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架构改革
搜索文档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呼吁 加强气候融资对接发展中国家需求
搜狐财经· 2025-11-12 06:44
气候融资现状与挑战 - 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总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目标 但与2035年新集体量化目标1.3万亿美元标准差距巨大 [2] - 2022年适应资金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中占比仅为28% 2023年适应资金在全球气候融资中占比仅约3.4% 显示规模小且难以吸引私人资本 [2] - 2022年最不发达国家仅获取约18%的对外气候融资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获资比例仅约2.8% 存在显著地理与脆弱性错配 [3] - 气候融资性质以债务为主 加剧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 未能满足脆弱国家的适应与损失赔偿需求 [2][3] 国际金融架构的结构性限制 - 资本成本过高、债务不可持续、财政空间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获取资金并开展气候行动的能力 [3]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仅有37% 世界银行为43% 远低于其人口及经济权重 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决策中缺乏影响力 [4] - 融资程序复杂、气候资金渠道碎片化、贷款附加条件性过强 多边机构缺乏代表性与公平性 [3][4]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央银行互换额度 遇到外部冲击时只能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 且多伴随严格宏观条件 [3]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方向 - 改革需围绕提高金融稳定性与韧性、扩大并改善气候与发展融资、重塑全球金融治理的公平性三大核心 [4] - 建立更公平强大的国际金融安全网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与公正性 减少金融冲击对发展中国家财政空间的侵蚀 [5] - 大幅扩大公共国际融资规模 增加非债务型融资 改革多边开发银行业务模式 将公共投资置于核心位置 [5] -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治理结构 增加发展中国家在投票权、董事会和规则制定中的代表性 [5] - 推动主权债务重组机制更加中立公平 将气候与发展必要投资视为理性支出而非债务风险 [5]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呼吁——加强气候融资对接发展中国家需求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联合国报告指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限制,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实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的目标 [1][3][4] 当前气候融资状况与问题 - 2022年气候融资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但与2024年COP29设定的1.3万亿美元新目标差距巨大 [1] - 融资性质以债务为主,未能满足脆弱国家的适应与损失赔偿需求 [1] - 2022年适应资金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中占比仅为28%,2023年全球气候融资中适应资金占比仅约3.4%,规模小且难以吸引私人资本 [1] - COP28设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承诺和拨付规模有限,实际需求远大于已承诺资金 [2] - 资金分配存在显著地理与脆弱性错配,2022年最不发达国家仅获取约18%的对外气候融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获资比例仅约2.8% [2] 国际金融架构的结构性限制 - 结构性限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获取资金并开展气候行动,而非仅因资金总量不足 [3]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中央银行互换额度,面临高成本借贷与货币风险,削弱其投资气候转型的财政与政策空间 [3] - 当前金融架构存在资本成本过高、债务不可持续、财政空间有限、融资程序复杂等问题 [3] - 多边机构缺乏代表性与公平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仅有37%,世界银行为43%,远低于其人口及经济权重 [3]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方向 - 改革需围绕提高金融稳定性与韧性、扩大并改善气候与发展融资、重塑全球金融治理的公平性三大核心 [4] - 主张建立更公平强大的国际金融安全网,提高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与公正性,减少金融冲击对发展中国家财政空间的侵蚀 [5] - 建议大幅扩大公共国际融资规模,增加非债务型融资,改革多边开发银行业务模式及风险评估与项目审批模式 [5] - 推动主权债务重组机制更加中立与公平,将气候与发展必要投资视为“理性支出”而非“债务风险” [5] - 建议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治理结构,增加发展中国家在投票权、董事会和规则制定中的代表性 [5] - 应尊重发展中国家政策自主性,减少与贷款挂钩的政策条件,停止将宏观紧缩作为获取融资的前提 [5]
第十一次中俄财长对话达成多项共识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21:31
对话机制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 重申继续发挥中俄财长对话机制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两国经济财金领域务实合作水平 [1] - 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助力两国实现发展振兴 [1] - 同意于2026年在俄罗斯举行第十二次中俄财长对话 [1] 财税金融与行业合作 - 进一步加强财税、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财政政策与金融监管合作交流 [1] - 深化两国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合作 [1] - 稳步推进中俄在银行领域和资本市场务实合作 [1] - 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审计监管等效互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管交流和跨境执法合作,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1] 多边框架与国际组织合作 - 深化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协调合作 [1] - 深化在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降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碎片化风险 [1] - 以金砖国家扩员为新起点,加强财长和央行行长机制下的沟通协作,落实财金领域共识和成果 [2] - 推动金砖国家就国际经济金融治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发展融资和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等议题协调立场,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2] 多边开发银行发展 - 推动多边开发银行坚持多边主义和非政治化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动员更多资源 [2] - 支持新开发银行做大做强,稳步吸收新成员,持续扩大本币融资规模,加强投融资工具创新,提升本币业务占比 [2] - 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重要多边开发银行稳步发展壮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原则 [2]
中国代表:中方支持联合国同非盟合作
新华社· 2025-10-09 09:47
国际社会对非洲合作 - 联合国与非盟的伙伴关系是国际体系的重要支柱,对促进非洲和平安全与发展繁荣意义重大 [1] - 国际社会应尊重非洲国家主权和主导权,避免外部干涉施压和滥施单边制裁 [1] - 传统援助方要加大投入,国际社会应加强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以帮助非洲加强自主能力建设 [1] 非洲发展与全球支持 - 国际社会要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帮助消除贫困,解决暴力和冲突的根源问题 [1] - 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发展援助和气候融资承诺,停止撤资断供 [1] - 需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架构改革,以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1] 新兴技术与多边合作 - 需确保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普惠共享,为非洲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1] - 中方坚定支持非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其在多边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2] - 中方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同非盟加强合作,为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