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财政部长蓝佛安: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
新浪财经· 2025-11-03 19:38
财政政策总体定位与目标 -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 通过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组合 发挥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 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 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2]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必须切实提高财政政策效能、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科学管理水平 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2] 扩大内需与投资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支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3] - 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大力提振消费[3] - 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 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 打造消费新场景[3] - 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 优化政府投资方向 围绕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加大力度 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扩大有效投资[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强化科技投入 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落实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 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3] - 综合运用税收、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3] 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 - 在高质量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就业优先 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 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和结构性就业矛盾[4] -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4] - 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支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4] - 完善财政资源环境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扎实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健全多元投入格局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4] -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好惠农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 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4] - 支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4] - 支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4] 财政管理改革 - 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财政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5] - 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打破支出固化格局 优化税制结构 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5] - 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加强财会监督 加大财政监管和问责力度[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持续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5] - 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 做好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5] - 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 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防止前清后欠[5] - 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严禁新设或异化产生各类融资平台 优化债务结构 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5]
蓝佛安: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
金融时报· 2025-11-03 19:17
财政政策核心方向 - 财政政策通过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组合发挥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以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并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1] - “十五五”时期需切实提高财政政策效能、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科学管理水平,以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提出了全力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六条重点举措 [1] 扩大内需与投资 - 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大力提振消费 [2] - 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消费新场景 [2] - 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围绕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加大力度,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强化科技投入,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 - 落实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2] - 综合运用税收、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 - 坚持就业优先,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和结构性就业矛盾 [3] -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3] - 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并完善财政资源环境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健全多元投入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好惠农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 [3] - 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3] - 支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 [3] 财政管理与体制改革 - 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 [4] - 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更好发挥税收促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作用 [4] - 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 -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持续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 [4] -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4] - 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严禁新设或异化产生各类融资平台,优化债务结构 [4]
关于2024年省级决算草案的报告——2025年7月28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四川日报· 2025-08-07 08:48
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 2024年四川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35.6亿元,为预算的97.5%,增长1.9% [4]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7.2亿元,完成预算的90.6%,增长5.6% [4] -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761.2亿元,为预算的96.2%,支出6025.5亿元,完成预算的88.2% [4]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1.8亿元,为预算的142%,支出90.8亿元,完成预算的80.5% [4] -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827.4亿元,为预算的101.5%,支出5965.3亿元,完成预算的99.3% [4]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5.7亿元,为预算的96.3%,下降1.8% [5] - 税收收入844.7亿元,为预算的94.4%,其中增值税434.9亿元,企业所得税207亿元,个人所得税63亿元 [6] - 非税收入131亿元,为预算的111% [6]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60.3亿元,教育支出235.7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68.6亿元 [6]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1.9亿元,为预算的115.4% [9] - 筹集资金4692.3亿元,其中支出160.8亿元,补助市县416.7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务4017.5亿元 [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3亿元,为预算的125.3% [10] - 筹集资金38.7亿元,其中支出16.4亿元,补助市县1.7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3.8亿元 [10]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 -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227.2亿元,为预算的101.1% [10] - 筹集资金13639.9亿元,其中支出5607.1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 [10] 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 2024年全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079.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531亿元,再融资债券2548.2亿元 [11] - 2024年末全省债务余额24028.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8074.3亿元,专项债务15954.6亿元 [12] 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 统筹20亿元支持前沿科技攻关,投入13亿元支持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14] - 投入53.6亿元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和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14] - 下达8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过650万件 [14] - 投入228.5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5] - 安排专项债券1542亿元支持18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 [16] - 投入18.8亿元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17] - 投入8839.3亿元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18] 财政管理改革 - 出台《关于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33项政策措施 [20] - 建立财政支持战略找矿投入机制,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比例 [20] - 修订《四川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加强预算编制质效 [21] - 建立财政绩效监督"三管三必须"工作机制,推动绩效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