化 仅0.1%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且通常选择财务自由而非从业 [5] - 真实投资能力需经15年以上市场检验 从数万起步至8位数资产的实战派极少选择机构就业 [10] - 公募基金经理存在学历壁垒(清北复交硕博) 私募则需真实业绩验证 多数从业者经市场拷打后认清能力边界 [10]
红利+小微盘的杠铃,举不动了怎么办?
雪球· 2025-07-18 16:00
核心观点 - 杠铃策略(红利+小微盘组合)近年表现优异,但需审视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有效性 [2][3] - 日本股市历史显示杠铃策略在"新胜于旧"阶段超额收益不明显,A股可能处于类似阶段 [4] - 杠铃策略在成长风格主导市场时(如2017、2019-2020年)会跑输大盘 [5][7][15] - 策略价值在于长期攻守兼备:红利端提供稳定收益,小微盘端挖掘Alpha机会 [38] 日本股市四阶段类比 - **第一阶段(2000-2008年)**:红利资产跑赢,新旧经济交织 [4] - **第二阶段(2009-2012年)**:新经济占优,红利资产超额回落,硬科技出现死点 [4] - **第三阶段(2012-2013年)**:旧经济筑底,房地产出清后估值修复 [4] - **第四阶段(2014-2018年)**:科技+出海双主线,杠铃策略逐步失效 [4] A股杠铃策略表现 - **基础版(中证红利+中证2000)**:2016-2024年几何平均超额2.46%,但2017/2019-2020年分别跑输6.15%/11.10%/13.41% [5][7] - **增强版(小微盘端+5%超额)**:年化超额提升至4.98%,但未能改变成长风格下的跑输格局 [9][11] - **沪港深增强版**:加入港股红利后年化超额达6.22%,2024年超额8.82% [13][15] 红利端价值分析 - 中证红利2016-2024年几何平均收益6.86%,显著高于万得全A的0.92% [20][22] - 红利因子通过纪律化高抛低吸(股息率调仓)实现逆向投资,在美股/A股均验证有效 [22][23] - 建议配置:50%中证红利ETF+50%港股红利低波ETF,按季/月分红提供现金流 [24] 小微盘Alpha特性 - 中证2000指数2016-2024年几何收益-0.87%,跑输沪深300的3.00% [28][30] - 超额来源:散户交易产生的定价错误,如招商中证2000增强ETF成立1年超额30%+基准涨幅43.54% [33] - Alpha优势:相比Beta不易回吐,如中证2000增强ETF多数月份保持稳定超额 [35][36] 策略定位与取舍 - 红利端作为"盾":提供抗跌性和股息安全垫 [38] - 小微盘端作为"矛":通过量化挖掘市场无效性收益 [37][38] - 需接受阶段性跑输(如成长风格时期),以换取长期低相关性收益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