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控制器

搜索文档
域控制器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激烈 欧菲光持续创新抢占先发优势
全景网· 2025-07-03 10:39
行业趋势 -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升级 域控制器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 智驾域控制器渗透率处于快速增长拐点 [1] - 高阶智驾规模化普及将推动智驾域控渗透率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1] - 智驾域控市场竞争格局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主要参与者包括传统Tier1 消费电子跨界企业和整车厂 [1] - 集中式EE架构下 整车厂与Tier1合作开发或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智能汽车业务划分为智驾域 车身域 座舱域三大板块 已取得20余家国内汽车厂商供货资质 [2] - 智驾域产品包括车载摄像头 激光雷达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等 形成环视系统 自动泊车等系统级解决方案 [2] - 智驾感知系统包含8M双目摄像头模组 5颗8M周视摄像头 4颗3M环视摄像头 4D毫米波雷达及纯固态激光雷达等 [2] - 车身域控产品集成多核MCU OTA 以太网网关等模块 第五代BCM/BGM产品实现车身控制器 空调控制器等多功能整合 [3] - 座舱域布局涵盖舱内外光学传感器 仪表中控 HUD产品 提供DMS OMS CMS等全场景视觉解决方案 [3] 技术优势 - 车身域控产品集成度高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具备硬件自产带来的成本优势 [3] - 座舱域产品可实现人脸识别 疲劳监测等主动服务 提供全栈式电子后视镜解决方案 [3] 发展前景 - 未来几年座舱 智驾 底盘等域控制器出货量将保持猛增态势 市场空间巨大 [4] - 公司依托研发实力 快速开发周期和自动化工艺推动智能汽车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极 [4]
机器人域控制器设计专家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汽车 - 公司:英伟达、高通、特斯拉、地平线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机器人与汽车产业趋势差异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趋势与汽车产业趋势不同,难以在集中式架构上实现突破 [1][4] - 论据:芯片功耗、性能及体积限制,模块化供应链各公司有独特系统设计,不愿开放子系统统一管理,目前无适合平台,产业体量小依赖改制服务 [1][4] 机器人通讯架构 - 核心观点:行业存在 CAN/Serviceware 和 ROS/ROS2 两大流派,未来趋势可能是光纤加硬线组合 [1][5] - 论据:CAN/Serviceware 线缆重、功耗高、缺乏灵活性;ROS/ROS2 成本低效率高,以太网和 GPIO 硬线控制优势明显,光缆通信有潜力但离量产远 [5] 芯片散热与规格封装 - 核心观点:汽车和机器人芯片散热方式不同影响规格和封装工艺 [7] - 论据:汽车可用水冷散热,机器人受体积重量限制用小体积散热,板上设计功耗冗余 35 - 45 瓦,通常采用钎焊工艺封装 [7] 机器人算法与功耗矛盾解决 - 核心观点:通过使用更好芯片在低频下运行提高能效比解决矛盾 [1][8] - 论据:Sora 芯片标定算力低于峰值,CPU 和 GPU 频率仅为满载一半以平衡功耗 [8] 芯片利用率差异 - 核心观点:自动驾驶芯片利用率高于机器人 [9] - 论据:硬件受物理条件制约,高性能带来大发热,机器人需筛选或有条件使用硬件 [9] 芯片版本价格差异 - 核心观点:Jetson 版本比 AGX 版本便宜 30% - 40% [1][10] - 论据:机器人版本无需考虑功能安全要求,汽车智驾芯片含系统参考设计和收费底软,Jetson 不提供 Drive OS 软件且内存便宜 [10] 芯片供应商优势 - 核心观点:高通更可能在机器人领域占据类似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位置 [2][15] - 论据:高通在 ISP 端集成度、低功耗 ISP 开发能力、多传感器融合及 AI 方面有优势,英伟达欠缺这些能力 [15] 机器人产业分工与量产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分工不成熟,短期内统一运动控制端不现实,实现规模化量产需解决通讯协议一致性问题 [2][12][13] - 论据:控制端未标准化,分为 world model/大模型开发和运动控制两大流派,强化学习训练运动控制困难,通讯协议不一致导致供应链混乱 [2][12][13] 行业标准化推动 - 核心观点:有展示卓越产品的标杆企业出现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 [14] - 论据:类似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带动 iOS 和安卓发展 [14] 国产芯片厂商发展 - 核心观点:国产芯片厂商发展缓慢面临挑战,短期内突破瓶颈困难,扫地机器人公司自研芯片可推动发展 [16] - 论据:国内厂商在 IO 系列方面较弱,市场规模不足,多数设计公司集中于手机芯片,与专用机器人差异大 [16] 机器人硬件架构 - 核心观点:机器人硬件架构更可能分为大小脑两个板子 [17] - 论据:机器人公司不受汽车原有组织架构制约,硬件划分基于业务需求 [17] 机器人成熟量产时间 - 核心观点: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域控成熟量产大约还需三年左右 [18] - 论据:各方需碰撞磨合制定标准协议,尖端制程价格下降降低定制芯片成本,算力解放将引发技术爆发 [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英伟达在车用领域提供参考设计和底层软件支持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在机器人领域提供开发版模式需进一步加工 [11] - 特斯拉展示设计框架不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唯一途径,关键是有标杆企业展示卓越产品 [14] - 通信协议问题初步解决后可顺利部署算法、开发底层软件、运行芯片并配置域控制器 [17]
经纬恒润申请一种汽车域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专利,实现仅采用一个外部供电电源就可以完成对两种电压需求的负载的供电
金融界· 2025-05-20 10:27
公司专利技术 - 经纬恒润(天津)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汽车域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120016651A,申请日期为2025年03月 [1] - 专利涉及汽车域控制器,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源网络以及控制模块,能够通过一个外部供电电源完成对两种电压需求的负载供电 [1] - 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转换单元及第二转换单元,可将外部供电电源输出的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并根据电源网络的电压值切换供电方式 [1] 公司背景 - 经纬恒润(天津)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天津市,主要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 [2] - 公司注册资本70000万人民币,对外投资了1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0次 [2] - 公司拥有专利信息378条,行政许可50个 [2]
未知机构:半导体业务进展电话会要点更新财通机械佘炜超团队公司明场检测设-20250507
未知机构· 2025-05-07 10:5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半导体、人形机器人 公司:未提及具体名称,涉及KLA、应材、矽行、星智等相关主体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明场检测设备产品线规划**:公司规划3款明场检测设备TB1000、TB1500、TB2000,制程覆盖高中低,验证周期约1年,对标KLA2367、2835、2935 [1] - **明场产品定位及竞争力**:设备单价仅次于光刻机,难度高,对终端产品良率提升关键,可找缺陷助工艺工程师解决问题;KLA和应材是主要供应商,KLA占70%,应材占30%,公司是40nm以下设备进场获实际订单的唯一国产公司 [1] - **明场设备零部件国产化情况**:公司2020年布局零部件供应链,部分自研,部分与供应商合作,目前国产化率95% [1] - **半导体设备团队情况以及研发投入**:团队150人全为研发人员,来自国外主流大厂、光刻机相关等,22 - 24年每年投入约1亿 [1] - **收入注入上市公司情况**:注入上市公司是矽行成立就定的计划,等对报表影响不大且有足够订单,公司会尽快完成 [1] - **人形机器人域控制器情况**:去年底至今订单1000多万,客户含头部机器人厂商,有后续订单,多家头部厂商对接,可能有新头部厂商机会 [1] -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 - 2026年营业收入18.56/20.73亿元,归母净利润1.79/2.37亿元;主业合理市值60亿元,机器人 + 智能驾驶业务对标可比公司50亿元,半导体明场检测设备对标市值溢价80 - 100亿元,目标市值提至200亿元;新业务进入拐点,重申推荐 [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近期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子公司星智)获头部客户域控制器批量订单,半导体设备实现正式订单突破 [2]